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茨威格截取人类历史当中的12个片断,以人物为主线,写了12篇历史传记。其中有一篇叫《争取南极的斗争》,这篇文章改头换面后,选入了学生的教科书。
这篇传记叙述了英国人斯科特和挪威人阿蒙森竞逐首次到达南极的故事。英国人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比阿蒙森晚到达南极点五个星期。斯科特的探险队在返回的途中,全军覆没。
选入课文的这段故事,删掉了许多内容,主要讲述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临死之前的故事。五个人在人生的最后两个月里,超脱功利的羁绊,表现出人类高贵的品性,能够担当起伟大二字。
奥茨要求“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最后“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还有威尔逊博士,至死“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他们表现了应有的担当和责任,在明知非死不可的情况下,还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这尤其令人感有动。
02
关于这次探险的的结局,斯科特在临死时写的绝命书里说的很清楚:“此次灾难的原因并不在于组织工作不当,而在于一切必须担当的冒险事业都可能遭遇的厄运。”
在竞逐首次发现南极的比赛中,阿蒙森胜利了,他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然而这种胜利,在茨威格的笔下,远没有斯科特的失败意义深远。
成功固然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然而除了闪耀着光环的第一名之外,人还应该有更高远的追求。这种高远的追求体现在和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们虽然在绝境中毁灭了,但却彰显了自身人格的崇高。
事件的成败得失只是一时,而人在事件当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却可以气贯长虹,永远熠熠生辉。他们在绝境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担当,使他们超越了芸芸众生。
所有知道他们故事的人,都在心里为他们建造了一座殿堂,以备自己在困顿的时候与他们不朽的灵魂对话。
03
他们知道死亡必然来临时,从开始对死亡的拒绝和否认到最后平静地接受死亡,这个心理变化的过程,和当下许多接受临终关怀的人的记录相吻合。
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各种心理,是个波折起伏的过程,首先是否认和孤独,继而是愤怒,当愤怒消除之后,人会陷入忧郁,最后和死亡达成和解,接受既成事实。
这些心理状况不是逐步发展的,有些人可能会跳过中间的一些阶段,也有些人会在其中一种状态中死去。
在寒冷、冰冻、风雪和食物匮乏的交相胁迫下,最强大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了。“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觉。”
我在这儿不想具体地分析埃文斯死在那个心理阶段。我只想说,他在临死之前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他所遭受的肉体折磨,他因为内心的绝望而精神崩溃。
而冻掉脚趾的奥茨选择了另一条路,他把自己和同伴切割开来,独自对抗厄运,走上了不归路。和埃文斯不同,他在精神正常的状态下,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当他一个人走向帐篷外的冰雪天地里时,所有人都知道他将要面临的命运,然而却没有一个人敢阻拦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怀着敬畏之心,看着奥茨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死亡。
04
在现实生活当中,谈论死亡是个犯忌讳的事。大家回避它,反而使得死亡染上了神秘的色彩。据威权数据显示,自杀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所以,在常态下对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适当的切入关于死亡的话题,打破死亡的神秘色彩,是很有必要的。
这篇文章被编入了八年级学生教科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已经能够接受死亡这个话题。心理学研究表明,9岁以上的儿童已经有了人终有一死的认知。他们知道了死是真实且不可回避的,并且会在自己身上发生。接受了生命的有限性这个事实,实际上是对生命认识的一个超越。
把这篇课文里的人物面对死亡时所持有的态度,向学生宣扬,是可以起到生命教育的目的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