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DTeam团队日志求职面试职场创业自强不息
面向创业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招人篇

面向创业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招人篇

作者: 胡键 | 来源:发表于2017-11-19 20:28 被阅读421次

这一系列是至今仍在编码的技术管理者的经验总结。在其中,你看不到所谓的“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而只有多年创业实战的反思和感悟。或许它不如书本知识全面,但绝对比它生动和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在本系列,我更多的谈到的是针对技术岗位和技术团队的管理。虽然有些原则对于所有岗位都适用,但我个人的技术背景和经历决定了文章观点和内容的局限性。至于为何要起这么宏大的标题,很明显,当然是为了阅读量啦,:)。

总的来说,HR要面临和解决的主要就是3大问题:

  1. 如何招人?
  2. 如何用人?
  3. 如何留人?

它们构成本系列的3个支柱。

招人

就目前的行情来看,整个行业的供需双方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尴尬。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是在上升的,科班毕业 + 转行;另一方面,劳动力的需求方却都是抱怨招不到人,不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我无意也没有兴趣去分析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但鉴于我也是需求方的一员,我却很有兴趣聊一聊为什么招不到人。所谓招不到人,无外乎几个原因:

  • 面试者不达标
  • 看中的面试者去了别家
  • 通过面试但没有通过试用期

这几条原因虽非小公司独有,但由于小公司心理和身理上的天然劣势,会感到尤其受伤。可受伤归受伤,问题总归还是要解决的。窃以为,问题的解决之道需从两个方面着手:

  • 明确自己的优势
  • 清晰的界定自己的用人标准和需求

是不是略感失望?这两条简直就是千真万确的“废话”!可问题在于你真正这样去做了吗?!是不是因为这两种做法太平常了,以致于你对其视而不见?若是如此,请立即去做!

小公司在待遇、名气和稳定性等很多方面不如大公司,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完全失去了招到优秀员工的机会。这其中的诀窍就在于: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请看:

  • 公司位置
    • 如有可能,重点考察住在附近的面试者。
  • 政治简单
    • 为了保持这个环境,不要招扰乱这种环境的人进来。若在面试时看走了眼,即使已经录用,那么也必须考虑劝退。
  • 弹性工作
    • 招自觉的人同时让公司开发环境支持远程工作。
  • 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 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公司的核心技术,而非很多大公司那样一开始是用公司的内部框架打酱油。
  • 灵活的工资体系
    • 一年内多次调薪或个别调薪的小公司不在少数。
  • 人情味
    • 虽说大家来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朋友,但没有人会拒绝在一个既能养家糊口同时也能交朋友的地方工作。
  • 不确定的机会
    • 虽然创业公司失败的几率高达99%,但并非所有人都会拒绝这种尝试的机会。有时,这种不确定性反而是吸引人的优势之一。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即:这些优势是你的加分项,你不能因为它们而给出远低于市场价的待遇。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以上的自我分析其实已经给出了部分用人标准:有能力、单纯、自觉、友善、敢闯。但在彻底地明确自己的用人标准和需求时不妨再问自己几个问题:

  • 一定要名校毕业?
    • 用对比用贵更重要。当任务的难度与员工水平不一致时,不仅是浪费,而且还是潜在的不安定因素。最佳的节奏是任务的难度和员工的水平在同步上升,一起成长。
    • 同时,面对名校毕业生争夺战,势必要与大公司正面交手。在这样的情形下,自己的吸引力是什么,需要明确出来。
  • 一定要科班出身?
    • 对于上层应用类的岗位而言,其实差别没有那么大,因为现在的各类开发框架已经相当成熟,即使没有科班背景,也能顺利的完成任务。
    • 对于底层基础类的岗位而言,有科班背景还是占优。因为即使有相应的支撑框架,若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很难用好,科班背景的先发优势会节约不少时间。典型的如Netty这样的底层网络通信框架。
  • 一定要背景完全相同?
    • 考虑方式同上。若仅仅是从使用工具角度考虑,未必需要;若考虑的是行业或业务背景,则需慎重决定。
  • 如何长久的一起走下去?
    • 这是一个大话题,但候选人的一些基本素质会在一开始起关键作用,典型如:
      • 价值观一致,更通俗点就是性情相投。
      • 金钱不是第一位。这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不是谁对谁错。相比而言,经济条件好的员工更有可能与公司一起共渡难关。【提示:不要将那些没有与公司共渡难关的人视作“坏人”,如前所言,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这里没有对错之分。】
      • 工作年限。相对而言,职场新人更具理想主义色彩,会对第一份工作更有热情,也更容易受影响。相反,职场老油条则缺乏这种激情,甚至会带有原先公司的坏习惯。
      • 其他因素,如:性格、人品、抗压力等等。

至此,你应该已经做好了准备,对于如何甄别候选人和向候选人推销自己已经心中有数。但,我还想补充几个我用到的技巧:

  • 找对你们公司熟悉的朋友推荐。
    • 朋友推荐一直是一条靠谱的人才通道,但注意前提:“熟悉贵公司”。
  • 对于新人,毕业学校很关键。
    • 之前其实我对此并无偏见,但试过几次之后,最终证明学校还是关键因素之一,野鸡学校就不要浪费时间面试了。同时也请留意培训班出身的面试者的“项目经验”部分,留意工作经验和时间是否吻合。
  • 对于转行的候选人,考察其转行原因,如果出现下面的内容,请追问:
    • “太累了”、“没意思”、“总出差”、“总加班”
  • 如果有团队Blog或Github小组,向候选人展示,方便推销和争取好感。
  • 自带笔记本。不要觉得我苛刻,我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
    • 相对于候选人的期望和其自身市场价,我通常给得偏高,相当于补贴了劳动工具的价格。
    • 散伙方便,当然啦,这是玩笑话。但也是事实。
    • 我将之视为入伙的投名状之一,同时也是考察新人是否对金钱方面过于计较的策略之一。
  • 真诚地忽悠。从几个方面着手:
    • 公司的目标和前景,但不回避未来的风险。
    • 面对未来的风险,在最差情况下,候选人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应对。
    • 与候选人一道分析其机会成本。

有的文章还会给出另一个技巧:“先招一个Recuiter”。但在公司自身的价值观或者说气质没有形成之前,我并不推荐它。尤其对于初始人员,他们为后来人建立了样板。

最后,我再谈谈对于所谓“牛人”或“技术强人”的招募。这里,能力已经不再是最优先考虑的事情,更多的反而是:

  • 价值观是否一致,对于某些规则是否认同。
  • 是否相互认同,而非单方面的仰慕。

除非极其特殊,我非常反对为他们建立特殊规则,因为这种情况之下无异于“一场地位不对等的婚姻”,既不幸福也不长久。为了吸引这些人,首先就是自己变强大,靠事业而非待遇或特权。当然,跟所有新入伙的一样,一定要有“投名状”。

那么,本文中的这些内容是否就一定确保你能招到人呢?很遗憾,我没法打这个保票。某种程度上,创业公司招到合适的人跟撞大运差不多。确定了标准和要求,并不能让你一定成功,但可以大大减小招到不合适人的概率。尤其是在创业公司这种跟时间赛跑的状况下,招到合适的人,会大大降低你的管理成本,将注意力放在业务的发展之上。

通过面试之后,就到了试用阶段的考察,这部分内容将在本系列的“用人篇”介绍,请保持期待。

相关文章

  • 面向创业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招人篇

    这一系列是至今仍在编码的技术管理者的经验总结。在其中,你看不到所谓的“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而只有多年创业...

  • 11 创业公司招人

    公司文化在整个公司的生命周期里几乎是不变的,它既是行动指南,也是天条戒律。文化是企业的基因,而公司文化和早期十个员...

  • 创业公司如何招人

    创业的根本是建立一个组织。 建立一个企业,需要以人为本。比如“招什么样的人,跟什么人合伙,拿什么样的钱,中间的组织...

  • 《食金传》第八章 稳中求胜

    创业公司如何稳中求胜? 相信很多创业朋友都会面临不招人省钱,招人花钱舍不得的情况。那么企业到底该不该招人呢,怎么招...

  • 【转发】创业招人:你需要避免的三种人

    【转发】创业招人:你需要避免的三种人 标签(空格分隔): 创业 招人 听曾经的一个领导说过: 招人是一个公司运营中...

  • 创业公司怎样去招人?

    招聘几乎是所有互联网创业公司最头痛的事情,找到一个优秀又适合的人才并不比找到一个完美的人生伴侣要来得轻松。创业公司...

  • 创业公司该如何招人?

    创业公司在招聘员工是非常重要但却是非常困难的,创业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招人,创业公司能给别人承诺的东西,除了梦想,其...

  • 大公司招人与小公司招人

    大公司资源泛滥、小公司资源贫瘠,在招人上面就体现的非常明显。 去年还在创业公司的时候,招人的现状基本是:投递简历量...

  • 大公司招人与小公司招人

    大公司资源泛滥、小公司资源贫瘠,在招人上面就体现的非常明显。 去年还在创业公司的时候,招人的现状基本是:投递简历量...

  • 招人难的时候 不好的员工也勉强留着?

    创业初期,这个问题就总是困扰着我。是的,招人很难,想招到合适的人才更难。这个时候,很多公司会选择,先留着公司不怎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面向创业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招人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gu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