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之前看到这本书,因为网友的好评加上自己对明史的兴趣,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阅读。
本书的内容全都来自于官方的史料以及众多学者的校对、研究,作者马伯庸写下这本书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先是翻阅明史记载,后又阅读多篇论文、与相关学者进行交流学习,除此之外,还曾几次去到玄武湖勘察(玄武湖乃是本书故事四中的主角之一)。
《显微镜下的大明》的诞生,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的努力,也得益于古往今来无数先辈的心血:如果没有那些有心修书、有益于世的古人,历史可能就如过眼云烟,随着时间飘散,了;如果没有在乱世中视古籍为珍宝的罗振玉等人,史料档案可能早就在战火中被贱卖和焚毁,历史也绵延不到我们这一代了;如果没有当今众多学者的埋头苦干、整理研究,封存于故纸堆中的故事,我们还能窥见一斑吗?
因此,本书的问世可谓是机缘重重,无数的有心人穿越了时间的疆界,以文会友、见字如面。
明史有很多人写,一段276年的故事,被无数次地诠释过。我看过的《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都各有特色,前者开创了心灵历史的先河,强调写史即写人心,幽默风趣的文字中暗含沉甸甸的思想;后者则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万历十五年,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许多看似细枝末节的事件,实质上却是之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即将灭亡的明帝国的青萍之末。那么《显微镜下的大明》又凭借着什么在一众著作中脱颖而出呢?
答案就是:接地气。
本书中的六个故事,无不来自于基层。不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不是大人物的庙堂之争,故事的主角永远不是当时的明星。这六个故事普普通通,却发生在历史中的每时每刻,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些故事反映着基层民众的挣扎、抗争,反映着民间各方势力的角逐。以小见大,从这六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整个大明王朝的运作体系;一叶知秋,看完这六个故事,我们就能推断一个王朝的繁盛与否,就如同检验一滴血、一个细胞的变化,来判断整个人体的健康程度。
以前的历史,大多都是高屋建瓴的规律总结,境界很高,高到没什么人情味。有了越来越多如《明朝那些事儿》、《显微镜下的大明》等有趣的历史纪实后,我相信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历史,是基于史料对往事的推想,在有限的史料中,历史学家做出无限的探索与解读。我喜欢读历史,因为历史如故事般有趣,也因为历史的沧桑。
不论人们再怎么为历史感到惋惜,它也不能重来。不论是功成名就的英雄还是臭名昭著的宵小,不论是封侯拜相的权臣还是放浪形骸的文人,他们的人生在史书中不过寥寥数语,甚至前一页受万人敬仰,后一页就身首异处了。
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很多种生活的方法,但我们不必羡慕,正如当年明月所说:足以藐视一切王侯将相的成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