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学说思想

作者: 徐徐微风正好 | 来源:发表于2022-09-08 23:04 被阅读0次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为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荀子的学说比较稳重一些,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并对诸子百家有一些自己的见解,韩非作为荀子的学生感觉更偏向实用主义,不仅可以作为治国之策君臣之道,还为处理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提供了一些很有趣的方法,感觉非常贴近人性贴近资本主义,西方某些角度很像法家,非常直接实用注重事情的效率而且利用高效率的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军事政策外交政策实现强大。

      韩非子一书集中体现了韩非的政治思想,韩非用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有历史依据的,来表达他的观点和学说,很多牵扯到人情世故,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很多为人君为人臣的小技巧,同时也可以用到现在的同事相处和领导的相处,对人性有很充分的观察认知,体现了实用主义,不像庄子写的书,很多奇闻异事可能都没有依据,逍遥自在追求无极状态,虚无缥缈。韩非善于揣摩人性的弱点,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实现法律约束和制度统治,

      他在说难中提出进言者若与君主议论大臣,就会被视为试图离间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近侍小臣,就会被视为试图卖弄身价。谈论受君主喜爱的人,就会被视为在寻找靠山;谈论君主所厌恶的人,就会被视为在刺探君主的内心。说话太过直白,就会被视为不懂变通之人;进言琐碎详尽,则会被视为废话连篇之人。简略陈述意见,就会被视为胆小怯懦不敢谏言之人;考虑事情空泛而放任,就会被视为粗野无礼之人。这些进言的困难,是不可不知的。

      在内储中列举了很多体现人性的小故事,相比儒家提倡仁义,韩非的这些典故体现了很多君子臣子的相处之道。他说君主掌控臣子有很多方法:从各个方面参验、观察;必须惩罚以彰显君主的威严;为尽力效忠者兑现奖赏;传出可疑的诏令,诡诈地驱使臣子来验证;用事实反诘臣子来验证他们的言行。

      对于观察参验韩非列举了这样一个故事张仪惠子同时劝谏魏王,凡是进行商讨的事情,都还有怀疑的空间。惠施反对出兵,认为疑惑不定的事情,那么就会有一半人认可,一半人不认可。现在全国都认可,说明大王失去了另一半人的意见。所以需要多多听取不同角度的意见明察秋毫。

      卫嗣君自己国家的一个囚犯逃到魏国,未嗣君让魏国国君交出他,魏王不同意,于是卫嗣君用城池换囚犯,卫嗣君坚持说治理国家没有小事,叛乱不一定兴起于大事;如果不立法不严惩,即使有十个城池也没有用;如果立法并兑现惩罚,即使失去十个左氏城池也没有损害。魏王听了好迅速归还了囚犯,这体现了惩罚以示法律严肃性。

      吴起作为战国一代名将,虽然风评不是很好,但是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他立木为令,让所有手下的人搬动然后予以重赏,通过这种方式他很快建立军心,攻下边境哨所,有功必赏。

      传出召令让手下执行验证体现君威,韩非引用了东周君的例子。东周君把玉簪弄丢了,命令官吏们去寻找,找了三天也没找到。东周君又下令派人寻找,结果在居民的家里找到了。东周君说:“我的官吏都不做事。找根玉簪花了三天还没找到,我派人寻找,不到一天就拿回来了。”于是官吏们都惊恐不已,认为君主就是神明,当然了这是他事先安排好的,心机很重。

      韩昭侯手握指甲,假装有一片指甲掉了,找得很着急。于是近侍就把自己的指甲割下来呈献给他。韩昭侯通过这件事来考察身边的近侍忠诚与否。韩王心机也很重通过这些方式建立权威同时看谁老实诚实看谁对自己忠诚,但是我觉得一味对臣子下属使用心机,时间长了对方也会这么对你,这样建立的权威未必长远也未必是好事。

      韩非写文章条理清楚,先述说自己的学说想法,然后对自己的学说想法进行举例说明,明显的总分结构,法家思想确实实用,利用人的趋利避害和人性为名为利的弱点来获得成功,魏国战国时期率先强大不是没有理由的,魏国重用了一批有法家思想的人,随后吴起到了楚国也跟着变法,然后就是韩国秦国齐国,但是秦国学的更彻底一些善始善终最终统一中国,篇幅有限,摘取一部分内容分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韩非的学说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ha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