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之实用主义

教育之实用主义

作者: 1c4b406034cd | 来源:发表于2019-01-06 20:49 被阅读48次

美国的高考可以考很多次,取最好的一次。用的是SAT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 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考的不是知识,而是智商。美国大学招生采用的是全面考察,包括成绩单、推荐信和面试;还要看课外活动,社区贡献,看学生有没有在中学期间展现出领导力;还会考察你的特殊才能,如音乐、美术和体育;最后还要写一份漂亮的个人自述。

中国人做这件事情,可以把推荐信写得比谁都好;你要社区活动,我可以编造几个社区活动出来;自述可以花钱请高手代写;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以通过家长、学生、老师一起“合谋”来搞定。所以在一个诚信不够的社会,要靠这一套全面的衡量标准(选拔人才)会存在很大的挑战。

教育之实用主义

中国学生普遍被认为基础扎实,勤奋刻苦,学习能力超乎寻常(特别是数学和统计),在国际大赛中屡屡摘取桂冠。但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整体地位不高。钱学森先生临终之前发出最后的考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在世界上被公认为竞争力不强。和其他国家——特别是和中国、印度相比,美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基础科学领域的能力和水平较差,在各种测试中的成绩常常低于平均值;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独步全球,美国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始终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教育之实用主义

中国的教师要控制学习结果,保证知识和技能被大多数学生掌握并能运用。代价就是伤害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之前,如果你被要求看完电影后回答这些问题:找出多少处用了特技、结构有什么特色、让你发笑的地方有几处等等,你对这部精彩的电影还有兴趣吗?

我们太贪婪,什么都想要:我们既要基础扎实,又要培养创新力;既要限制补课,又要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老师。我们始终没有敢于放弃的勇气,更没有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清楚。

古代中国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关于社会和人生的伦理学训练。教育固然有其功利化的一面,但也有其超越性的一面: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经典的经书来完善自己的道德,管理家族和宗族事务,进而服务于国家和天下苍生。

科举制废除之后,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的颠覆性变革,中国教育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由此形成了一整套语言、学制和评估体系。这一源于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教育体系尤其强调功利性的一面,即教育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某种问题而存在的:教育为了救国;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工具和基础等等。

到了当代,学生们希望通过教育获得一些“有用”的技能,使他(她)们能够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增强他(她)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

如果教育不能帮助他(她)们实现这些目标,他(她)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教育——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读书无用论”渐渐开始抬头的思想根源。

教育之实用主义

反观美国,其教育也有功利性的一面,但其功利性不肯直接示人,而是附着于公民教育背后的产物。越是优秀的教育机构,越强调教育对人本身的完善。即使是公立教育机构,也依然把提高本州人民素质作为最根本的教育目标。

因此,实用主义哲学最为盛行的美国,在教育领域却非常地“不实用主义”:越是优秀的教育机构,教给学生的越是些“无用”的东西,如历史、哲学,等等;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愿意学这些“无用”之学

他们认为,知识非他人所能传授,主要是学生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的。在美国课堂里,教师很少给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写作的量很大,但很少被要求去背诵什么东西。

例如,哈佛有三种课,一种是 lecture,lecture 模式最著名的课是桑德斯教授的《正义》,在 1500 人的大礼堂。跟在网上看公开课是一模一样的,你只不过是交点作业而已,这种模式其实叫知识教学。

哈佛还有另外两种模式的教学,一种叫 seminar ,有一种叫 review(互相之间讨论)。seminar 的课堂一般是十个人到二十个人之间,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模式。这时候哈佛老师上课他不再教具体知识,而是用苏格拉底的方式,问学生问题。

需要学知识点的时候,你必须是一个特别自觉的人,你自己在家里好好学,看阅读材料,上网查资料等等,途径很多,而不必期望在课堂上教你们。

一般中国学生去的时候,会非常不适应 Seminar。但 seminar 课堂才是哈佛最牛的课,苏格拉底式教学,是最厉害的教学方法。

但是,如果你不是用学习模式的方法来全面学习,你根本不知道这门课最终教你了什么东西。因为它没有知识教,而是一个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在回答另外一个学生的问题,老师全部工作是提问和指导学生互答。这才是精华所在,没有教知识,教的是看问题的方法,教「pattern」(模式)。

所以,最好的教学还是 pattern 式教学,它是高段位的学习。互联网教学再怎么先进,也应对不了苏格拉底式教学,解决不了一对一的因材施教问题。而因材施教,教的不是知识,教的一定是「pattern」。我想,师徒制想模仿的,其实就是苏格拉底式的教学。这才是效率最快的学习方法。

教育之实用主义

美国学校教育是一个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悟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资料、得出结论的技巧和知识。虽然他们学习的内容可能不够深不够难也不够广,但只要是学生自己领悟的知识点,不仅终身难以忘记,而且往往能够举一反三。

与之相比,中国学校教育深受孔子“学而时习之”思想的影响,老师把知识点一遍又一遍地教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不断地复习背诵,使之成为终身不忘的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传统的人文经典教育是有效的,但对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而言,其弊端显而易见: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扎实,但也因此束缚了思想和思维,丧失了培养创新意识的机会。

从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方式出发,中国和美国关于“教育实用性”的理解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出在我们的功利主义的文化上。我们可以举出许多被老师家长们广为推崇的“至理名言”:“读书破万卷”,好像读书就是考试;“头悬梁,锥刺骨”,告诫你读书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 “学而优则仕”,学好了以后就要去做官,现在可能是去赚钱。总之,读书学习有一个非常功利性的目的。

教育之实用主义

Tighman校长曾经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普林斯顿曾经有一位学生,叫詹姆斯·麦迪逊,后来当了美国第四任总统。

他在普林斯顿的学习期间,学了拉丁文、希腊文、哲学、自然科学、地理学、数学和修辞学 ,成为了一个辩论和写作方面特别强的好学生,他毕业了以后,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他跟校长申请留下来再读一年,于是他又学了一年希伯来语和政治哲学。这可能是美国最早的研究生了。可是学完以后,他还是不知道要做什么,于是他就出去旅行,还曾住在父母家里。

最终,他发现他的激情就在于参与爱国行动,发挥他写作和辩论方面的才能,成为一个领导者,致力于建立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后来他真的成为了整个美国的领导者。这就是一个学生通过在大学的学习,最终发现自我的故事。

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高就业率,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专科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丝钉,但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的地方,不能混淆。

清华 7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了经济管理学院。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国家会出大问题。

其实在大学学习,尤其是本科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为了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不上,因为你无法预测将来,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技术革新,你都是无法预测的,你预测出来就不叫创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之实用主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re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