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歧视”这种现象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我们熟悉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的故事,其实就是源自于先秦时期人们对宋国人的挖苦和嘲笑。
而宋国就在今天的河南境内。
在中国,可能再没有一个地方像河南这样遭受如此深刻的误解和歧视。
作为一个河南人,我甚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老乡被莫名其妙地冠上“骗子”“小偷”“井盖侠”这样的不雅绰号。而且近几年,随着网络通信的快速发展,这种歧视与语言暴力似乎越来越白热化和表面化。不管你是在腾讯网,还是在凤凰网,不管你是在网易新闻和搜狐视频,只要出现河南的新闻,拉开评论总会有挖苦嘲笑甚至谩骂。
有这样的
这样的
甚至这样的
而我们的社会呢,有这样的态度
这样的态度
甚至这样的态度
相信每一个河南人看到这些都会在心中聚起一股块垒之气,欲回喷而后快,但是网络这个东西遮住了所有造谣者的面孔,你所有的回击都像是打在棉花上,弱弱无力,对方一句“呵呵”都能撩拨的你怒火三丈,你忍不住骂娘,而这正好落下了“河南人素质低”的口实。
这些地域狗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两人说河南不好是偏见,那么多人都说河南不好,你们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逻辑让我想起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陈清扬不是破鞋,可是大家都认为一个漂亮女人独身就应该是破鞋,那么陈清扬就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破鞋。
很荒谬是不是?可这就是地域狗们的逻辑。
很多学者从历史、人文、经济原因都分析过“地域歧视”的成因,十几年前河南作家马说甚至专门写了一本《河南人惹了谁》极力为河南正名。但是网络上仍是逢河南必喷,不管真假不管对错,“地域歧视”更像是一场网络的狂欢,地域狗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拿某一个地域来彰显自己可怜的存在感和微不足道的优越感。越回击他们越兴奋,越是对骂越容易落下口实。
今天本文仅从心理因素上来简单分析网络“地域歧视”的成因及应对。
01
乡土观念
”地域歧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比如西欧国家看不起东欧,北美歧视东亚。但是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在中国显得尤为明显?根本原因在于”乡土观念“。
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乡土观念最为浓重的种族,有一句老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的大部分世界观皆源于此。这导致很接触外地人时,我们往往不是先把他当作一个个体去交流,而是自动打上群体的符号。你首先会在自己仅有的见识里搜集关于这个地方的点滴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是道听途说,也有可能是酒桌上的玩笑,来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足以勾绘出一个关于这个地方的轮廓,然后在潜意识里给面前的那个人打上标签。
很不幸,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如解放前后常年的饥荒、受教育水平不高) 河南一直被描绘成“穷、乱、脏”,于是大量没有来过河南或者见过河南人的网络喷子就自动地给河南人冠上“土、穷、骗”的标签,甚至近几年又多了个“偷井盖”的罪名,尽管在河南境内几乎都没有发生过井盖失窃的大型案件。
这种标签化的识别方式对于河南人是非常不公平的。近些年河南经济迅猛发展,GDP更是荣登全国前五,走出去的河南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各界翘楚,但是网络喷子仍然会选择性的失明, 因为他们需要一批印象中低他们一等的人,以逞口舌之快,来维护自己所剩不多的优越感。仅此而已。
所以不要试图在短时间内,让所有人能了解自己的家乡,我们能做的只是让别人了解我们自己,因为毕竟个体也是一种符号。
02
从众与起哄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总结了中国人三大劣根性——“脏、乱、吵”“窝里斗”“无秩序”。其实我倒是觉得这三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可能会渐渐有所改变。可是“从众与起哄”却植根于我们骨子里,几千年来难以改变。
鲁迅曾经描写了一种看客心态,所谓看客,重点自然在个“看”字,这些人在鲁迅的世界里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看。这可能就是最爱看热闹的中国人最突出的形象。
中国人不止爱看热闹,更热衷于起哄,在《孔已己》中,作者多次写到酒店里的酒客戏弄嘲笑孔已己,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孔已己的难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这些看客不但不同情,还残忍地嘲笑讽刺他的“新伤疤”或讥笑他没能捞到个秀才,总是拿他的落魄不幸取乐。这笑声带来的快乐的空气实在是令人心酸。
这种残忍的嘲笑与讽刺其实就是一种从众心态和起哄心理。大家都这么说,所以我也要这么说,我不但要这么说,我还要变着花样添油加醋喊出来让别人也这么说——这大概是大部分网络喷子的心理。
网络的普及为从众和起哄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在恶语中伤的背后留下的永远只是一个虚幻的ID和IP,除了微不足道的时间不用付出任何成本。
几年前网络上开始流传一个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当教练,总部设在驻马店“。作为一个河南人,更是一个驻马店人,我如何也不能理解自己的家乡为什么和诈骗产生了关系,我翻遍十年来的要闻,也并没有驻马店区域的诈骗要案。900万人被网络的段子手肆意抹黑,仅仅是因为”店“这个字和”骗“押韵!可笑吗?荒唐吗?
然而这在网络时代是非常现实的事情,传播的快捷性使得网民更容易从众并参与起哄。可能刚开始想出来这个顺口溜的人也把它当成个玩笑,可是随着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增加,它就变成了一把中伤的利刃。很多外地人一提到驻马店首先想到的是这句顺口溜,真或假对于他们来说不再重要,因为众口已然铄金。前些年驻马店政府宣传嵖岈山旅游的时候,很多人都在网络上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什么”削肾客“”火车丢表梗“信手拈来,而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去过这个地方。
在这场全民起哄无脑地域黑的狂欢中,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细心的网民会发现,近几年在各大门户网站或新闻APP上,只要是关于河南的负面新闻一定会在标题显眼位置冠以”河南“二字,例如”河南一男子XXXXX“”河南某地XXXXX“,甚至最可笑的一次,网易发表了一篇”河南某地XXXX“的新闻,打开一看,里边出现的地名根本就不属于河南。类似的标题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门户网站的首页,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浏览量,因为只要有河南的新闻就有谩骂,只要有谩骂就会有反击,这样一来一去,整个网站的浏览量就上去了,利用的就是亿万网民的起哄心态。而对于河南人来说,媒体的推波助澜无异于雪上加霜。
面对这种无脑起哄,作为受害者,我们很难改变什么。毕竟媒体监控是政府部门才有的权利,如果在未来,网监部门对地域攻击言论进行严格监管,媒体不再刻意追求浏览量,我想这种建立在地域歧视之上的起哄现象一定会得到长久改善。
03
自卑与偏见
从心理学的角度,歧视本身是带有自卑感的,一个对自己没信心的人,才更容易在潜意识里寻找、放大、嘲弄别人的“弱点”,以此体现“优越感”,获得某种心理补偿。
歧视他人的人,之所以眼中满是别人的缺点,恰恰是因为他在潜意识里需要借此求得自己的心理平衡。这也符合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论断: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我们想看到的。
几年前的一个秋天,我从驻马店返回郑州,坐的汽车,车上有两个小姑娘,大概有20出头,坐的位置和我隔条走道,一路叽叽喳喳,有一些南方口音,我大概能听出来她们是刚从嵖岈山游玩返程,应该是在郑州读大学吧。
驻马店到郑州的车一般都途经漯河服务区停车5到10分钟,以便乘客买东西或上卫生间,那天也是一样。司机清点完人数无误后便重新启程,刚走了两步,车厢突然一声惊叫,声音大的足够震掉我的耳机。
原来是其中一位姑娘突然发现手机丢了,于是整个车厢炸锅了。
司机只好继续把车停在服务区。
大家都七嘴八舌地帮他们回忆,是不是丢卫生间了,丢超市了......
两位姑娘坚持说从卫生间回来上车的时候还在,一眨眼就没了,肯定是在车上被人偷走了。
一度僵持不下,车走不了,大家都很着急。丢手机的小姑娘更急,都快哭了,向另一位姑娘抱怨说,真该听我妈的话不要去驻马店,这地方人都是小偷。
这话说的声音挺大,好像故意说给车上所有人听的。场面十分尴尬。
司机是个直性子,当时差点跳起来,说,自己东西自己不看好,这时候耽误一车人,还抱怨着抱怨那,驻马店咋,你老几啊!
末了还骂了句驻马店土话,信球!
小姑娘听之不懂,憋得满脸通红,眼泪当时就流下来了,一边哭一边骂,”小偷“”骗子“”偷手机不得好死“等等。
大家也懒得再理她,司机也重新发动了汽车。
姑娘最终还是找回了自己的手机,我在座椅旁边的垃圾桶发现了一个亮晶晶的长方体,被零食包装袋盖着,可能是她回来时不小心蹭掉进去的吧。
我一度想给她扔出窗外。
可能这位姑娘在她父母的描述中,得到的驻马店印象就是小偷和骗子的集中营。于是,她一直心怀防备,当手机丢失,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去仔细想想丢到哪儿了,而是坚定的认为肯定是被偷了。看吧,果然自己的认为的没错,这地方果然全是骗子和小偷。
她带着偏见的防备来到这里,当感觉到这种防备被攻破,她脆弱的只能用地域攻击来获得心理的补偿。
地域喷子们何尝不是相似的心理?不断在脑海中固化对一个地区的印象,然后形成固执的偏见,用狐疑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地方的人,排斥着,防备着,当感觉到这种防备将要被打破,立马跳起来指责,xx人都是骗子!
这世界上总有这么一种人,自卑到需要带着偏见,编造一些凭空臆造的段子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
作为这些段子和谣言的受害者,我们没有权利改变别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面对网络的地域攻击,可以回击但不要回骂,因为一旦回骂,你就变的和他一样,这不正是喷子想看到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