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乱说一通,哈哈哈
首先说说读书,宋代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言语无味”。在想自己何时才能达到这种境界,现在的读书其实更多的是消遣意义,因为还没找到读书的乐趣,不知道自己为啥读书,也不知道读啥书,漫无目的,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
然后说说读后感,我写的书评基本就是自己的理解了,很少原文的东西,因为我有把原文附在最下面,所以上面的内容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了。但是书中有一个点特别好,就是读完一本书之后多搜集一些别人的读后感,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这本书的,这样成长的更快。
至于写写自己对专业的理解,写专业相关内容的书籍,这块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是把自己遇到的一些知识点记录下来了,还没整理,慢慢来吧。
想说坚持看书写作有个特别棒的就是心情特别好,生活也是充满了希望。
最后,我很幸运,周围人都很支持,不管我做啥都觉得很优秀,会鼓励我而不是泼冷水,有一起吃吃喝喝的朋友,也有可以聊无聊事情八卦的朋友,也有一起努力学习的朋友社群,唯一的小遗憾是社群有点小,如果就只是看看书,或者在本行混日子是没问题的,如果想更厉害一点,像现在写作啊,在自己的本行更厉害一点的话就没有同伴了,只能靠自己,其实说到底人生路还是得自己走的,但还是希望路上有知己相伴,这样就不会那么辛苦了吧,希望以后能慢慢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社群。
以下是原文:
另外,写书评也是增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好方法,不过需要注意,书评不是读书笔记,尽量不要照抄原书内容,而应该是以自己的理解、感悟为主。
想好写什么文章,可以先写,也可以看别人怎样写再模仿写,都可以。但无论如何一定要多看。比方说我准备写影评了,首先会自己想想怎样写,好选一个不同的点切入。然后我带着构思就会翻别人写的影评,看看别人的立意、切入点、选图、联系的案例,还有金句,包括整体的框架,对比后会发现不足,然后就知道改进的方向。要进行这种学习要有意识地对比式地看,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我今天浏览了多少篇文章,这是很肤浅的阅读。看完你要能说出一篇文章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要能看出你和作者在阅读面、阅历面上的差距在哪里。
但是很多人的写作太容易陷入抒发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感悟一口气写出来,很过瘾,很解气,但这种质量的文字能发出来吗?有没有一句话让大家看完可以回味的,不至于因此觉得我在注水,没有诚意?我和高手的差距有没有通过这次写作有所缩短?作为一个普通写作者,我个人觉得是需要和自己的文字保持一点距离,这样才能在写作过程中思考。多看还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要看真正的好文字,看真正优秀写作者的文字,反正我不是,我这个水平只能算码字;第二要看不同类型的写作者的好文字,避免形成写作路径的依赖,广义的多看也包括看电影、听音乐,一切艺术都可以激发写作的灵感。
不见得要出版,但是可以依据自己对专业的理解,尝试撰写专业书籍,这是系统整理自己知识脉络的有效方法,也是以终为始的学习方法。可以把写书设为目标,为了写成一本专业书籍,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对于工作本身的观察和分析角度,包括研究深度,都会不一样,而且,也许真的有出版机会呢?
有些人身边围绕着一些喜欢吃喝玩乐的朋友,下了班以后就各种娱乐,大家谈的不是读书而是娱乐八卦,喜欢学习的人在这样的人群里好像异类一样,即使是上班时间,有些人也是混日子的,对于认真做事的人反而冷嘲热讽,身处这样的人群,如果自信心不足,就会怀疑自我。有次一位在行学员约见我,就诉说了这方面的困惑,我鼓励她不要理会这些人,坚持自己的成长路线,临别前学员要求一个拥抱,我毫不迟疑地抱住对方,说:“希望这个拥抱能够传递给你力量。”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其实完全可以多关注优秀人士的微博、多参加上进的社群,一群上进的人在一起,就不会觉得孤单。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89920/89b0eb734e40ef0d.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