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干杯。
“我真的好迷茫啊,到底考不考研,到底如不入党?”
我盯着前三个小时就有的信息提醒,尔后静止不动的对话框。
打出一串字,又犹犹豫豫着按下删除。
想起去年发生在阳光正好下的一段对话:
-曼:我到底该不该考研?
-我不想直接回答,岔开话题问下这样一句话:你喜欢你的专业吗?
-曼:说实话,不太喜欢。
-我生无可恋地盯着她:你不喜欢,还可以考年级第一!!!
-曼:没有,第二年还是差一点,是第二。
我一口老血喷在她脸上。
我称这种迷茫为资本主义式的迷茫。
所谓的这种迷茫是指,她在一切条件丰足的情况下,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比绝大多数人好,因而有理由相信,无论她之后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成功的可能性都会大于50%。
具体而言,曼正在学物流管理,准备跨考经济,从武汉某一本普通院校,考到某985或是211重点高校。
所以应该入党,应该考研,我大概已经能预见十年以后她成为都市白领的样子了,前途光明。
二。
╰ 发光的日常。
寝室的学妹这几天心情不太好,整个人无比烦躁,桂林米粉吃得都不太开心。
于是我叫上她去操场聊聊。
“我不知道该不该转专业,班上很多人都转了,和我一起玩的朋友们都转了专业。另外我也不是很喜欢日语这个专业,是被调剂过来的,我本来想当老师的。”
我称这种迷茫为小农经济式迷茫。
学妹对于转专业这个问题犹豫不决,但是最先说到的原因却是外在的原因。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任何问题首要考虑的都应该是根本原因,或者是从自身出发,受外在人为因素的影响做出的判断和选择多少有些不太符合心意。
“哎呀,你别迷茫,我来给你慢慢分析哈。”
对未来工作的打算。你准备回到贵州,但是日语在那并不普及,所以你可以选择一门普遍性的专业,准备成为一名老师。
对专业的选择。首先,你其实并不太喜爱日语,这两年大学生涯过得并不太如意,一大半原因归结于被调剂来日语专业。在这种前提下,我认为如果连学习生活都让你厌倦的话,趁早转了吧。高中期间语文成绩好,打算学文学,虽然有难度,但我认为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才是最重要的。
3.那些纠结的小细节。害怕转专业难通过,之后的学 习因为没有基础会更难。这些问题,是你跳出舒适 圈必经的过程,如果想去转专业,想改变的话,这 些痛苦都是必须要经历的。
三。
╰ 惊蛰。
就我自身而言,在我学法语的第一年,就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调查法语专业的未来职业方向,并为自己制定了三条线路。
1.考研,通过研究生期间公费留学去法国。
2.去非洲,挣两年钱,再去法国留学。
3.直接走学校项目去留学。
没错,殊途同归,最后都想去法国读书,如果非要说原因,那一定是情怀。
大概也会受外教Swan的影响:你们这里有的老师的法语说的非常好,教授法语,但是竟然从没有去过法国!
星空就在头顶,等待你去征服,毕竟你是曾经试图伸手摘星的人。
就算是把大学三年的生活排得满满当当,也难免进入一段相当长的迷茫时期。
谁都会说:“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有多少人学习外语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成为一名翻译,或是同声传译?
太多太多,包括我,但最后呢?
当翻译真的是需要耐心与恒心的事情,当我参加越来越多的活动,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大神以后,我便越来越怀疑自己。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当同龄人走在我前面太多太多时,我一次次反复问自己:这种差距我真的能弥补上吗?还要做翻译吗?
虽然多少有些知难而退的偷懒,但本身这件事情也并没有让我想受到太多的快乐。
那就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曲线救国吧,贪吃爱玩,喜欢一切新鲜的事物,我真的适合做这种需要完全静下心来付出的工作吗?何不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好友安慰我:“你可以不做学霸啊,但是你可以做很厉害的人!”
于是,我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但是正是这些无用的东西真正地使我快乐,倍有成就感,我享受这样的时刻。
关于未来呢?也许说不准,又去做翻译了呢?
但无论如何,我更愿意做值得此时此刻不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四。
╰ 看门还是门,看花还是花。
二十岁,人生中最不应该感到遗憾,一往无前的年龄。
我们在迷茫什么?转专业?入党?去哪实习?考研?出国留学?毕业工作?回到家乡?去大城市?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父母隔阂?
总而言之,无论是哪一种迷茫,我们都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所谓的大时刻,都将成为人生长河上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迷茫,写下你所有的想法,归类,列出重要性,再去咨询别人的意见,最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目前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无论这个回答是否为让未来的自己满意,这都将是目前最适合自己的一个选择。
祝前程似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