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时,我想了解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现在2016年12月5日,我发现我依然不了解这个世界,现在我只想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发呆。我身边的朋友在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这很好。但我想停下来什么也不做。我不想工作,我只是想发呆,我心中有一些静默的情绪,常让我在吃饭的时候、坐公交搭地铁的时候,理直气壮地发起呆来。我不会抗拒这样的时刻,在我还不忙的时候。只是,在面临有工作压力的时候,多愁善感会让我很烦恼。
2
城市的声音很嘈杂,汽车经过时,发动机发出哄哄的声音,而我就在这十字路口旁的大楼内工作,这些声音一开始让我感到无比烦躁,现在我渐渐习惯,但不喜欢,所以我会戴上耳塞或耳机,双十一买了隔音耳罩之后,常常戴着。工业化的城市中除了汽车尾响声音过大外,其他一切我都不抗拒,因为我本来就一直生活在城市吵闹的中心,我知道城市有城市的便利,比如丰富的活动及大大的书店,还有一些志趣爱好相似的朋友。
3
一个大城市让人激动之处便是遇上志趣相似对谈轻松愉悦的人了吧,而大城市提高了相遇的机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小地方生活的孤独感。小地方有小地方的温情脉脉及属于小地方的孤独,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丰富及属于大城市的孤独。
4
E失踪,这让我难过,难过之后才发现,原来我自己的心中有一个之前我忽略的认定朋友的方式。原来没有见过面、没有加过微信好友、也没啥联系的人也可以成为我内心认定的同胞(即朋友),让我在觉知他亡故时泪流满脸。这在之前从未发生过。我因失踪事件而突然泪流不止,这让我惊诧。几天后,我在心里面想,如果是其他人,比如一些与我内心没有任何共鸣而只是有过些许交集的人消失在世界上,我可能不会难过。为什么我会为E的消失而难过呢?我认真地自我剖析道:因为我欣赏这个人。对!
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认识到E呢,因为他在这个大城市工作,还因为他喜爱摄影,并拍摄得非常棒,为人很好。即使他最后回到家乡工作,但是我们依然深深记得他这个人,不只是因为帅,还因为他是我们的同类。
自泪流事件后,我心中多了一个信条,就是:努力成为自己,我爱好什么,要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吸引到志趣相似的人。这漫漫人生中,我要如夜空中的一只萤火虫那样发光,只有发出自己的光,才会吸引到尚在暗处的同类,于是夜空便不再只有孤寂。会有欢声笑语,会有嬉笑怒骂,会互相鼓励前行。
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幸运。我想要这样的幸运。
所以,不要为了融入周围的环境而掩饰自己的爱好,不要盲目从众,要活出独特的自己,才能被同类在茫茫人海中认出来。虽然以前也听过很多“要成为自己”这样的言论,但是从未如此真切地体会到这句话的重要性,如今,我真切地体会到了。
5
我这些想法会让其他人诧异吧。由失联事件,想到与失联事件如此无关的事情。
6
2016年12月2日晚,高中老友聚会。末尾,被劝该找个男友了,高中同学好意说道:不要一定要对方喜欢看书,现在像你这样喜欢看书的人已经绝种了,现在还哪有人还喜欢看书呀?即使有,也很少了。我愕然,其实我身边还不少人喜欢看书的(我的朋友圈有一半人是我通过一些书友群加的)。但是她们身边没有,所以认为我这点要求比较苛刻。言谈间,我在心里试着构想着另一半不喜欢看书却能与我交谈的情形,呃,完全想象不到,因为这根本就不可能啊。我看到我喜欢的书籍会想与人分享和交流,要是人生很重要的伴侣无法与我讨论书籍的话,那我岂不是很郁闷?我不会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在我身上。
7
我说出了几个我有目的性地接触的异性,但同时我也说出了没有成为男女朋友的原因。另一个高中同学说,不关其他人的事,你就是心的问题。心的问题?指什么?
8
不管怎样,单身还是双身,结婚或者不结婚,那些对于我来说都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有同行者,重要的是有同行者,重要的是有同行者。对于与不与人结婚,这事我现在一点都不在乎,我也不确定自己一定会结婚。我只知道有另外一件对我而言很重要,我非常确定要做的事是:我要看很多好书,我要把我想看的书都看完。我看着天花板,跟高中老同学说了自己的梦想:带着我所有的书到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安静地看书,偶尔出来到市里面采购书籍。老同学听罢,无奈地笑。
9
察觉到了彼此之间的隔痕,在沉默间,念及广州的书友们。我问自己:为什么没有去广州工作?那里至少不会对爱看书的人如此不解。我想向老友解释道,爱看书的人是内心对知识对社会有想深入了解的渴求感。但我总归没有说出口,不宜说。
10
只好低头看茶杯,举起慢喝,将落寞的神情掩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