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400807/0219c16b93461c4d.jpeg)
少年的时候,在电视看一段综艺节目,记得是陕西电视台。其中的一位嘉宾应该是当时比较出名的曲艺演员,他的才能在于,会说很多歇后语。
于是这个嘉宾在点评综艺秀中的选手时,喜欢随口脱出一、两句这样的歇后语,让人耳目一新,可是看得多了,发现他会刻意用这样的方法,这就如同本来菜里放点味精是好的,但是最后每道菜都要放味精,甚至味精的量超标,那么大家就不喜欢了。
这个曲艺演员后来就没有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估计跟他江郎才尽不无关系。如果一味想用歇后语来表达思想,是不现实的。
毕竟歇后语是民间大众采用的一种浅显的叙事方法,他通过简单的语言来表达一定深度的思想,但是绝不能指望歇后语本身就是那些深刻的思想。 只是不断重复歇后语,并不能显出自己思想的深邃,久而久之,也会让人审美疲倦。
这档节目给我的启发倒是真实的,我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同样的思想,用比较幽默的说法说出,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说话当然是一门艺术,有上得厅堂的,也有下得厨房的。
一句话,怎么说,一定要根据受众来调整。虽然“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容易让人以为两面三刀,其实完全可以理解为根据听众,选择合适的表达。
对着大学教授讲话,自然跟对着一个学历不高的农村大爷讲话,采用不太一样的方法。所谓雅俗共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能把这个目标实现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语言艺术家。
即便我们不能成为一个语言艺术家,但是我们也不能放弃在言谈举止中加入优雅,变换一些略为端正的修辞和表达,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还能道出幽默,那就很有意思。
听的人,和说的人,两情相悦,相谈甚欢。幽默从哪里来,书本上是很难学到的,这部分大抵还是要从人文环境和家学中来。都说东北人爱说笑,东北人里又数铁岭人最能表演。
脱口秀演员李雪琴讲过:“宇宙的尽头是铁岭”,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切入的话,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目前在大众娱乐中从事语言艺术表演的,铁岭出来的演员比较多,受观众喜欢。
作为铁岭,我想他们一定早就从事过自身语言的研究,希望未来研究的成果能跟全国人民分享,把他们优秀的传统和基因传承下去,推广开来。
方言里的幽默元素是比较多的,毕竟多年的沉淀,世世代代的积累,他们代表了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人情世故,总有些幽默欢喜的元素被保留下来。
从方言里释放出的幽默和智慧是能引起同乡人的共鸣,因此保护方言,也成为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从方言中挖掘幽默,这就是民间艺人或者是表演者的本份了。
至于大多数受过普通话教育的当代人,我们对于语言的保护和挖掘,则主要通过有意识的增加谈话中的幽默和思想深度来实现。虽然不容易,但是希望能够形成共识。
普通话要从各地方言中借鉴幽默的表达方法,因为大众娱乐的普及,我相信,普通话中的幽默元素会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接地气,我对此充满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