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加入社群的目的是什么?
微信每天建立的群大概在200万-300万之间,其中40%以上的群在7天内直接死掉,只有30%左右的群能维持一个月。而且大部分的群活跃人数不超过10%。QQ群的活跃度也类似。今天的社群面临着大多类似的窘境,人们组建的大部分社群,都是被浪费的,会迅速消亡。
那么人们愿意停留在什么社群中呢?或者人们加入一个社群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将群的按组建目的分为两类:事件驱动型和关系驱动型。比如在公司内部讨论一个事情,大家会临时组建一个群,但是事件讨论之后,这个群就会迅速消亡,这就是事件驱动型的社群。而关系驱动型社群存在的时间会更长。
另外,人们加入社群的目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模型,大致分为这么几类:
1:问答求组,解决当下的问题
2:炫耀,在发微博、朋友圈的炫耀行为很类似
3:寻找共鸣
4:分享知识和资讯
5:管理和储备潜在关系、维系关系
6:共同认可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
一个优秀的社群多能形成自己统一的文化,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认可的价值观,并传播扩散至群体以外,影响更多人。作者将社群的建立目的,或者给用户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之为:工具性。它是社交网络基础模型的起点。同时还延伸出了另外两个特性:病毒性和长连接。当用户因为解决需求(工具特性)加入社群后,病毒性和长连接开始发挥作用。
病毒性是业界最为期待的病毒式扩散、海量爆发的模式。
长连接是用户的长期粘性、留存,乃至变现。
我们将一个好的社群定义为在这三个特性的综合体,也可以理解为社群的方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传播能力和变现能力。我们分别简单讲解这三个特性。
1:工具性:对于意见领袖(KOL)来说,是管理粉丝和变现的基础;对于粉丝来说,是获取资讯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2:病毒性:对意见领袖(KOL)来说,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持续邀请粉丝加入。
3:长连接:同类需求、用户沟通,持续获得优质内容和服务。
同时,作者也提出利用社群的“工具性”的特性,在三个方面可以发挥作用。
第一个:外部性,帮助建立巨大的、潜在的用户池,源源不断地吸引新成员加入;
第二个:过滤器,将新加入的用户迅速引导成为“三近一反”的小圈子,提升活跃度;
第三个:望远镜,用以观察社交网络或者大型社群的变迁,从而寻找到新的获利的切入点。
社群的第二种分法:熟人型和陌生人型
熟人型的社群成员多由好友构成,成员之间相互认识或者都有相互认识的人,互动亲密;而陌生人型的社群相互不认识,只是因为某种兴趣、爱好和需求聚集在一起。
社群的第三章分法:浏览型和互动型
浏览型社群依赖大量优质内容,只需要少部分核心用户贡献内容,绝大部分用户浏览即可。
互动型社群通常是社交型,高度依赖成员之间的互动、讨论和交流,对内容依赖较少。
好了,今天的内容讲解了社群的几种类型,也讲解了我们加入社群的6中目的。接下来,我们将逐步讲解社群的运营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