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因为休假,有了足够多的时间,肆意摆弄我的书架,与我心爱的书幽会,某天把杨绛先生有关的书翻出来,特别是《我们仨》,《干校六记》,《且以优雅过一生》印象深刻,重新认真仔细地看了一段时间,有一些感悟,分享给大家。
之前在信息闭塞的学生时代,不得不说,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我孤陋寡闻地以为是某某男士,直到后来,读了杨绛先生的文字,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让我们的文化长廊闪闪发光,不得不惊叹,这位前辈,实在是大咖级别啊,作家,戏剧家,翻译家,站得太高了,咱们这些后生晚辈真得仰视。
后来也知道,先生的优秀,出色,贡献巨大,所以被尊称为先生,我想这在同年代,其实不多的,少数卓越突出的女性,才能获此殊荣。
记得杨绛先生有句很经典的话,意思大概是说,如果觉得生活无趣,那是书读少了,大赞,说得太对了。
最近因为疫情,困在家里,大家容易浮躁,三天两头有朋友跟我抱怨,诉说,婚姻的不满,婆媳矛盾,孩子逆反,女人的聊天,好像常常都是以婆婆老公孩子为主题,当然跟我诉说的这些朋友,是不怎么读书的,日常也不需要做饭,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刷抖音,看小说,追剧,当然必须承认,可能是大部分人当下的状态,毕竟宅在家里一个多月。
我确实有点同情,每天从早到晚,是有点无聊的,没班上,不用做饭,也不用看书,孩子小,好像也不需要怎么辅导,尴尬的生活。我有给朋友推荐看书,回复说,家里人都在打牌,自己拿个书看,感觉有点作,我不好说什么,其实有什么关系呢,做自己就好了,以前我也在乡下待过,除了必要的应酬,饭局,其他时间,我喜欢安静地看看书,在我看书的时候,我的孩子慢慢地也会拿起她的绘本故事,我想其实这就是很好的熏陶,感染,你根本不需要刻意地去提醒孩子,父母去做到,孩子自然会被感染。
也有朋友跟我说,孩子喜欢玩手机,沉迷,四五岁,这大概也是当下农村的病态,其实,很简单,家长放下手机,陪孩子,编些益智的游戏,讲故事,做手工。我在乡下最多的时候,带四五个亲戚的孩子,基本不吵,不闹,就算玩具,也分组,或者分配,或者带到田野去散步,去认识大自然,捡点树枝,枯叶做手工,再或者带到菜园去学习认识各种蔬菜,瓜果。
杨绛先生在有段时间,因为工作和孩子,不能同时兼顾,她选择的是,用薪资雇人照看孩子,而自己坚持上班,这是知识分子对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坚持。这相比今天的很多家庭主妇,鲜明对比,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把孩子甩给老人,保姆,只是想说,杨绛先生,这位知识女性,之前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结婚生子,如果可以工作,我们应该坚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圈子。
每个女性都要经历这样的矛盾,艰难岁月,只是无论哪种方式,不要忘了心中的学识,诗书,哪怕带孩子,也可以做好的榜样,当然能有份工作,自己的生活节奏,精神状态,也会好很多。
对于杨绛先生,其实我最佩服的是在爱女媛媛,爱人钱钟书去世后,本来孤苦伶仃,可是她仍然能够优雅从容走过余生,太不容易了。难道说她没有悲痛吗,肯定是有的,但是她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死亡的解读,是超乎常人的,好好活着,才是对逝者最大的感恩,照顾好自己,就是对亲人的敬重,先生的晚年生活,是那么地充实,整理书稿,写书著作,翻译,那么地优雅,淡定,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一直激励着后人,坦然,从容,乐观。在年轻的时候都想争个输赢高低,可是慢慢地,孩子长大,身体也发出警报,才发现,其实,一路走来,我们在意的太多,同时也错过太多,太过计较,太过焦虑,导致得不偿失,真的不值得。
我在中学带语文课的时候,记得课本上有杨绛先生的课文,课堂上我把百岁感言的音频,重复放了好几次,当时教室里特别安静,道理有点深刻,孩子们不一定都懂,但是我想字里行间的那种淡然心境,总会有些感悟吧。
希望未来,我们大家都可以优雅,从容应对余生,有粥可温,有人立黄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