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梦怡
继《八佰》之后又一部超燃大片《夺冠》上映,这部影片经历了春节撤档,重新定档的一波三折之后终于在“国庆档”顺利呈现给观众,无论是演员的演技还是各种服装,道具,场景都1:1还原历史,给观众身历其境的感觉。
在学校的时候就听说了《夺冠》上映,激动的心颤抖的手,终于等到了国庆假期,迫不及待的去看。这可能是我有史以来看的第一部从头哭到尾的电影,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感动的眼泪飞流直下。
这部影片介绍了中国女排从1980年到2016年的历程,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但毫无违和感。中国女排在这三十多年里经历了辉煌,也经历了落寞,但仍然以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拼搏到最后,夺得金牌,重回领奖台,拿回了期待已久的荣誉。
一无所有,拼实力
影片开头就是女排队员训练的画面,一个个浑身是伤的姑娘在拼尽全力训练,起跳,接球,再起跳,再接球,就这样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一次又一次的爬起,血红的伤口和膝盖的淤青让人心疼不已。而年轻的郎平却在一旁默默举重,只因为教练说“举不到一百公斤不让她碰球”。这些姑娘们全然没有一丝柔弱之气,却而代之的是坚韧顽强的拼搏。
当技术人员说外国已经用上计算机来分析运动员,而中国却没有时,袁伟民教练只能恨恨的说:“把网再加高15厘米。”我们的硬件跟不上,只能靠实力硬拼。教练用最严苛的方式训练,队员们用最坚强的意志坚持,为的只有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的那一刹那。
1980年,国家正处在发展的新阶段,而这一枚奖牌无疑使给奋斗中的中国人民最大的鼓舞,就像教练说的“中国太需要这个奖牌了”。当女排夺冠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每个人都在欢呼,在呐喊,鞭炮齐鸣,举国欢庆,这枚奖牌,是中国女排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用满身伤痕和咬牙坚持赢来的,女排精神,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无人问津,拼耐力
九十年代是中国女排的低谷期,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女排陷入困境。在2008年奥运会上,郎平带领的美国队击败中国队,此刻郎平的心里百感交集,中国女排不可以就这样一蹶不振。同年她辞去了美国女排教练一职。
身患重病的女排队员陈招娣在弥留之际还在想着中国的女排事业,这深深的触动了郎平,当她拉着郎平的手说“回来吧”,那一幕,所有人都在无声抽泣。
终于,郎平在中国女排最艰难的时候回来了。
尽管,中国女排没有了当年的荣耀光环,但依旧坚韧不屈;尽管中国女排成员早已从“60后”变为了“90后”,但骨子里不服输不认输的劲头不减当年。郎平的上任给这个团队增添了一份信心和力量,助力她们的成长和蜕变。女排姑娘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在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中积累经验,郎导用最科学最前沿的方法进行训练,现在的女排只需要一个机会。
应有尽有,拼热爱
今时不同往日,郎导看到了时代的变化。当她问到“你们为什么打排球,你们爱排球吗”,全场沉默了。是啊,若无热爱,何来拼搏,想要逆袭,靠的不仅仅是硬件,更是心里对排球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当年的女排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一股劲,在艰苦的条件下夺取冠军,而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心里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
郎导带着女排姑娘们重回当年的训练场,切身感受女排精神,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和向往。当陈忠和教练为她们介绍当年训练留下来的“遗迹”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新老运动员无声地交流。是女排精神的传递,更是民族担当和责任的传承。我不知道当时她们每个人在想什么,但是郎导确实从思想上让这些女排姑娘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当女排在里约奥运夺冠之时,我再一次忍不住泪流满面,这个金牌我们等了太久太久,这一次,你们荣耀而归。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女排姑娘们向所有人证明了,成功的过程可能会艰辛,可能会漫长,可能会有低谷和挫败,但是,只有坚持下来的人才能走到最后,熬过了所有黑暗才能迎来光明。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一个“竹子生长扎根理论”,大概就是毛竹在长成竹子时三五年之内几乎不再生长,等到三五年以后便会以惊人的速度生长,而那三五年,正是在地下扎根,只有根部结实了,才能更好的生长。女排是这样,我们每个人也如此。当荣耀和辉煌褪去,你是不是还能坚持“扎根”,等待下一次生长?
再无人问津的日子里需要更加努力,努力生长,努力提高自己,就算是没有人相信又怎样,我们的人生又不是过给谁看。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能优秀,我希望自己可以像那些不服输的女排姑娘一样,就一次次跌倒也能一次次爬起来,就算学习一次次给我重击,我也可以拍拍身上的土,站起来再来一次。希望我们都可以在经历了黑暗中的挣扎之后,站上属于我们自己的领奖台。
高三某女历时两个小时的码字,溜了溜了[点赞点赞点赞]
感谢阅读
感谢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