近些年,对慈禧的评价呈现出这么几个观点:第一种观点就是慈禧因循守旧,误国误民,例如反对戊戌变法等,这种观点对慈禧的评价完全就是负面的,慈禧使得中国陷入更加深入的灾难;第二个观点认为慈禧是无奈的,在清朝末年风云中,慈禧想方设法的挽救清朝的命运,例如支持洋务运动等,在促进清朝近代化历程中以及发展我国近代化的工业中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但是,慈禧不能够应对三千年大局,故而不能够改变清朝命运,那么慈禧究竟是清朝的最后救命草还是误国误民呢。
重用汉臣,同治中兴
在咸丰去世后,太平天国虽然因为内讧而导致实力大大的弱化,但是实力依旧非常强大,慈禧趁势杀害顾命大臣从而掌握核心权利,其实自从咸丰之后,清朝皇帝一直都没有实权,而同治与光绪诚然都是有君主之名,并没有君主之权。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慈禧继续沿用咸丰的思想,继续重用汉臣,不仅仅有曾国藩的湘军,而且还有李鸿章的淮军,在此时,清朝的八旗军与绿营军已经不是太平天国的对手了,因此湘军与淮军已经成为主力,最终将太平天国击败。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慈禧依旧重用汉臣,例如在收复新疆之战中,慈禧支持左宗棠征战,左宗棠也不辱使命,最终取得胜利,在历次对外战争中,清朝以胜少负多为结局,而李鸿章成为签订条约的代理人。
慈禧虽然在用汉臣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也正是因为重用汉臣,推翻太平天国运动,收复新疆,以及进行洋务运动等,使得清朝的命运得到延长。
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历程
有人将慈禧视为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最大障碍,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公允的,虽然在鸦片战争之前,先进的中国人如魏源等提出了师夷制夷的观点,但是真正在实践上运用洋务的就是洋务派,有人以拆除铁路称慈禧是反对洋务运动的,其实这种观点是没有任何依据的。虽然,慈禧比较看重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也给予他们相当大的权利,如果没有慈禧的认可,那么洋务运动也不可能得到推行,因此,虽然慈禧在很多方面是属于守旧派,但是在洋务运动上,慈禧是秉承着支持的态度。
虽然洋务运动与最初的目标是相差甚远的,如没有实现求富变强的目标,也没有改变清朝被动挨打的历史命运,但是从长期来讲,洋务运动对促进中国的发展确实起到不少的价值,首先是洋务运动确实是我国近代化实业的开端,对抵制帝国主义的入侵起到很大的作用,要想维护国家的主权,在那个时期需要实力,而通过创建近代化工业确实对增强当时清朝的实力起到很大作用。其次虽然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在甲午战争清朝惨败之后,也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的失败,但是洋务运动所创建的工厂以及实业精神对后世起到非常大的影响力,也使得众多后来者意识到只有实业才能够发展中国,救中国。
洋务运动对促进中国近代化以及短暂提升中国的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慈禧支持清朝进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是在制度上进行一定的支持,而在社会变革以及君主立宪制方面,因此在戊戌变法过程中,慈禧是坚持反对态度,使得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对外战争,胜负难料
慈禧执政期间,多次发动了对外战争,有过胜利,当然也有过惨败,第一收复新疆之战,在19世纪80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而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转向海疆,这招致左宗棠的强烈反对,在左宗棠的强烈的坚持下,慈禧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经过无数次的艰苦战争,左宗棠将军不辱使命,战胜了阿古柏,使得新疆重新回归到祖国怀抱。而成功的收复新疆,一方面维护了国家主权,另一方面也暂时提升了清朝在国际中的地位,即使是欧美列强,也认可当时清朝是世界强国。
第二对法战争,19世纪80时代,法国对越南发动了入侵战争,而刘永福在越南北部多次重创了法军,法国侵略者是得陇望蜀的家伙,在入侵越南的时候,也把矛头对准了清朝,在法国侵略者步步为营的时候,清朝内部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就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求和派,讲求与法军讲和,第二种就是以左宗棠为首的求战派,以坚决的抵抗法军。而此时,慈禧在战与和中是举棋不定的,而在法国偷袭马尾港之后,清朝也被迫向法军宣战,在中法战争中,双方各自有败有胜,这也说明了清朝洋务运动在实力上有一定的进步,尤其是在镇南关战役中,将法军击败,清朝乘胜收回一些失地,并且迫使法国内阁出现倒台,虽然清朝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但是禁不住李鸿章的一再的主张求和,中法战争是以中法签订了中法新约为结束。有人说,中法战争对中国没有损害,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再受到帝国主义的入侵,如果在中法战争中,能够取得全胜,那么中国的命运也许会改变,慈禧原本可以选择乘胜追击,但是最终他接受了李鸿章的见好就收的建议,因此,决定与法国签订合约,使得数万将士的浴血奋战毁之一旦,中法战争的结局,使得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与无能,法军在战争中并没有取得优势,但是在谈判中却获得了好处,因此也助长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通过收复新疆之战与中法之战,可以看出当时中国还有一定的战斗力,但是,作为实际统治者的慈禧,虽然有一定的战略目光,但是眼光比较短浅,尤其是对中法战争中,被李鸿章灌输了中国不可能赢的思想,因此秉承着见好就收的理念,在军事取得胜利之后,依旧与法国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当然,有人对同治中兴嗤之以鼻,其实同治时期,清朝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日薄西山的命运,说同治中兴也是可以的。
第三甲午惨败,清朝风雨飘摇,中法战争清朝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却还与列强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这说明了清朝统治者的软弱,在中法战争结束后不到十年的时间中,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大增,向中国发动战争,在日本向清朝进行一系列的挑衅之后,使得清朝被迫与日本宣战,其结果也知道,清朝以惨败而告终,签订了加剧中国半殖民化的马关条约。而中国当时在兵力上以及武器上并不比日本差,之所以惨败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消极备战,在甲午战争过程中,慈禧正在大规模举办其生日盛宴,甚至说,谁让她一天不高兴,她就让其一辈子不高兴,前方将士在浴血奋战时候,而她却铺张浪费,这使得士气低迷;第二是朝廷内部勾心斗角,在清朝末年,最有战斗力的就是湘军,而在左宗棠去世之后,慈禧听从李鸿章的建议,一再对湘军进行裁员,到甲午战争时候,湘军由一支劲旅变成为残阵,虽然淮军此时有一定的规模,但是淮军的战斗力不能够与湘军相提并论,在清朝末年,清朝面对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依旧进行内讧,这样怎样不失败呢;第三是吏治腐败,清朝末年吏治腐败已经达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如在黄海大战的过程中,清朝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出现很多“哑弹”,这诚然是拿前方将士们的生命开玩笑。
第四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激起了中国人强烈的反抗,在山东河北地区,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此时,慈禧认为义和团是可以利用的棋子,从而使得她从对义和团运动由镇压到支持,这惹恼了列强,列强为了继续在华享受特权,打出了归政于光绪的口号,这使得慈禧非常恼怒,因此提出向十一国宣战,结果大家都知道,清朝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在对帝国主义宣战过程中,慈禧将战争视为儿戏,首先她宣布战争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如各地的新军,在接到命令之后,选择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选择按兵不动;第二是清朝没有能力能够同时与这么多国家作战,而慈禧在历次对外战争过程中,都是软弱,如在中法战争中,这样的主,与11个国家宣战,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面对帝国主义入侵战争过程中,清朝是满盘皆输。
从慈禧历次发动对外战争中,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是被动的,就是面对帝国主义入侵,被迫自卫,第二是软弱,在对外战争,慈禧等人不想着如何取胜,而是总妄想着和谈,因此签订了一个个令人不齿的卖国主义条约,这越来越助长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第三是一系列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清朝的矛盾,从而使得清朝的国运得到延长。
守旧创新挣扎,帝国日薄西山
提起慈禧,在很多人心目中就是误国误民的守旧派,其实,与历代统治者相比较而言,慈禧也尝试了一系列的变革。
这不仅仅支持洋务运动上,而且还在其他方面,第一是教育变革,慈禧是支持新型教育的,在甲午战争之后,我国进入了近代化教育的第一个高潮,在京师创建大学堂,在全国各地创建中小学堂,在这期间,很多著名的大学以及中小学创建。教育变革,不仅仅改变的是教育的模式,更重要的是改变学习内容,传统的教学内容就是四书五经,而19世纪末期清朝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对人才的自然科学等教育,这对清朝培育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提供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育变革的时候,也对考试方式进行变革,实施数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已经被废除。
第二新军训练,在甲午战争之后,慈禧更加意识到近代化军事的意义,开始训练近代化的新军,例如在天津、武汉与广州等地训练新军,当然,慈禧训练新军的初衷就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是在甲午战争,尤其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故而在慈禧宣布对列强战争的时候,李鸿章等人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即使位于天津的新军也没有出战。这说明此时慈禧已经失去了绝对的权利,清朝实权已经掌握在袁世凯等地方政要的手中,如果以往在慈禧颁布对外战争命令之后,谁敢宣布中立,脑子将要搬家,而李鸿章袁世凯等人之所以敢于宣布中立,其主要还是因为慈禧手中的权力已经很少了,在辛丑条约之后,没有任何宣布中立的地方政要受到惩罚,反而很多支持慈禧战争的人被处死,而此时,慈禧只剩下一声哀叹。
第三文化改革,报纸崛起,虽然慈禧在大家心目中是因循守旧的,但是在她的执政期间,清朝确实引进了很多新兴的事物,如报纸,电报、铁路等,虽然,慈禧对这些新兴的事物有时候也持有反对态度,例如铁路,慈禧认为损害风水等,修建的铁路被投入到大海之中,但是一切新兴的事物,也需要得到慈禧的认可,毕竟在清朝末年,慈禧掌握的绝对权利。其实当时,慈禧内心中是矛盾重重的,一方面想要因循守旧,而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这些新兴的事物不可阻挡,所以,面对众多的新兴事物,慈禧往往由反对到支持。
如报纸的创建、申报等重要的报纸就是在19世纪80年代创建,创建报纸,一方面能够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能够开启民智,这对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的帮助,与清朝前期的文字狱背景下的死气沉沉的文化氛围,到清朝末年一系列的文化变革,使得文化氛围活跃起来、
慈禧一系列的改革都是被动,就是时代推动她不断的转变理念,但是这一切对于守卫清王朝的江山是无济于事的,在其执政后期,清朝对国外的战争可谓是屡战屡败,而她对新军已经失去了领导权,且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慈禧已经完全失去了民心,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灭亡一定注定。
逆势者亡,帝制终结大势所趋
纵观慈禧的一生,虽然办了很多错事,也顽固,但是谁也不能够否认,她也进行努力过,尤其是利用洋务派进行近代化工业之路,建立了我国近代化工业基础,这对促使我国由传统的农业国到走向工业国具有一定的帮助,而安庆军械所与江南制造厂的创建,更加奠定了我国重工业的基础,这对我国实力增强,客观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军事上,促进近代军队的建设,在文化上,更加注重自然科学教育等。
慈禧在推动我国近代化发展之路上,确实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她的一切努力,都不能够挽救清王朝覆灭的命运。
首先,慈禧一切的努力是围绕着维护封建帝制,而历史潮流已经决定了,在当时已经不适应于帝制,因此慈禧是逆潮流而行的,这从一开始就决定着清朝覆灭的命运,第二是慈禧每次变革都是被动,无论是重用汉臣,还是在近代化洋务运动中,她一系列的变革,都是被动,而在慈禧内心中,依旧是因循守旧,因此,从表面上看,其实确实在治国等方面做出了革新,但是这一系列的变动,都是违心的,尤其是在戊戌变法过程中,慈禧坚决反对君主立宪制,而当时实权就是掌握在慈禧手中,这也决定着戊戌变法的失败,第三是慈禧变革是局面的变革,在当时国外资本主义已经发展相当高的水平,李鸿章在去欧美访问过程中,也深知中国与欧美国家发展的差距是非常大的。而慈禧在一系列的改革中都是局域进行改革,并没有全面的改革,小补充不能够挽救清王朝被动挨打的命运。
所以,终结帝制是大势所趋,慈禧的一切努力,都不能够挽救清王朝覆灭的命运。
慈禧有进步的一面,当然,慈禧的进步都是被动的,而即使变革是被动的,也促进了我国近代化的进程,所以,说慈禧是清王朝的续命者也是有道理的。
当然,这种续命不能够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清朝灭亡诚然是大势所趋!因此,慈禧表面努力也无法阻挡清王朝覆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