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冷翠”,徐志摩笔下的这个词,或许更富有诗意,也更符合佛罗伦萨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心地位。而位于翡冷翠市中心的圣母百花大教堂,那白、绿、红的花岗岩,也仿佛有色的历史乐章,柔声细语的述说着,那曾经的故事。
这座世界五大教堂之一的“花之教堂”,在翡冷翠狭窄的街道里,仿佛还能听到文艺复兴时期那辉煌的马蹄声。建筑和绘画也还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世界上庄严雄伟的教堂很多,但很少有教堂能如此妩媚,也难怪被誉为花之圣母。
圣母百花大教堂有N个世界级的数字,她是世界上第一座带有大圆顶的教堂,与罗马帝国的万神殿、文艺复兴盛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并称古代欧洲的三大穹顶。圆顶由十块浮雕组成,只用6欧就可从463级的螺旋阶梯登顶,鸟瞰翡冷翠的风光。
圣母百花大教堂又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的世界第四大教堂,也是天主教佛罗伦萨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教堂总高107米,在老城区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她的穹顶,是当之无愧的翡冷翠地标。整个建筑群由大教堂、乔托钟楼和八角形圣乔凡尼洗礼堂构成,三大建筑浑然一体,198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教堂内部为拉丁十字形,可同时容纳1万人。摆渡了一下,原来主教座堂就是内设主教座位,供主教主持敬礼仪式、教导信徒及总览教务,且通常在其附近建有主教官邸。
1295年,阿尔诺沃迪卡姆比奥在原先的佛罗蒂诺大教堂基址上兴建这座教堂,历经201年才最后完工。漂亮的圆顶在1463年完成,由布鲁内雷斯基(Brunelleschi) 模仿罗马万神殿设计。他没画一张草图,也没有任何计算稿,完全凭心算和精确的空间想像建造。圆顶让当时的教皇也惊叹如“神话一般”!米开朗基罗模仿它设计了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却不无遗憾地感叹:“我可以建得比它大,却不可能比它美”。
布鲁内雷斯基的塑像立在广场上,一手指着他心爱的圆顶;人则长眠在教堂的地下,真可谓死得其所!穹顶内部是6世纪佛罗伦萨画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心血之作——著名的巨幅湿壁画《末日审判》,瓦萨里还是世界美术教育的奠基 人,1562年,他创立了蒂亚诺学院,即现在的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作为大理石帝国的意大利也的确出手不凡,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外墙分别采用来自卡拉拉的白色大理石,普拉托的绿色大理石和玛雷玛的粉红色大理石镶嵌而成,不仅如百花齐放,也是意大利的国旗绿、红、白三色,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大教堂的雕像以手捧耶稣基督的圣母玛莉亚为中心,左右是耶稣的12位耶稣门徒。 从这里开始,欧洲建筑正式从“哥特时代”进入“文艺复兴时代”。

圣乔凡尼洗礼堂位于大教堂西边,7世纪即已建成,11世纪改建成现在的白色八角形罗曼式建筑。佛罗伦萨的孩童均在此受洗,包括但丁、马基雅弗利等名人。洗礼堂三扇铜门上的青铜浮雕是《旧约》故事,其中两扇为吉伯提(Ghiberti)所作,米开朗基罗称之为“天国之门”。
哥特式的钟塔高85米,是六层方型结构向上堆叠成柱形,外墙是白色大理石,纯净优雅。1334年由大画家乔托(吉奥陀)设计并监工,因此俗称“乔托钟塔(吉奥陀钟楼)”。
正因为文化太厚重,以至真实地站在这举世闻名的建筑之前,心中却有些恍然。我读不到雕花画像的故事,也不曾解圣经上的深邃。但却不得不佩服,意大利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造诣。
或许,一切已超越了国界,就仿佛回到了中世纪,回到了那个长长石板路上,滴答响起马蹄声声的年代。妩媚的不仅仅是教堂,百花醉人的不仅仅是圣母,旖旎泛起涟漪的,更是整个翡冷翠,整个托斯卡纳,又或整个意大利。
走出圣母百花大教堂,偶尔,有那么一两个意大利老人,演奏起美妙的旋律,说不出歌名。也许,那旋律唤作“翡冷翠”,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