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洛阳

作者: 目送归鸿 | 来源:发表于2023-04-19 15:39 被阅读0次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更是赫赫有名的诗都。走进洛阳城,街巷中满是诗人的足迹,风中都散落着美妙的诗句。最早关于洛阳的诗是《诗经》中的《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著名的《洛神赋》曰:“于是背下陵高,足往心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曹植倾慕的洛神便是洛水之神宓妃。萧衍《莫愁歌》云:“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赞美的却是不重富贵而重爱情的少女莫愁。而宋子侯《董娇饶》叹道:“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感怀的是花谢终开,而色驰爱衰。自四千多年前建城以来,洛阳从不缺少诗情画意。大唐时期的洛阳,更是诗意盎然,诗人云集。

    公元618年,唐高祖一统天下,定都于长安。唐高宗继位后建都洛阳,以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并列为首都,自此两京并重。太后武则天建立武周后,更以洛阳为首都,称“神都”,长安处于从属地位。十几年后再度两京并重。公元733年,以长安为京畿,洛阳为都畿,二者并称“京都”。“安史之乱”后,以长安为首都,洛阳、太原为陪都。904年迁都于洛阳,三年后唐朝灭亡。可以说,整个有唐一代,洛阳不是首都就是东都,地位基本与长安相等。许多士子都曾分司东都,到洛阳为官。所以基本上唐朝的那些著名的诗人都曾到过洛阳,而且多数都留下过诗篇,有些还不止一首。我们熟悉的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就在洛阳,其时李白43岁,已度过他政治上的高光时刻,被唐玄宗赐金还乡,基本断绝了政治前程,打算取道洛阳一路南下扬州。杜甫本就是洛阳人,当年32岁,风华正茂,雄心勃勃,正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十分敬佩李白的才华并羡慕他的奇遇。两人相谈甚欢,结下深厚的友谊,相约畅游梁宋,纵猎孟诸。其实此前李白已数游洛阳,并写下著名的《春夜洛阳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那时李白客居洛阳,长年漂泊,干谒未果,难免不思念家乡亲人。

    杜甫在35岁之前除了有数年的漫游经历,其余时间基本都在洛阳生活。安史之乱发生时,杜甫从洛阳到华州,写下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三吏”“三别”,其中《新安吏》《石壕吏》,便是经过昔时洛阳属地新安和渑池,一路西行入秦时所写。杜甫后来困居蜀地时听到官军收复洛阳,写下了平生第一大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准备回到故乡洛阳的愉悦心情:

    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遗憾的是杜甫直到去世,也未能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洛阳,而是客死在异乡岳阳。

    李白杜甫的第二次见面是在梁宋,在那里他们还遇到了一位声名赫赫的诗人高适。高适也曾在洛阳居住过,有诗为证:“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跟李白杜甫畅游时他已年过四十,依然前程渺茫,但他毫不气馁,后来入将封侯,实现了心中的梦想。与高适齐名的诗人岑参,亦曾在年轻时到洛阳“献书阙下”,未果后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来回奔走了十年,后终得通过进入幕府,获取了嘉州刺史的官职。

    另一位边塞诗人王昌龄显然对洛阳也不陌生,否则便不会有那首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诞生: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那么多好友在洛阳,叫王昌龄如何不起洛阳之思!王维跟洛阳也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入仕前就曾到京城拜谒权贵,在洛阳时曾献诗张九龄,后来又到洛阳为官。在洛阳曾写下著名的《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诗中描绘的洛阳女儿分明是个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生活奢华,挥霍无度。显然让作为邻居的王维很看不惯。

    王维的好朋友孟浩然,虽为一介布衣,但当年也曾到京城求官,并参加科考,可惜未能如愿,后到洛阳寻友,而友人已获罪流放岭南。他惆怅地写下《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孟浩然在洛阳游历了半年左右,取道吴越返回襄阳。临行前写下《自洛之越》: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诗中抒发了有志不展的愤懑心情。

    唐朝洛阳籍的著名诗人数不胜数,除了杜甫,还有张说、元结、王湾、刘禹锡、元稹、祖咏、李贺、武元衡、李德裕等等。

    王湾的诗不多,但《次北固山下》却名垂千古: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当年,元稹自洛阳西入长安,曾写过《西还》:

    悠悠洛阳梦,郁郁灞陵树。

    落日正西归,逢君又东去。

    对故乡洛阳也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天才诗人李贺经常在洛阳附近骑驴漫游,寻诗觅句,呕心沥血。写的很多诗歌都为后人传诵。他很少写赠别诗,但写起来却一往情深。有一次在洛阳城外送别朋友皇甫湜时他曾动容地写道:

    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

    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

    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

    凭轩一双泪,奉坠绿衣前。

    诗中透出惯有的忧愁和冷涩。

    诗豪刘禹锡是个个性十足的诗人,一生贬谪于巴山蜀水之间23年之久,后回到家乡洛阳终老。正因为他一身傲骨,所以看不上妖娆的芍药和无情的芙蕖,对大气端庄的牡丹却情有独钟,所以欣然写下《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晚年与刘禹锡经常唱和的白居易,也在洛阳终老,他隐居在香山,故号“香山居士”,他的居所正对着龙门石窟,旁边就是香积寺,风景秀丽,恬静宜人。他曾写过《《牡丹芳》》,描绘当初牡丹花会的洛阳盛况:“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如今的牡丹花会期间,也是摩肩接踵,人如潮涌。白居易在洛阳生活的时间较长,写下了大量关于洛阳的诗篇。如《杨柳枝词八首》其二: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以及《洛城东花下作》:

    记得旧诗章,花多数洛阳。

    及逢枝似雪,已是鬓成霜。

    大抵洛阳人多好牡丹,正如周敦颐《爱莲说》中所言:“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此由唐徐凝诗《牡丹》亦可获知: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洛阳城虽有富丽堂皇的牡丹,有丰富的河洛文化,也有来往不绝的诗人,但在洛阳为官或求学的外地士子也会思及他们的家乡,风起洛阳之时,一样会起故园之情,他们深情绵邈地吟诗作赋,前者有李白,后者有张籍。张籍写有《秋思》一诗: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思亲怀乡之情,总是语言难尽,不断开合书封,增添内容,但始终仍觉未尽其意。情感的细腻表达可谓淋漓尽致。

    洛阳之城北有北邙山,埋葬着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乃至于北邙寸土寸金,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没有资格葬身于此,就是有钱人,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买到好的风水宝地。为此,曾在洛阳为官的诗人王建写了一首《北邙行》,感叹洛阳有钱人对于丧葬的高度重视: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这些王公贵族的古墓很多都曾为摸金校尉所光顾,当初他们享尽荣华于世,携带财宝入土,以为可以生死都富贵,没想到却被破墓而入的盗贼攫取了所有的财富。那些薄葬于村头田边的高洁之士如姚崇、范仲淹等人反而没人叨扰。

    韩愈的老家离洛阳很近,年轻时曾在洛阳求学。后来又到洛阳为官,前后在洛阳生活逾十年。因为他在国子监为官,又分司东都,慕名前去拜谒的天下文人士子很多。像皇甫湜、牛僧孺、张籍、王建、孟郊、贾岛等人都曾得到他的指点和推介。这些人要么到过洛阳,要么曾在洛阳为官。因为在洛阳呆的时间长,韩愈写了不少有关洛阳的诗,其中一组专写洛阳春天的美好。如《感春五首》中的第二首: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宫门一锁不复启,虽有九陌无尘埃。

    策马上桥朝日出,楼阙赤白正崔嵬。

    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

    此外,他还写过《李花二首》:

    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孟郊与韩愈在洛阳结识后一见如故,此后开始春风得意。一天心情大好,写下一首《洛桥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冬夜的洛阳,天气寒冷,行人稀少,而诗人悠闲地坐在榆柳边的楼阁上,喝茶会友,一抬头,月光如水,远方清冷之处,竟然看到嵩山顶上雪满头。那个月明洁净的夜晚,洛阳城是多么富有幽美的诗意。

    晚唐诗人、词人韦庄因写有长诗《秦妇吟》而得名,他虽不是洛阳人,却对洛阳很是热爱,自喻为“洛阳才子”,在洛阳这个他乡终老,为此专门写了一首《菩萨蛮》: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这么美的洛阳春光,才子们当然愿意在此终老。

    在所有有关洛阳的唐诗中,最易让人起身世之叹,人生之慨者,莫过于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诗人从红颜女子写到白头老翁,感叹岁月易逝、人生无常。此诗情感深婉,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水准极高,在当时和后世都被盛赞和传诵。

    唐诗里有洛阳的才子佳人,有洛阳的四季美景,有洛阳的桃李牡丹,有洛阳的寻常巷陌,有洛阳的明堂高楼,有洛阳的依依惜别,有洛阳的欢然相聚,有洛阳的春风得意,有洛阳的黯然神伤,有洛阳的人生体悟,有洛阳的淡然萧疏,有他乡游子在洛阳的思乡之情,亦有洛阳游子客居他乡思故乡之情,唐诗里有完整立体的洛阳,有生动形象的洛阳,有美丽神奇的洛阳,在唐诗里可以构想一个梦中的洛阳。

    洛阳因其政治地位尊崇,地理位置居中,人文历史丰赡,风光景致美丽,吸引了天下文人墨客。整个唐朝多半诗人都曾游历洛阳,或者在洛阳为官。除了上述诗人,还有杨炯、卢照邻、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顾况、李颀、李益、韦应物、杜牧、李商隐等,不可胜数。而关于洛阳的四百多首诗中,一大半出自唐朝诗人之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诗里的洛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jl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