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风物志京都·kyoto知己知彼---日本
【日本专题】京都—时光里的诗意栖居

【日本专题】京都—时光里的诗意栖居

作者: 昊子环球背包 | 来源:发表于2017-01-25 20:57 被阅读0次

    第【104期】有交流的请添加微信LH19892012或长按以下二维码:

    是时候该写写京都了,记忆的开始,源于一杯小而沁香的抹茶,为此我还专门跑到出产抹茶的宇治。

    细雨中的庭院,湿润的空气中氤氲着草木与泥土的芬芳。在穿林打叶中徐徐前行,开阔处已是绿意盎然。极目被各种绿色填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一间古雅而传统的日式木质房屋在一片葱翠中亭亭而立,远看就好像从自然中生长出来一样。不远处泉水溅落在石头上叮当作响,脚下的涓涓细流,枝叶上晶莹的玉露和远处依稀可见的山峦连绵起伏着。近旁身着和服的老妇人在屋檐下的回廊内缓缓前行,茶屋的木地板上流出“吱呀”的岁月痕迹,和纸围裱的门窗精致而匠心独具,由它们围合出的空间层次丰富而蕴藏了无限惊喜。屋外,清澈的雨滴从古老的木质屋檐下悄悄滴落。盘踞于和式榻榻米上,仔细品尝那一杯清透的茶饮,从屋檐下望向远处,一瞬间仿佛时间就此凝固,如果有一个地方真的可以还原“生活在别处”的状态,那一定就是这里了。

    从大德寺出来重回熙熙攘攘的街道已接近暮色,因为那场幸运的雨,整个京都都在薄雾笼罩的水汽之下轻盈而朦胧。远处,岚山若隐若现,为城市勾勒出淡青色的背景;鸭川之水在月色下波光粼粼,静静流淌仿佛在诉说城市的历史;“三年坂二年坂”、“花间”、“清水”、“有禅”,无数光听名字就让人思古心切的街道,转角处不经意间遇到的千年古刹,还有身着和服脚踩木屐、深情回眸的舞姬。这便是平安京,那个最像长安的地方。

    正如同前面所说,东京汇聚了日本最现代的元素,是日本百年来历史的呈现。而京都则完全是另一种气质,她的深美娴静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即使身在长安也会时时思念那里,不管走到东西南北哪一条街道,都能发现许多极致美感的地方。到处都有一种非关繁华或热闹,却是安定而扎实的存在感。我觉得必须为京都写点什么了。

    先交代点背景。自武士阶层崛起、镰仓幕府创立以来,日本一直就是两套政治体系并行,一是天皇为首、公卿贵族构成的公家、一是将军为首、地方割据势力构成的武家。理论上,武家应臣服于公家,但实际上,双方各玩各的,且绝大多数时期军政、税收等大权都在将军手里,天皇的权威只在极小范围内发挥作用。这有点像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宰相或其他权臣负责制订政策、起草圣旨,而皇帝只不过负责往拟好的圣旨上盖章而已,至于内容,那是权臣说了算。将军是天下武士的首领,而地方大名及其家臣们都是武士。

    虽然没有明确宣布,但认为“神道教”是日本国教的话,应该没有什么大错。神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体现为国民的行为,主要是拜和祭两种社会活动。日本到处都是神社,随时都能看到日本人在拜各种神,拜的时候有严格的程序,他们都会执行得一丝不苟。

    “拜”是个人的小型仪式,“祭”则往往是多人参加的大型活动。“祭”起初本来仅仅是敬奉鬼神的仪式,后来慢慢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内容、形式。日本一年到头大祭小祭数不胜数,有大型的比如东京神田祭、京都祇园祭、大阪天神祭等等,也有每月一次和不定期的各种小型祭。

    平安时代,日本虽然向隋唐学了很多东西,但似乎没有学会史官制度(又或者日本有史官,但仅限于记录宫廷内部史?不知道,我瞎猜的)。这就导致了日本虽然号称”万世一系“,却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正史传世,好多历史事件都需要靠考证来论断。

    大德寺在我所住的民宿附近。位于京都市区北面,金阁寺附近。

    大德寺最初建于镰仓时期,于应仁之乱中和整个京都一起毁于战火,后由著名禅师一休宗纯(即”聪明的一休“、后小松天皇的嫡子)在商人的帮助下重建。寺庙规模宏大,目前有二十余座小庙,大多是某著名人物的庙所或菩提寺,实际上我前来主要为了圆小时候一个一休梦,想看看这位聪明的小和尚真实生活过的地方。

    大德寺离金阁寺很近,完全符合《聪明的一休》里招之能来的距离设定,且一休大力重修,而我在京都并没有看到”安国寺“的任何痕迹。所以这里会不会就是片中的那个”安国寺“呢?以上纯属个人瞎猜,毫无事实依据,仅限于瞎猜。

    大德寺与千利休也有一段因缘:传说他晚年曾在寺门外造了一座以自身为原型的木佛,秀吉知道后大为震怒,因为所有入寺之人都要从木佛脚下走过,也就等同于从利休脚下走过,包括秀吉在内。震怒的结果就是命令利休切腹谢罪。

    大德寺龙源院。里面有一小片枯山水,还陈列着”日本最古老的步枪“。该院自称”洛北的苔寺“,大概是因为这一小片院子吧。不过怎么看都觉得过于自抬身份了。

    本能寺之变以后,秀吉在大德寺为信长举行葬礼并修建了菩提寺,即大德寺总见院。里面有信长全家的墓。石田三成也葬在大德寺,不过目前是私人地域,不能入内参观。

    【日本专题】京都—时光里的诗意栖居

    三成少年时以”三献茶“受到秀吉赏识,从此加入秀吉阵营。由于出众的内政能力,三成的地位不断攀升,终成丰臣政治集团中心的第一能吏,后来还替代被罢免的浅野长政,成为五奉行的首席。秀吉死后,三成首先发难,讨伐家康,失败,被褫夺官位和城池,后联系反家康势力,作为西军的实际总大将(名义总大将是毛利辉元),发动关原之战,再败,终于被家康诛杀。

    既然说到关原之战,又不得不提起丰臣奶妈政权了。三成自少年起跟随秀吉,对秀吉的感情是亦君亦父,从来忠贞不二,而且越到后期感情越深。秀吉死后,三成敏锐地察觉到家康的不臣之心,尤其是唯一能压制家康的老牌家老前田利家死后,三成更感觉到讨伐家康刻不容缓。为了得到”讨逆“的大义名分,三成希望秀赖出面,而活在”天年共主“幻梦中的丰臣奶妈政权直接拒绝了三成的请求,理由是:这是家臣之间的纷争,主君不方面出面。他们以为全天下大名都是丰臣家的家臣,但德川家康并不这么看。

    家康认为自己从来就不是任何人的家臣:与信长,他们是同盟关系;于秀吉,他虽然听命于斯,但并非其家臣(尤其是,小牧长久手之战中,他并未败于秀吉。此役战罢,秀吉实际上落于下风)。关原一战,如果秀赖能出面,很多大名慑于猴子的余威,不会轻易与之为敌,德川也就不可能轻易获胜,从而秀赖就能真正继承秀吉,成为下一个”天下人“,可惜,淀君的”妇人之见“让这一切化为泡影。接下来,自德川开幕,丰臣奶妈政权实际上已经被边缘化了。然而他们并不自知……

    说实话,来之前,我真的没想到在日本还用得上”气势恢宏“这个形容词。在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当年在西安法门寺的时候的一个感慨:终于知道唐武宗为什么要灭佛了!

    本愿寺是”净土真宗“的大本山。所谓”净土真宗“,其实是脱胎于”净土宗“的一个佛教宗派,是净土宗的另一种表述。早在净土宗被引入日本以前,日本佛教已经非常兴旺了。佛教大约自飞鸟时代后期起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之后随着与隋唐的交流,到奈良时代,日本的”南都六宗“已成气候。后来,高僧最澄和空海自中国引入密宗,进一步拓宽了日本人对佛教的认知领域。由于修行门槛比南都六宗较低,密宗在日本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信徒渐多,庙产也丰富起来。为了保护庙产,寺庙外围开始修建堡垒,寺僧也被武装起来,独特的军事化寺院就此成型。

    虽然密宗比南都六宗的门槛更低,但要修行,仍需精研教义,这对于底层民众而言难度依然较大。这个时候,净土宗横空出世了。

    日本净土宗的开山祖师是法然。法然幼年出家,四十岁左右受中国净土宗一部经书启发,从此皈依,并由此开创日本净土宗。净土宗以”称名念佛“为唯一修行法门。所谓”称名念佛“,就是笃信阿弥陀佛的”本愿“,随时口念佛号,即”南无阿弥陀佛“。法然的弟子亲鸾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佛学理论,声称要传播净土宗真正的教义,后来被奉为”净土真宗“的初代法主。”净土真宗“的教义更为简单绝对:人不可能自己获得救赎,唯一的方法是称名念佛;只要称名念佛,一切凡夫俗子都可前往西天极乐世界。

    因此,净土真宗信徒不需持戒,也就是不禁肉食、男女、杀生、作恶、妄语,不禁一切,唯一的要求就是念佛。亲鸾本人也亲身实践了他的教义,吃肉、娶妻,成为后世”佛国大名“本愿寺家实际上的初代当主。

    亲鸾死后,他的女儿觉信在他的墓所修建了供奉他画像的”大谷影堂“,后来遭到破坏;觉信的儿子觉如(净土真宗第三代传人)重修大谷影堂,并将其寺院化,命名为”本愿寺“。自此,”本愿寺“之名在日本历史上正式出现了。

    由于”净土真宗“的修行门槛几乎低到没有门槛的地步(试想以下,不管阿猫阿狗只要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字都可以自称信徒是个什么概念),本愿寺的军事实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到后来终于演变为类似地方大名的势力。一方面,本愿寺和其他大名一样采用”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维系血脉与发展,另一方面,他们还有比地方大名更优越的募兵模式:信徒即僧兵,而无需专门花钱募兵。虽然其部队因此往往是乌合之众,但毕竟人数众多,终究令地方大名(尤其是信长)头疼不已。

    大魔王信长几乎一生都在与他们奋战,后来终于剿灭本愿寺势力(实际是操纵朝廷、在天皇的干预下与本愿寺势力达成了和解),但自己也两年后也死于部下的叛乱。他的意外身亡,说起来与讨伐本愿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交出石山(大坂)根据地后,本愿寺内部的主战、主和派产生了分歧,在猴子的支持下,稳健派的准如继承了本愿寺;到了江户初期,家康为制衡本愿寺势力,以免再次出现曾经祸乱天下的”一揆“,决定利用本愿寺内部矛盾,遂支持准如的兄弟教如另立山头。从此本愿寺分为东西两家:准如掌西寺、教如掌东寺。此后,再没发生过”一揆“了……

    新年对于日本人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一般公司学校都会放假,在1月1日这天甚至连大多数餐厅、超市都是歇业放假的。

    新年快乐,我在京都过的日本新年,按照当地人的习俗除夕去寺庙撞钟。

    每年阳历12月31日晚按照习俗,日本人都会去神社祭拜为新的一年祈福,称为“初诣”。比较著名的神社有明治神宫、增上寺、浅草寺等。神社在12月31日晚至1月1日彻夜开放,电车也为方便初诣的人群而彻夜运行。初诣对于日本人来说是每年新年时最重要的活动,因此大多数人都非常重视,穿着繁复正式的和服顶着寒风去神社初诣的人也不在少数。

    5日元在日本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其读音为“go en”,和日语里缘分(ご縁)的发音一样,因此5日元的硬币带有“缘分”的美好寓意。5日元硬币通常用来去神社参拜时祈福,也被很多旅行者当做纪念品带回家送人,还可以将一枚放进钱包里当做护身符使用 ,我兑换了很多5元,回去送给大家。

    全家一起吃年夜饭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也是日本人的,只不过日本的新年确实为每年的第一天即1月1日,我就在青旅受到热情招待。日本的年夜饭——更确切一点应该说是年夜菜,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おせち”,取自“节日的料理”的缩写。作为每年最重要的一顿团圆饭,很多饭店、百货店、高级酒店早在10月前后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菜的套餐。

    和中国的年夜饭讲究“年年有余”、“三阳开泰”、“五福临门”等吉祥菜相同,日本的年夜菜在菜品上也非常讲究口彩。比如黑豆寓意做事认真,大虾喻指腰腿弯弯的长寿老者,数子寄托多子多孙,鲷鱼应和可喜可贺的语音,栗金饨寄寓财富多金等。虽然根据地域不同在食材的选择上略有不同,但日本的年夜菜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则是基本以冷菜为主,这是因为最早的年菜是为了能让一年到头劳作在厨房的妇女能在年间有几日休息,故而都是提前准备好易于保存的食材,再加上古时的日本有正月期间不得用火的禁忌之说,久而久之年夜菜都是冷的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名为“mochi”的日本年糕可以算是几百年前就已存在的传统食物,古时的日本人相信正月一日是神明最易显灵的时候,故而在除夕夜时将祭神用的年糕、鱼肉、菜肴一一备齐静待神明赐福,而后于次日将神明赐福过的食物再同家人一起食用。古时的日本人相信,通过食用和神明一样食物,就可以分到神明的部分神力,也就等于沐浴到了神明的恩泽。在那个食物种类并不丰富的年代,大米做的年糕可以算得上是非常珍贵的粮食了,因此经常出现在祭神的贡品食物中,于是慢慢的也就成了人们常常在元日吃的特别年菜。

    每年1月7日早上喝一碗七草粥是日本很多传统人家依旧流行的习惯。这种含有水芹菜、荠菜、鼠曲草、萝卜、芜菁、繁缕、宝盖草七种食用草类的菜羹最初是中国的一种旧时习俗,在平安时代传入日本并在贵族宫廷间盛行,在江户时代普及到民间百姓之间。

    据中国古籍中的记载正月七日又叫“人日”,按字面解说为“为人之日”,故而选在这一天吃七草粥祈求一年无病无灾,也有说这一天是古时官吏决定升迁赏罚之日,所以在这一天吃七草粥也有祈祷来年出人头地之意。夏目漱石也曾留下“粥味滴滴佳,肠中春欲苏”的俳句来说这一习俗。咱们潮汕地区也有,叫做“七样菜”。

    日本料理中最让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是他们对四季的关注,自古以来,和食都非常讲究“风物”,所谓风物就是当下的时节、当下的土地上所生长的特有的东西,由此诞生的随着四季更迭而不断变化着的日本食文化中最重要的词则是“旬”,而这也是日本文化中最独特的一点。

    随着秋风吹落最后一片挣扎在枝头的树叶,地面的枯叶慢慢被积雪覆盖,叶类蔬菜经过寒气的洗礼甜度增加,迎来了旬期,白萝卜、大葱、小松菜等都是这类蔬菜的代表。而水果类中的蜜柑、伊予柑、柠檬、草莓等则在冬季进入收获期,因此围坐在暖炉旁分拨橘子是很多老派日本人脑海中对冬天的印象画。

    漫天的红是我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红寺、红民居、红灯笼、残留的红枫叶,朱红色里点缀的尽是悠然走在京都大街上的和服女子。这里找不到城市的喧嚣,这里给人一种心静的安然。

    这便是位于日本本州岛的中部的京都府,这便是二战时梁思成先生请求美国不要投原子弹的城市之一。京都,意为和平与安定之都,这里曾是日本在我国唐朝时期的首都,建筑也大多模仿我国唐朝的首都洛阳营建而成。

    平安神宫内古木参天,笼罩着宁静庄严的气氛。朝堂院内的大殿、配殿前樱花早已经在春天凋零,而樱花树下的小牌坊上却依然挂满了祈福牌,仿佛可以看见神苑在樱花盛开时的盛况。神苑是一个约三万平方米的池泉回游式庭园,园内有三个池塘和四座庭园,而庭院则以池塘为中心,将各个时代的庭院风格融于一体:亭台楼阁配以朱红枫叶,石桥溪水配以晚风幽竹、碎石小路配以浪漫樱花……行走在各个庭院,随处都流淌着自然和谐的美。

    夜半钟声起,乌鸦在鸟居里嘶鸣,神女在祈祷—仿佛一切都维持在百年前的平安时代。拾级而上,便可看见京都最古老额寺院—清水寺。清水寺建于公元798年,传说是唐僧在日本的首名徒弟慈恩大师所建。步行至“清水舞台”下方,抬头仰望,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用139根巨型榉木柱并排支撑的“悬造式”建筑,从“清水舞台”上眺望,京都的风景尽收眼底:古朴的民居,朱红的庙墙,碧绿的瓦以及残留赤红的枫叶宛若一副宣纸画,沉淀在夜色里。

    从奧之院出来,沿山路而下便是“音羽之瀑”,“清水寺”之名便由此瀑布而来。“音羽之瀑”涌动着三个源流将清水寺环绕,的三个源流分别代表着健康、学业和姻缘。百年以来,“音羽之瀑”一如既往地静静流淌,宛若京都百年不曾变幻的时光。

    从“清水寺”下山,又遇见了上山时化缘的和尚。他还是保持着两个小时上山前的姿态——面朝人流,背对夕阳,手捧化缘钵,竹帽盖住眼睛,显得谦逊而不卑。时间仿佛在他身边静止,一如这京都的残存红叶。

    “哒哒哒”,夜临了,穿着和服和木屐的少女一一归家,不知是否已祈得自己满意的姻缘。混在一大片红色里的暗绿像是在宣纸上未干的颜料,随晚风扬起的红叶,飘落在地上、池水中,点点殷虹浸落在宣纸上,宛若少女的豆蔻。

    若梁思成先生还在世,不知道会不会为自己做出保护这座城市的决定而感到欣慰;又不知会不会为没有更多地保护好自己国家古迹下的文化而稍感遗憾?

    愿我也能在我的故乡寻一座清灵古城,走进一段积淀在古城内的千年文化,感受来自这座城市人民的古城人文气息。

    深呼吸,不仅仅是一座都城“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的气味,更有其万载犹存而更甚的风韵。这种气味,这种风韵,是时空的馈赠?还是代谢人事的矜持?

    为期四日的京都行,说短,确实很短,短到恍惚之间模糊了昨日,短到回首之际,仿佛在目的历历被碾碎于大巴极速旋转的轮子间。可要说它长,又诚然很长,长到似乎光阴的脚步凝滞在了昨日,长到有些人,有些事,有些记忆,毕生难以被泯灭在脑海之底。

    而我在此间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京都从所仰慕的印象天空中抹去,抹得干干净净,再以所领悟、所呼吸的气韵为笔,重新画上一座再也不会被自己质疑,并且再也不会褪色的京城。

    不一样,处处不一样,不一样的景致,不一样的深思;不一样的人儿,不一样的情味;不一样的繁华,不一样的浮年;不一样的价值,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今天,不一样的明日;不一样的压力,不一样的盼头……可似乎所有的“不一样”,又都被一样的古都西安和洛阳所捕获,可谓是一网打尽,剩下的事,就是要把所有的“不一样”和谐为“一样”了。

    是的,很多早已学会了去宽容、去善待这个满身伤疤的都城,远道而来的我,又有什么借口说服自己不去爱慕它、不去描绘它呢?

    建都于公元794年,正值中国唐代的中兴年间。桓武天皇为了摆脱奈良佛教寺院势力的影响而迁都平安京,自此开启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平安时代。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后迁都东京,京都一直作为日本的国都存在。

    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京都在日本众多的城市中独树一帜,极具东方古典的禅意与韵味。她也幸运的因此躲避了二战中战火的洗劫而尽可能多的保留了一座传统东方古都的原汁原味。如今,这里依然是无数日本人的精神故园,尽管现在的都城已变成了东京,但为了表达对京都的敬意,在为东京命名时,日本人将它的发音与京都颠倒。“Kotyo”与“Tokyo”,一个古典,一个现代。

    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开始走向全面向中国唐代的学习之路,从经济制度到政治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并派出了大量遣唐使和留学生学习唐代先进的科技、文化。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人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他们将这些先进的文化理念带回日本并付诸实践,对日本此后的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平安京的选址与建都正是仿照了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长安的格局。

    打开一张京都地图,鸭川与桂川贯通了整座城的南北东西,将京都分成了上下、左右及中五京;效仿唐长安城,皇居位于都城的正北,并以朱雀大街为中心,百官朝见或有外国使臣前来都会通过这条最宽广的道路;三条通、四条通等小的巷划分出了街与坊,如此交错形成的“井”字型布局构成了与唐长安城相似的里坊结构;各种庙宇、神社星罗棋布,更为这座古城平添了浓浓禅意,并一直延续至今。时光流转,历经了千年繁华,如今的长安在现代化的城市兴建中不复唐朝的影子,变得越来越和中国的其它任何一座城市相同,但幸运的是平安京却基本保留了下来。那些悠长而起伏错落的小街巷,花木葱茏而古色古香的房子,唐时的那份缱绻与风流在这里依然生生不息。

    于是走在京都的街巷中,一切都仿佛置身于一场梦境。不同年代里岁月的凝集使人不论走到东西南北哪一条街道,都能发现许多极致美感的地方。到处都有一种非关繁华或热闹,却是安定而扎实的存在感。细细长长的街道,樱花摇曳的影,角落里的小鸟居诉说着那些时光里的故事;“樱花何烂漫,大佛身后开。”不经意间,转角处出现的正是某个时代里最大的古刹,微风拂过,那绰约的影正与金顶交相辉映,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蔚然灿烂。街边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和式小屋,每一间都有自己独有的格调,淡青色的竹帘、精致的木围栏、昏黄月光下散发出暖意的和纸灯笼,一阵风过,风铃沙沙作响,边角被磨损过的暖帘被吹起,不知有多少风情掩映其中。那份对过去的敬意与对待现代文明绝不盲从的态度使得栖居在这里的人们至今依旧带着唐人的浪漫,诗意中一切都平和得动人。

    在京都,大大小小的神社数不胜数。传统的日式房间中,也一定会专门设置壁翕来供奉他们心目中的神明。在传统的日本人看来,“细微处有神灵”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由此而引发的“微”这一最重要的日本审美意识也在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和空间。比如说日本有一句成语:“一期一会”。阐述的是:现在能够与这个人交流的瞬间不会再重来。所以要更加珍惜眼前的这个时间,这个人和这个地方。他们不会考虑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与这个人的相见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对未来的自己是否有利,也不会觉得,反正以后还会再见,今天差不多就得了。这个理念的精髓就是:眼前这个瞬间,重视每一个瞬间。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珍惜一辈子。

    在花间小路上有一家怀石料理餐厅,由一家三口共同经营。传统的日式房间、并不是很大的店面却令人感到精致而温馨。他家的女儿大约和我一样年龄,交谈中时时露出羞涩的微笑。许久之后她的模样我已经渐渐想不起来,但唯有一个细节大概永远也不会忘记。

    我用完晚餐走出门时已是暮色时分,女儿和父亲一并站在店门口挥手向我道别,目送着我离开,走过一段转过身去,女儿便微笑着再次鞠躬,如此,直到离开整个小巷。当时的我并不明白这其中的含义,只当作是日本人对职业恭敬的态度和待人时谦逊的礼节。现在回想起才恍然大悟,在女孩身上体现出的对我们的尊重不正是对眼前,对每个人、每个瞬间的珍视么?

    在京都去往宇治的电铁上,列车长在每节车厢之间巡查,每每来到一节新的车厢都会鞠躬致意;公交车司机在每个乘客下车时都会微笑着说上一声“阿里嘎多”;街头熟识的人们相遇也会纷纷向对方微微鞠躬、面带微笑而点头。而这些的背后,蕴藏着的正是这种“微”的意识和从而形成的一种饱含敬意的亲密感。

    也正是这份亲密感让日本人认为房屋只是宇宙、自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这个空间却能将世界纳入到自己的视线中。然后将取景入室的世界经过象征化再处理,演绎到室内的移门上,并尝试着“从这里”看世界。从一个微小的位置来看整个世界,也就意味着“这里”可以象征成为被凝缩后的宇宙,也就是枯山水的由来。也许这就是传统空间中所蕴含的现代感,原来在我们的过去,早就蕴藏着未来的至美。正如同千年繁华的京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李白的一首《少年行》,描写的正是盛唐时的长安城,繁荣而风雅。而此时身在这里的日本高僧阿倍仲麻吕却生出“心驰千万里,身在异国边。今日长安月,犹如三笠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而今天,当长安再不复往日,想要追寻过去时光的影子,只有来到平安京,唯有在这里思念着长安。它恰似一场无尽的梦,让人多少次沉醉其中,并无限向远处延伸。

    但愿长醉不愿醒。

    【番外篇——在京都的建筑之旅】

    再没有哪座城市能像京都这样将如此众多的优秀建筑如此集中、完好的保存下来。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如同一场视觉盛宴让人留恋忘返。与此同时许多优秀的现代主义作品也深深在这里扎根,并与传统的古建交相辉映,为古城增添了新的活力。由于时间紧迫,我只选择性的去到了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寺庙还是博物馆在去之前都一定要查询好开放时间。还有特别注意的是,在京都有四处需要提前凭护照预约的古建,分别是:京都御所、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和桂离宫。网上预约和现场预约均可,现场预约需提前一天,预约地点为京都御所的接待处。

    #现代建筑#(排名不分先后)

    NO.1 京都国立博物馆 [日] 谷口吉生

    一个满足了我对博物馆所有想象的作品。无论是展品的质量还是建筑的外观、内部空间都堪称精妙绝伦。没有过多装饰,只是清水混凝土的墙面与舒服的木制地板就足以将那种日式的宁静与温馨、关怀与细致传达。它的展览空间也完全颠覆了我对博物馆的认识,每个展厅都有足够的领域感但彼此之间又互相连通,在任何一个展厅都可以感知到其他展厅内的活动,巧妙的流线将“看与被看”的关系诠释到了极致,人仿佛是在画中前行。在楼梯阶梯处俯瞰佛像层的景色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这是一个能够激发“乐观、好奇和慷慨的人文精神”的建筑,巨大的休息兼冥想空间面对着巨大的落地窗,而窗外就是湖面与绚烂的晚霞。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让人联想到日本美术所蕴含的纤细、清洁。这真的是一个足以让每个人兴奋的地方。

    NO.2 龙谷大学博物馆 日建设计

    就在西本愿寺对面。展品大多为和佛教文化所相关的,还包括丝绸之路的壁画等等。这个博物馆的亮点在于入口空间和对于街区关系的处理,同时内部的开窗也表达了对伊东忠太和西本愿寺的敬意。但更为感动我的是龙谷大学为保护世界珍贵遗产所付出的努力:将西本愿寺殿内墙上的壁画全部数字化处理并将这些数据全部留给后人;跨越国界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修复被我们忽视、遗忘的新疆火焰山脚下的壁画,因为他们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在这里早已没有了国界的区分。

    NO.3 JR京都车站 [日] 原广司

    是来京都的必经之处,也是京都最现代化与繁华的集中地。车站本身就是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个人的感觉是流线有一些小混乱,第一次到达的时候在里面被迷得晕头转向。不过后来又去了一次流线就清楚多了,内部也有一种特殊的结构美。我还很喜欢顶层的一个瞭望台,可以看到火车川流不息的样子很棒啊。

    #古代建筑#

    值得说明的是京都经典的传统建筑实在是太多没办法一次去完,我在下面推荐的都是这次去过的其中一部分,没有提到的并不是不经典,只是我这次日本之行很仓促,也没有时间去了。留着遗憾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日本继续补上。

    NO.1 桂离宫

    是日本最为著名的庭院式建筑,但不得不说以我现在的认知还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娴静中充满了自然之趣的小庭院。树木、花草特意的摆放位置使得人在庭院中穿行时的视线一直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中,房屋时隐时现。以湖面为中心而布置的各种小路也总给人“曲径通幽”之感。在室内透过推拉门向外看去,园内之景又丰富而有层次地展现在眼前,仿佛定格了一张张美丽的风景画。

    NO.2 修学院离宫

    与桂离宫不同的是这里给我的感觉完全是“世外桃源”和“白云生处有人家”般的空远。它坐落在群山之中且分为上中下三个庭院,规模非常之大,每个庭院之间都由丰富的自然景观连接。我们去的时候正值小雨,整个修学院离宫都在一片朦胧之中,给人的感觉也更加寂静,让我觉得这里更像是一座少有人造访的秘境和群山环绕下的别有洞天。

    NO.3 京都御所

    这里就是《源氏物语》故事发生的场所,日本的皇宫,也是来到京都一定要去的地方之一。并没有想象中规模宏大,相比起故宫小很多很多。难得的是出现了一路上都不曾有的正红色,看起来极为庄严肃穆,不知怎么总是有一种威慑力的感觉。另外,碎石铺地蔓延了整个地面,有些地方还特意做出波浪的形状,不知道算不算是对枯山水的一种致敬呢。

    NO.4 西本愿寺

    日本最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主体的部分依然和日本传统建筑结构相一致:庭院,木质回廊和里面的榻榻米。但西本愿寺巨大的规模和形制让人在进入其中时不得不产生一种对神明的敬畏感,我当时去的时候刚好有僧人为一家人祈福,在偏殿中待了许久看他们,师傅在前面讲经,一家人跪在身后默默祈福。当时的气氛特别肃穆,梵曲充满了整个房间,巨大的榻榻米地面上跪坐着很多信徒。配合着昏暗的光线,大而高的空间,让人不由自主只想匍匐跪拜了。

    NO.5 无邻庵

    这是明治时期稍稍带有西洋庭院风格的日本庭园,其中还有一座西式小洋楼,院中自带绿意、清新与自然之气。说起京都的庭院,可能一般都会联想到通过在建筑物内欣赏来感受“侘寂”的禅寺的枯山水庭院等使人精神产生紧张感的庭院,作为一种典型的日本文化给外国人带来感动。不同的是,无邻庵是能够进入并且散步其中,简单的回游式庭院让人真正近距离体验到了日本的自然之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枯山水,却用一些草坪、灌木、石子也营造出森林、草原的感受,好像人真的缩小了之后就能进入另一个优雅、美丽而自成一格的世界里,独具匠心。

    NO.6 大德寺

    这里是洛北最大的寺院、禅宗文化的中心,著名的一休法师在80岁时就重回这里当住持,重修大德寺。没错,就是小时候经常看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历史上现实存在的人物,此处应该响起“咯的咯的咯的咯的”的音乐。咳咳咳,昊子乱入了。

    大德寺它是由寺庙群组成的,其中包括了几乎各种类型的日本传统庭院、枯山水庭院。其中的本馆、大仙院和芳春院都是枯山水的精品代表,每一个都值得从早上一直待到午后细细品鉴其中的含义,感受那种侘寂与浓浓的禅意。另外由于这里不是旅游景点,来的游客不多基本上都是当地人,可以更好地在没有人干扰的情况下感受日本的枯山水之美,对于建筑旅行而言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NO.7 龙安寺

    日本庭院抽象美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枯山水方丈庭院的所在地。平安时代成书的《造庭记》给“枯山水”下的定义是,完全用石头石子摆放出村庄、山峦和河流的模样。而在我看来枯山水最大的魅力就是给予每个人充分的想象,造园人穷尽毕生所历将精华全部浓缩至一个小小的庭院中,一千个人就会由此编出一千个故事,可以想象这些石块是任何山川江河,在一方小小的庭院中就勾勒出沧海桑田。这也反映出日本人一种独特的宇宙观和前面提到的“从这里”看世界的“微”的审美意识。

    在方丈庭院,整片白砂地上,散置着五群岩石,可以看作是禅宗五山,说成中流砥柱的岩头,也可以说是浮于大海的孤岛,或者是冒出云海的高峰。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枯山水这种独特形式美学的魅力所在。而日本之所以保存、发展了枯山水庭园,就是因为日本人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围的岛屿上。大海养育着日本民族,因此人们总想与大海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发明创造出寓海于石、砂,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给不动之物以动之感,用以满足精神上的寄托。

    NO.8 鹿苑寺金阁

    终于写到这里,其实金阁是我自己最钟爱的地方。因为三岛由纪夫的书知道这里,从此在心里面就一直将这里作为最美的存在,我已经无法将书里面的金阁和现实中的金阁完全分开,就是一直想象也想象不出它有多美。在我心里面这种美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无法形容,是在精神上更深一层的东西。不是作为实体存在的美,而是一种信念和寄托,是在梦想中孕育出来的东西,完全不必要经过现实的纠正。遗憾的是我去的时候正是2017日本新年期间,它完全被旅行团包场了,所以提醒要去的亲们选择在清早刚刚开门或者下午将要闭园的时候去,会有难得的清静。

    【再次番外篇—关于京都的书目推荐】

    京都是东方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许多文学作品都与这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一些书特别适合在这样的地方,寻一间茶室边品茶边去细细品味。这类的书籍对于了解古代、近代日本文化会很有帮助,读完也会加深对京都的了解。而且大多思想性、文学性均好,下面就我所知所读的推荐给大家:(排名不分先后)

    NO.1 古都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故事的背景即是在京都,一开篇就是著名的清水寺。主要讲述了一对双胞胎姐妹透过古都对人生的一些感悟与思考,引人深思。书中有大量关于京都街巷人生的描写,川端的文字一直平和隽永,展现出京都的温柔而娴静,正和遇见的京都一样。

    NO.2 千年繁华——京都的街巷人生

    一位在京都生活了多年的老者娓娓道来的心目中关于家乡的种种和由此引发的感悟,温暖感人,文字深沉质朴。书内还有泽田重隆专门为本书配的画,白描下也透露出对这座古城的喜爱。另外还有两本《喜乐京都》、《京都思路》和本书一起构成了“千年繁华”三部曲,是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珍贵的素材。

    NO.3 金阁寺

    三岛由纪夫美学思想成熟的代表作品,也是建筑文学的极品之作。以京都的著名古刹金阁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和尚因为金阁寺的美而疯狂最终防火烧毁金阁的故事,发人深省。历史上的金阁寺的确也是因火灾被毁,现在看到的是重建后的金阁寺。不知金阁寺是否就是因为这部小说而名气大振,从此游客络绎不绝。

    NO.4 和风景的对话

    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东山魁夷的一本散文集,我自己特别喜欢他的画作,淡雅的和风中,朦胧含蓄而隽永。而他的文字也正如他的画风,这本书里,东山魁夷像我们阐释了他所认为的自然之美,从对自然的体验、观察中对哲学人生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文字非常优美,每一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味。从前我还不太明白,来过日本,看到京都这样美丽的风景之后终于能理解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画作了。

    NO.5 日本俳句史

    俳句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特殊体裁,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曾对东西方文坛都造成过一定影响。它短小而隽永,简练而含蓄,看到它,自然会联想到京都的那些街巷与古刹。

    NO.6 源氏物语

    一直想在去日本之前读完,结果到现在第一本都没有看完,也算是挺大的遗憾,回家继续看。素有日本《红楼梦》之称,是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代表,故事背景就是平安时期的京都,发生地就在京都御所,主要讲述了平安时期日本皇族和贵族阶级的生活状况。

    NO.7 枕草子

    与《源氏物语》合成为日本文学双璧,女作家清少纳言所著,也被称作日本的纳兰词。以散文的方式记录了生活的点滴,类似于笔记小札,我觉得可以算是日本版的《浮生六记》或者是类似李渔《闲情偶记》的文字。寥寥数语,写景抒情,一生的情怀尽在其中。

    关于京都,真的用手机码字写了很久很多也很用心。总是想把它写得更好一点,可总是不够好。其实写这些文章不仅仅是想让去日本旅行的同学有一个还算不错的参考,更多的是想让对日本文化还有一点点兴趣的人知道的更多一点,或者说有兴趣去看一些书继续探索下去,对于我自己也是一样,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发现。

    如果这里的哪个建筑或哪段行程哪张图片有打动到你,或者你对哪本书有一点点兴趣而去找到它并开始阅读,又或者你在旅行途中不知道去哪里的时候点开看到,我都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还是照例要感谢所有看到这里的亲们,再次谢谢你们的耐心,也不辜负我的每次整理记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本专题】京都—时光里的诗意栖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fqx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