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仍然是亲子关系问题,向我求助。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5805/a44a35dbf6bb4615.jpg)
-01-
琼虽然年近40,但清秀可人。在单位任职运营管理岗,工作上颇为上进。10年前因与丈夫感情不和毅然离异,单身妈妈带着女儿,虽诸事艰难,但总算买了新房,去年迁至新居。本以为她从此开始重温单身贵族的生活,不料上初中的女儿与她要么形同陌路,持续冷战;要么和她剑拔弩张,敌对仇视。
一个暑假的时间里,女儿在奶奶家没回来过一次,并且,还不允许妈妈去见她。琼也常常发微信聊天的截图给我看,与女儿的交流也仅限如此了。微信与电话最大的不同是,对方没办法阻止你。电话可以挂掉,微信可以任由自己输入,全然无视输入者的孤单。
“你不想女儿吗?”我问,她几乎是脱口而出:“不想,这样再也不用没完没了地吵架了,我恨不得再也不用见到她。”
是何种厌烦到了彼此不愿再见。用琼的话说,女儿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优点。有的,全部都是这样或那样的毛病。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5805/3b6407d9868d715d.jpg)
-02-
原来琼的女儿爱穿衣打扮,不思进取。可不知道她还爱化妆,更不知道小女孩手机成瘾到了一刻也不能离的程度。母女同居一室,可以一周都不见面。女儿早起上学,她还没起床;等她下班回家,女儿早就反琐房门不出屋。
令琼最感到不能接受的女儿从小学到初中,与同学的交往成为左右她情绪的唯一因素。今天同学肯跟她玩了,女儿嬉笑颜开;哪天女儿在家痛哭流涕了,不用问肯定是又被同学孤立了。
无论琼做了如何的开导,女儿始终不肯放弃那份对同学的讨好和乞求来的所谓的友谊。琼常常因与女儿无法沟通不可理喻大发雷霆,严重的时候母女俩大打出手。
然而,这都无济于事。琼把女儿的化妆品掉出窗外,女儿便偷偷买完化妆品放在学校里;她把女儿的手机收回,女儿骑在窗棂上所言要跳楼;她苦口婆心地跟女儿说要练琴,少玩一下,女儿怒斥:你这是要逼死我吗?
不用说,小女孩的成绩差强人意是意料之中的事。只是令琼感到惶恐的还有一点:
“我觉得她可能有心理疾病。”
“理由是什么呢?”
“她从一个学校要求转到另一个学校,现在因为在新的学校里仍然被同学孤立又要求转学。这不是逃避么?”琼提到这里,声音里透着凉意。
“这两年,为了她,我是疲惫不堪,心力交瘁。”琼的眼神暗淡无光,生活于她,像一张沉沉的网,她无法挣脱。
人们总是习惯关注消极面,习惯把焦点专注问题本身。用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沙哈尔的话说,你关注什么便会强化什么。我试着转移琼的关注点。
“如果可以,你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女儿呢?”话题从问题转移到愿景上来。琼出乎意料,她迟疑片刻,显然言语不如刚才那样流畅,这问题大概她没打过腹稿。
“我希望她至少在学习上能认真些、用心些,不要身在学习心在玩。”
“能再具体些吗?”
“我希望她在文化课上高考能达到380分的成绩。”琼想了想,终于量化地按我要求做了表述。
“那她现在是怎样的水平?”我又问。
“280分左右。还有100分的差距。”一提到这,琼明显情绪又激动起来。
“那你打算从哪些科目上进行提分?”
话题又重新回到以琼为主导的场面。
她怒火冲天,抱怨起她是如何省吃俭用把钱花在给女儿补课上,抱怨女儿偶尔肯写作业学习似乎是对她的施舍;抱怨在女儿面前她百般讨好,诚惶诚恐,生怕说错一句话女儿就更不学习了。
这样的学习方式自然收效甚微。在这猫捉老鼠的游戏里,琼忍气吞声,而女儿则处处跟她针锋相对。
琼真是黔驴技穷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5805/49e5af0c23702c47.jpg)
-03-
这样的一对母女,一个任性叛逆的女儿,一个信心殆尽的母亲,让人充满怜惜。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在这仅有一次的生命里,是渴望经历美好,追求幸福的。
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些问题青少年孩子们,大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和缺失爱与关怀的童年,而这些缺失都要父母在后来的日子为自己曾经的教养过失而买单。
父母的爱和关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心理学畅销书《少有人走的路》提到:
如果孩子在成长中充满感受到父母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那么,这样的孩子便通过父母对她的珍视从而得出一个结论: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的自价值的认可,即便在未来遇到困难和挫折,根基坚固的自信也会让他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而不是自暴自弃。
自我评价低的孩子大都缺乏自律,他们更愿意提前透支享乐。如琼女儿表现的那样,逃避写作业,热衷手机上网和穿着打扮。琼女儿具有明显的讨好型人格特征,这样的人需要从外届获得认同,究其源头,同样是缺少较高的自我认同。
歌德说:“降临于人最大的邪恶是让他否定自己。”换而言之,一个家长最致命的错误和对孩子最具有最大摧毁力量的行为是去彻底否定你的孩子,并且让孩子将自我否定根植于心。
这将是造成问题孩子的根源。这很残酷,但绝非个案。
另一方面,那些自幼便在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他们从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中不断巩固自己认同感。他们逐渐长大成人后,目标清晰,阳光自信,有热爱的事情,有真诚的友谊,会为了自己的梦想去付诸努力,会克服困难,独立自主。
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自我认同,无疑将成为他们生命最具光芒最宝贵的终身财富。一个自我评价高的人,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他都清楚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和权利,他们对自己对生活充满热爱。相反,一个人内心刻上了自我否定的烙印,则如同噩梦缠身,失去内心的安宁。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的作者美国知名的心理医生派克这样写道:“如果这份礼物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孩子也有可能从其他渠道得到,不过其过程必然艰辛,通常要经过一生的鏖战,而且常常以失败告终。”
的确,通过其他渠道重新获得童年时期被父母毁掉的自我认同难上加难。《小狗钱钱》一书中小主人公吉娅实属幸运,她在小狗钱钱的帮助下通过写成功日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获得了真正的自我认同。她这样想道:
“我开始尊重自己,生活变得有意思,我会思考更多的东西,我感到更加幸福,体会到更多的自我价值。”这样的体验弥足珍贵,得之不易。是一生幸福的基石。
小说毕竟是虚构。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当如何培养并不断巩固孩子的自我认同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5805/129a0adbbac67eb8.jpg)
-04-
首先,要对孩子无条件接纳和给予孩子表里如一的爱。
这里说的无条件接纳里首先要做到的是父母的自我接纳。一个自我评价低的父母自己本身就没有做到自我接纳。如果一定要追根溯源,琼的低自我评价来自于她的父亲。
印象里她父亲一直都是各种责备,父亲的口头禅是她永远没法跟别人比。那个给了她半生差评的父亲,是琼心里不可言说的哀痛。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她首先要经历在精神上与父母分离的痛苦。
只有在内心深处摆脱来自父母的差评,重新审视和评和客观评估,琼才能真正正视自己的价值。建立真正的自尊自爱才能使琼不会在教育女儿的漫漫长路上重蹈父亲的覆辙。
《至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人最后都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这是琼半生的写照,也是她痛苦的根源。
任何一次独立战争都是痛苦万分的。摆脱父母的差评意味着割舍多年来潜意识里对父母的依恋,意味着以父亲为代表的权威土崩瓦解,意味着从此自己为生活承担一切责任,建立真正的自我。
解决这个问题将会重新遭遇痛苦。但心灵会在经历痛苦之后变得充满力量。
你到底是要按自己希望和能力所能及的方式过此一生,还是要终身受困于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里?
琼说选择前者。只有先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获得力量,而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
琼需要真正的自我接纳,是无条件的自我接纳,停止继续沉重地活在父亲的期望里。接受当下自己的优点,也接受自己的缺点。认识到自己并不需要做到完美才有价值,而是每一个生命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存在。
如果用同样的方式和态度对待孩子,孩子会在逐渐被接纳的过程中重新感受到母亲无条件的爱,慢慢建立自己的价值感,给自己一份迟到的好评。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5805/ce4c7082377ff739.jpg)
-05-
其次,要学会发现和创造优点。
我这里说的发现和创造优点,既指发现和创造孩子的优点,同样重要并需要排序在前面的是发现和创造自己的优点。
尝试着用《小狗钱钱》的记录成功日记法,每天总结出自己值得一提的优点。这其实与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观点一致。
哈佛大学《幸福课》的心理学教授沙啥尔博士说,当我们关注事情好的一面时,好的一面就增值了;相反,如果我们不懂得欣赏优点,优点就会贬值,直到枯萎。
积极心理学倡导你关注什么,便是强化什么。要学会认清自己和孩子的长处。聪明的家长会把关注焦点放在自己和孩子的长处而不是缺点上,要学会让优点增值,用心灌溉和呵护优点,让优点开花结果。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缺点如数家珍,而对优点视而不见。长此以往,优点如同缺乏浇灌的花朵会慢慢枯萎死亡,而缺点和问题却由于不断灌溉而长成参天大树。
你精心灌溉优点,优点便会漫延,直至创造新的优点。每个人在得到真正而非虚假的认可后,会因为潜意识里“我是个有价值人”而在其他方面继续朝这个方向迈进。孩子会在这不断真实被强化的优点里获得自我尊重和自我认同。
发现和创造优点还包括发现和创造关系里的优点。回忆一下曾经哪些场景使你们共处的时刻充满欢乐?不断地强化它。总结一下彼此身上曾经令你珍惜和自豪的优点是哪些,并告诉对方。坚持做下去,关系里的积极面将会得到发展。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5805/04a6b0694cb7c46f.jpg)
-06-
其次便是学会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与停止抱怨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承担责任意味着你做好了目前局面不再怨天尤人的决定,意味着你愿意为孩子出现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把问题归结因“她是个坏孩子”,你勇敢地面对了当前的局面,并且正在为事情朝着更好的方向而努力。
当你停止对孩子的抱怨时,也就同时做到了对孩子的接纳。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而当孩子一旦被无条件接纳了,她身上的优点便重新闪闪发光,问题会自然而然渐行渐退。
更为理想的状态是,孩子自己也学会了承担责任,由此而意识到自己是个有勇气的人,加固她本身的自我认同。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5805/2d13754000362dd5.jpg)
-07-
另外要学会做预期管理。
琼的父亲对她预期显然过高,以至于对40岁的她如此的差评。而同样的事情要引以戒,同样的悲剧避免重演。对琼来说,不但要向上学会去降低父亲对她的预期,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主动调节自己对女儿的预期。
预期管理将决定当事人的情绪,而情绪如何抑制都会被轻易地感知。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提醒,就是一定要尽量避免比较带来的差距。让孩子与她自己去比较,而非拿自己的孩子去与别人家优秀的孩子去比较。
中国父母有句名言:“看那谁谁家的孩子,考试得了第几名,再看看你。”诸如此类的话里,其实暗含的是“你不够好。”这是身为人母最糟糕的教育方式。因为这种“我不够好”的自我评价,将会损毁孩子一生的幸福。
因此,降低对孩子的预期。同样的进步,你会因降低预期而真心欢喜,你也会因提高预期而失落。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5805/86dd8dfa4156e5a2.jpg)
-08-
最后十分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有效地沟通。
在所有的关系里,沟通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能够让关系里的两个人对幸福的体验感更为持久,而不好的沟通则会令关系陷入僵局。
人们容易在沟通中陷入“被认可”而非“被了解”的误区里。有效的沟通首先要做到真诚,真诚意味着是表达自己而非粉饰自己,坦开心扉,坦诚自己的渴望和恐惧,弱点和势。要避免言不由衷和表里不一,越真实越有力量。
有效的沟通还包括主动且建设性的回应。好的回应将会使往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受欢迎而非敌视。主动且建设性的回应会积累正面情绪,延长幸福体验。
什么是主动且建设性的回应。比如孩子回家告诉你,她今天在课上被老师表扬了。
被动破坏性回应:“哦。”然后开始继续低头刷朋友圈。
主动破坏性回应:“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又不是考试得了第一名。”
被动的建设性回应最常见:“哦,太好了。”
主动且建设性回应:“太棒了!你近期的努力被老师认可了。快来跟妈妈说说,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你还是走到你身边表扬你的,你当时心里什么感觉......
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泛滥的你真棒,是给孩子最毒的药》,其中就提到是大量家长正在使用的被动建设性回应,滥用这种表扬方式容易使孩子过度追求被表扬的模式下,造成孩子今后讨好型人格。
而主动且建设性回应与其区别在于后者将大大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她会回想当时的情形,用语言描述,那种对幸福的体验感在她重新表达一遍细节的同时被延长,自我感觉会良好。
因此,当孩子告诉他这次期末考试化学进步很大时,我会给予主动且建设性回应:
“好开心!你的学习方法改进了还是花在学科上的时间多了?”这是强化优点,这样的沟通方式令孩子情绪愉悦,自我感觉良好。
当孩子回家告诉我物理成绩不理想时,我也给予主动且建设性回应:“你好好回顾一下你化学成绩是如何提升的?化学学习方法你有了自己的独家秘方,这方法里有些是否可以同样适用于物理?”孩子在父母的有效回应里重新思考,了解自己,肯定自己。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沟通方式,将导致不同的结果。父母要避免空泛地表扬孩子,避免这样不当的表扬的方式给孩子造成新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5805/6128914abaa6a308.jpg)
-09-
总之,无论你采用怎样的方式,你采用什么方法,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孩子身上的问题,你一生只需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就行。那就是用你的爱和耐心,去送给孩子一份好评,强化她的优点,承担责任,有效的沟通,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给予和加固孩子的自我认同。
这将是你送孩子终身受益的珍宝。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5805/444be0a95a50e3a7.jpg)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