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们记忆的因素
决定记忆效果的唯一因素是对需要记忆的材料的学习和练习。学习时如何加工材料非常重要,正如克雷克和洛克哈特(1972年)的实验证明,浅层加工不会改善证据。纳尔逊从不同角度证明这一点(1979年):阅读成对联想材料(如语义相关或者相互押韵)语义相关的记忆效果要好于押韵材料。前者回忆出81%,而后者仅回忆出70%
由此可见,材料的加工深度对于记忆效果相当重要。增加细节的加工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
这里要介绍的概念就是“增细加工”:
“增细加工“又译作“精细加工”,通过补充细节信息,以起到提示作用,帮助学习者快速回忆知识点,增强记忆效果。
安德森和鲍尔在1973年做了一项实验表明增加细节的重要性。(P179 增细加工)
这让我想起曾经学习过的记忆术——联想记忆法。即:记忆一组无关联的知识点或者信息的时候,通过编一个故事将几个信息联系起来,越夸张越好,因为记忆会越深刻。
但进一步阅读后发现,这与我理解的有所不同。
增细加工的应用就是第一章提出的“PQ4R”法,通过预习提出问题,在阅读中思考,探寻答案,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在这过程中会发现自己难以表述知识要点,这就是学习中的障碍和难点,重新阅读不能理解的部分。回忆要点,再次回答问题。这里的关键在于阅读前提问,通过寻找答案的过程,对知识的掌握会更牢固。在使用中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性比提问更重要,实验表明,问题有相关性,回忆正确率76%,,如果是无关问题,正确率只有52%。
记忆虽然是一个词,但实际上是两个动作,“忆”是提取,比“记”更重要,因为输入的目的是为了输出。问题就好比是“鱼钩”,将知识点从记忆深处“钓”出来。
PQ4R阅读法是增细加工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核心特征是提出和解答问题。
PQ4R来自于以下六个步骤:
P:preview,预习。快速浏览章节目录,每节的小结,了解该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Q:question,提问。预习时就每一节的标题,提出问题,可以是自己想知道的、或者有疑惑的,提问方式可以从“为什么”、“是什么”、“有什么用”等角度切入。
4R:
reading: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回答自己的提问,最好能与一个具体场景相联系,比如解决了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什么问题、或者能解释某种现象/行为;
reflect:反思。作者的结论是否与自己的思考所得相一致,如果不同,是哪些原因导致的?反思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吸收的过程,避免盲从;
recite:复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所学所得,以知识卡片、读书笔记的形式展现,是深度阅读的反馈,可以暴露自己的薄弱点,知道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
review:复习。针对自己在复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针对性的重点学习,同时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点相联系,找到相关关系,将散乱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晶体,便于记忆和提取。
以上步骤,我们可以精简为下面两步:
1.读前过一遍,提出小问题。
在阅读书本中的某一章内容前,不要急着从头看起, 而是先扫视一遍整章内容的各个小节标题,以获得一个整体印象。每一小节都提出一个相关问题。
2.读后作总结,整体再复习
读完一节内容,回想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解答,归纳要点。看完一章内容,合上书,带着问题将各节要点串联起来,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
**以上学习心得 来自《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六章 P178-P181(约翰安德森著 秦裕林等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