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人,投资8年分文未赚,一转身,却成了中国首富。
他豪言要3年比肩阿里,5年赶超苹果,结果首富交椅还没坐热,就拱手让了人。
这个人,就是汉能集团的创始人,李河君。
2015年5月20日,就在李河君豪情万丈地向股东描绘未来前景时,汉能集团的上千亿资产,瞬间土崩瓦解。
短短的30分钟,汉能薄膜股票暴跌47%,市值蒸发1442亿港元,被香港联交所勒令停牌。
而李河君也从中国首富,一下子变成中国“首负”,不久便卸任汉能集团董事长。
当初风光无两的汉能集团,陷入了“被讨薪”,“被执行”的泥潭,不得不宣告破产。
从崛起到没落,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李河君到底做了什么?
他又是如何空手套白狼问鼎中国首富,又把一个“千亿王国”,瞬间搞破产的呢?
01 读书哪有赚钱爽
1967年8月,李河君出生在广东省河源市的一个小渔村。
从小,他就是个不爱说话的闷葫芦。
别的孩子放学了去疯玩,他却常常躲在一个角落里“思考”。
思考什么呢?
原来在很小的时候,李河君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庭的未来,只能靠努力读书!
果然,有志者事竟成。
1984年,李河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工程系,成为观塘村的第一个大学生。
然而,到了大学,李河君的聪明劲儿,就一点点“跑偏”了。
大三时,他花几块钱雇了20多个同学,在学校食堂门口卖胶卷,3天下来竟然赚了12元。
别小看这12块钱,在那时候,就是一个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第一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到钱,李河君非常兴奋。
“看来,做生意可比读书赚钱快多了。”
于是,他便在学校里倒腾各种能挣钱的东西,甚至到了入魔的程度,以至于原本能继续读研究生的李河君,主动放弃了学业,跑到中关村倒腾电子元器件去了。
然而,进入社会后,生意就没有那么好做了。
折腾了一阵子后,李河君不但没赚到钱,还把老本都赔了进去。
无奈之下,他只好找到大学时的老师,借了5万元启动资金,再次杀入“商场”。
那段时间,李河君什么都卖过,像电子产品、玩具、矿泉水、运输、矿业……只要能赚钱,就有他李河君的身影。
真是老天不负苦心人,也该他时来运转,当了5年“倒爷”的李河君,终于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千万。
都是“千万富翁”了,李河君打算做点“大买卖”。
当时,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很多人都在证券市场上赚了大钱。
但李河君觉得炒股太虚,经过四处考察后,他突然发现一个能“长期赚钱”的买卖——水电站。
“只要投资一次,之后除了员工工资,几乎不需要再花什么钱,就可以躺赚收益啦。”
想到这,李河君拿出1000万,回到家乡收购了一座小型水电站,并正式成立了华睿投资集团。
刚刚27岁的李河君,从此便一脚踏入了能源行业的大门。
别看这水电站规模不大,装机容量只有1500千瓦,却跟李河君设想得一模一样。
一个小时发1500度电,一天就能带来近1.5万的利润,不到3年就能回本。后面的收益,就是妥妥地“躺赚”了!
尝到甜头的李河君一发不可收,随后又在浙江、广东、宁夏等地并购多个水电站,还因此得了个“中国十大并购人物”的头衔。
虽然,此时李河君手里的水电站规模都不大,但架不住数量多,而且装上就能赚钱。
李河君的身价也像坐火箭一样,“蹭蹭地”往上窜。
到了2003年,他以20亿的身价,位列《新财富》排行榜第23名。
然而,真正让李河君出名的,并不是他的一夜暴富。
02 状告发改委
2002年,云南规划了8座百万级千瓦水电站。
消息传到李河君耳朵里,他瞬间两眼冒光:“这就是8座金山啊!说什么我也得拿下!”
于是,他真跑到云南,一口气签下了6座,总装机规模高达2300万千瓦的水电站,远超当时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
难怪云南负责人不无感慨地说:没见过像李河君这样有气魄的人!
然而,合同签完了,到了审批环节,却出了问题。
负责批项目的发改委认为:该项目投资过大,交给民营企业恐难干成,还是给国企稳妥一些。
这事要隔别人,也就算了,可李河君偏不服!
他拿着与云南省签订的合同,一纸诉状就把发改委告上了法庭。
不得不承认,李河君的运气实在太好了。
这场官司,他不仅赢了,而且还拿到了其中资源最好的金安桥水电站。
按说这是个好事吧,可一旦开始干了,李河君又开始犯难了。
“难怪发改委从中作梗,这金安桥水电站前期投资就要200亿,我的全部身家才不过20亿,这可咋办?”
03 “汉能”诞生
为了啃下金安桥这根“硬骨头”,李河君开始变卖手上“正在盈利”的水电站。
就这样“一边卖、一边建”,“只出不进”地投资,李河君整整搞了8年。
每天,他都要考虑下一个卖“哪座水电站”,然后把变卖的资金投入项目。
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要往项目里砸1000万!
但这还不算最惨的。
2008年,金安桥水电站完成了大江截流,准备装机发电,却意外被叫停!
原来,项目工程因违反节能减排等一系列环境协议,首台机组发电计划,必须暂停。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一时间,与华睿集团有信贷往来的银行,纷纷中断供贷,眼看着李河君的资金链,就要撑不住了。
无奈之下,他找到了恒基伟业董事长张征宇,以让出公司大股东为条件,拿到了资金,才得以走出这次危机。
也正因为股东的变动,华睿公司正式更名为汉能集团。
时间来到2010年7月,经过整改的金安桥水电站工程,最终顺利完工。
这个耗时8年,耗资接近260亿的水电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私营水电站,李河君就此一战成名。
但与出名相比,金安桥水电站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喜人。
只要开机,水电站的日现金流就能超过1000万,每年至少能给李河君赚36亿。
不到6年,便能拿回建设成本。
除此之外,当时汉能旗下还有五郎河、义和、大坪等水电站,在宁夏还投资了一个风电项目,不出意外的话,李河君下半辈子,是铁定财富自由了。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04 我要创造一个行业
此时,李河君的自信心彻底爆棚,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
至少,在水电产业,他已经没了对手。
于是,到了2011年,李河君决定进军太阳能光伏产业。
为什么是光伏呢?
其实,刚开始李河君根本没看上又贵又没效率的太阳能。
那时水力发电成本是8分/度,而光伏的成本高达3块/度。
但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李河君发现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得很快,便觉得这块市场“有潜力”,才一头扎了进去。
毕竟“不差钱”嘛,要搞就搞最高端的!
当时光伏行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多晶硅发电,能量转换效率高;另一个是薄膜发电,不仅门槛高,后期投入也相对巨大,而且转换效率还比前者低。
结果,李河君偏要搞薄膜发电。
为啥呢?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他说道:“我们就是要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我们不跟随,而是要创造出一个行业!”
他先是在老家河源市建了一个汉能光伏产业基地。
然后,又入股了上游公司铂阳太阳能。
这样一来,从铂阳太阳能出来的生产线,直接销售到汉能薄膜生产基地,再把汉能薄膜生产出的产品,交由自家水电站使用。
就这样左手倒右手,汉能集团的业绩,始终是高歌猛进。
2012年年底,已在港上市的铂阳太阳能,改名为“汉能薄膜发电”,汉能集团就此借壳上市。
2015年3月,汉能市值一举突破3000亿元。
李河君的身价也水涨船高,达到1500亿元,成功地挤掉了马云、王健林、马化腾,成为2015年中国首富。
然而,李河君的好运,也就到这里了。
2015年5月,汉能股东大会如期举行。
结果,大会刚开始15分钟,汉能股票就突然开始疯跌,半小时跌了47%。
一个小时后,汉能紧急停牌。
此时,公司市值已经没了1442亿港元,而李河君的身价,也暴跌1000多个亿!
一切发生得太突然,投资者还没走出股东大会的门,就亏了近半。
大家都懵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河君的第一反应是:有人做空!过不了多久,股价还会恢复回来。
可问题是:除了他,大家都不这么认为。
英国《金融时报》发文质疑:我们跟踪观察了25个月,发现汉能总是能在收盘前十分钟,出现股价飙升的情况。如果说是巧合,这也太巧了吧?
不仅如此,汉能的股价在一年内暴涨1048%,这样的涨幅不是不行,但需要有相应的业绩做支撑。
那汉能的业绩是什么?
无非是“自产自销式”的关联交易。
于是,汉能的复牌之路,便遥遥无期了。
2016年,无法接受失败的李河君又成立了汉能移动能源公司。
他先是推出了太阳能汽车,然后又发布了汉能墙、汉能瓦、汉能伞等新能源产品。
不过,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没有消费者买账。
这场自救,最终也成了炮灰。
05 尾声
2021年,在碳中和的风口上,新能源行业热度与日俱增。
而曾经拥有全球最大民营水电,中国最大太阳能薄膜发电公司的汉能集团,却在风口到来之前倒下了。
因为付不起房租,汉能集团在北京的办公楼,被强制拆除;
近万名员工堵门讨薪,“汉能,还钱!李河君,还钱!”的声音,不绝于耳。
而李河君,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商业史上,时间最短,下场最惨的首富。
真心应了那句话: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从李河君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是一个有“超前意识”的商人,也很有商业头脑。
但就是在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而满盘尽输。
所以,你对李河君的遭遇,又有哪些看法呢?
欢迎留言,我们讨论区里继续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