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教授指出:追求阅读效率需要有必要条件,一是目标明确,二是方法得当。选择有效的方法是获得高效阅读的关键。在进行比较阅读时,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围绕目标确定比较的内容,接着根据比较点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来点拨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有的时候为了凸显文本特点,教师可以改写。文本进行原文与改文的比较,也可以链接相关课外资料进行比较。可以将课堂上的互动资源进行比较。因此,比较的内容从类别上可以分为:同类材料,一类材料,正反材料三种。教材中段落之间的比较同类材料居多,而失声或者生生互动产生的材料一般为正反的材料。
其实,比较阅读的教学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环节来进行。阅读文本获得感知。第二步对比异同碰撞感知。第三步,综合归纳巩固新知。这三个环节形成比较阅读教学的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可以运用到完整的一节课中,也可以是某糖阅读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根据比较阅读教学的目的,在具体实施时要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我们特别熟悉的,薛法根老师的《火烧云》一课。在为了体现萧红独特的表达方式是?薛老师就是运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将自己写的火烧云的文字与文本进行了两次比较。其实对比的方法在蒋军晶老师的很多颗粒中也是一种常用手段,其实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可以大量应用的。
一、多角度进行文本内部的比较。
1.推敲字词。嗯,比如说荷花一课中就可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冒”字和其他动词进行表达效果上的对比,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2.品评人物,围绕人物进行比较阅读重在通过人物的形象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其实我们以前人教版教材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还有《草船借箭》一课。文中都是有很多人物的,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物列出来。然后把他们身上的品质进行一个比较,比如:鲁迅先生在对家人,在对自己,在对陌生车夫,以及对待女佣的言谈举止上,可以体现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和鲁肃,诸葛亮与周瑜,诸葛亮与曹操。人物的对比就能够更加凸显出诸葛亮的立体形象。
3.揣摩写法。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也是比较阅读的教学目的之一。这个具体来讲,比如说第一学段的,嗯问句呀,比喻句啊拟人句的理解和应用,而到了三四年级则更关注到。挪偏不取。以及提高学生快速读懂课文等方面的能力,等到了第三个学段,在人物描写的比较少,学习又不同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4.梳理内容。通过对内容的比较,不仅能够快速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够发现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异同。在第一学段甚至到三年级的课文中段落之间内容是很相似的老师可以把这些文章拎出来,让孩子进行比较,就能够使学生快速读懂课文内容,并对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方面带来很多好处。
其实,今天分享的内容比较的少,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对比中横向纵向无尽延伸。让课堂更有广度也更有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