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三反,闻一知十。

作者: 成长萱言 | 来源:发表于2017-03-09 22:30 被阅读0次

说到“学以致用”,我一直都忽略一个问题,就是“用”是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当有人对我说,你要举一反三,你要知道融合,我就蒙了。不得不承认 ,这方面的学习平时没怎么深入思考过,所以尽管花上一天去想关于“融合”的问题,也没有太大的收获。

所幸的是,终于有一天开始想去学习,去探讨,去搞明白关于“融合”的问题,哪怕一点点皮毛也不想错过。

“举一三反,闻一知十”,即能在所学的知识之间创造关联,能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不限领域。

如果只是停留在前面所学的搬运“传递——接受”模式,那么头脑中的知识组织只是学过的教材上的知识结构的映射。像树一样,每片叶子独立而分散,叶子与叶子之间不存在意思的联通。一旦遇到需要调用不同的知识情景,因为没有融合的能力,便束手无策。

如果仅仅习惯把一个大的东西分解为小的东西,把一件事的整体特征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潜在关联都忽视掉,比如学校把各个学科分开,忽略统一的整体性,那么会导致很少去思考不同领域知识的融合。

如果只会单一使用学科的知识,那么也就失去了基于事实的判断。试想,如果手里拿一把锤子,见什么都用它来处理,那是多么可怕的事!

想要最大程度上避免思维上的偏差和狭义,就需要将原本独立或者疏远的知识加以融合,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的思想或发现。要在表面上不相干的知识的背后发现它们潜在的相似性、互补性、启发性,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隐含的联系。采铜提到的“印证(A = B)、互补(A & B)、迁移(A → B 和 B → A)”这三类够我思考一阵子的了。

一、迁移。

我理解的是,首先要刻意培养自己有“以融会贯通的方式看待问题”的思维,然后尝试把一个领域的方法迁移到另一个领域里去,从而启迪思维,比如“行动中学习、模仿优秀者、借用工具帮助思考而非爱限于工作的思维方式。”等等。药物代谢之父布罗迪把染料知识向药理学领域迁移的例子,《黑客与画家》的作者把计算机编程与绘画深层关联的例子,都非常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点。

二、印证。

通过对照比较,两个不同领域相互印证,得出新的规律。比如平时苦思冥想一个问题的过程,通过各种知识与思考融合,最终灵感产生,足进找到解决方案。

三、互补。

就是对同一个议题,找到不同视角的论述,综合在一起,得到全面的认识。如此也完善了彼此的视角,看问题的视野也会变得开阔。

将知识融合的关键是能够以上初浅的认知,还需经过日后不断地操练、修正才行。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因为,唯有操练,才能让融会贯通真的融会贯通!

附上一段我特别喜欢的话,共勉!

“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宋·朱熹《朱子全书》

相关文章

  • 举一三反,闻一知十。

    说到“学以致用”,我一直都忽略一个问题,就是“用”是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当有人对我说,你要举一反三,你要知道...

  • 举三反一

    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都不困难,困难的是各种变形。为了让孩子们熟练掌握各种变形,昨天尝试让孩子们...

  •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之重建与反思

    “举三反一”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而“举一反三”是语文教育的辅助。

  • 异曲同工

    事物林林总总,林林的事物可以分类归类,总总的事物可以分类归类。事物的内在往往可以触类旁通,可以闻一知十,可以举一反...

  • 语文学习要“举三反一”

    语文学习要举三反一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 举三反一,才能举一反三

    很多孩子在学习数学时缺乏灵活性,同样的题型变换情境,变换数字就不会做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学习此类题型时教师没...

  • 训练“举三反一”,培养跨界能力

    说起“举一反三”,你一定很清楚,只是,你一定不曾听过“举三反一”。 怎么回事呢?我们在学某个方法和技能,想要真正把...

  • 想要举一反三,先得举三反一

    曾经的戏谑话“不想当一个司机的厨师不是一个好裁缝”,在现实中成为了一种可能,斜杠青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的生活。因...

  • 课例《周期问题》

    以下内容摘自《小学数学教师》,仅为学习交流,如需商用,请联系出版社。 2019年第1期《互动生成,举三反一》: 基...

  • 闻一知十

    【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1)与回也孰(2)愈(3)?”对曰:“赐也何敢望(4)回?回也闻一以知十(5),赐也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举一三反,闻一知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ezi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