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去世于2012年的炎热七月,那是我人生第二次参加的葬礼,上一次是两岁时奶奶离我们而去。
我不记得奶奶的样子,看过的照片也忘了,从山里搬到镇上后,照片被留在了山村老屋,清明节上坟时会回来看看。
但爷爷的样子我是清楚的,他走时我都二十三了,怎么会忘记?
临走时,他已经脱了相,只剩个皮包骨了,说不了话,只能哼哼,认不认得我都很难说。
当时,他原本满头的银丝却生出了黑发,亲人们说,这叫回光返照。我心里感叹,爷爷高寿93,一生也可以说饶有趣味。
1
小时候,我对的爷爷印象只停留在喝酒抽烟,背椅阳光浴。他既不逗我玩也不关心我,由于母亲跟他关系极端恶化,“爷爷”的称呼都被禁止。
搬家后,我彻底见不到他的身影,只偶尔在大姑妈的饭店里看到他衣衫褴褛,但酌酒怡情,沉浸自我的世界。或者在路上,他闲然自得,悠哉悠哉。
他见到我的反应大多是:啊,这是静啊,都长这么大了?
每年清明父亲带我给奶奶上坟,都会去探访一下他,寒暄几句。后来耳朵不太好,记忆也模糊了,几句下肚,止于默言。
等到我读到高中,他每见我时,会拿着退休金的一两百元塞到我手里,我执意婉拒,却拗不过一个老人。
大学了,他瘫痪在床,因母亲从中反对,吃喝拉撒只得靠姑妈全程照顾。去世后,父亲不顾母亲吵闹,操办了爷爷的丧事,将他葬于奶奶坟墓附近两米之处。
2
父亲说,奶奶是爷爷逼死的。
爷爷生性自由散漫,中年时爱上麻将,抽烟喝酒,样样玩,渐渐地,曾经辛苦获得的财富被吃空。
而奶奶的性子恰恰相反,吃苦耐劳,性情刚烈,见不得爷爷的游手好闲,天天与他争吵。
教育子女上观念也是大相径庭。
七十年代,爷爷认为孩子读书无用,应该专心搞生产,赚工分,自然不想出学费,不让初中毕业的父亲升学高中。
奶奶说:我一定要让他上得了高中。所以,她坚持给父亲交了学费,让父亲如愿读了高中。
奶奶的性格顽强得村里也出了名。
老屋门口有棵百年榕树,现在也可以称得上名贵古董了,但在六七十年代,还有没有保护文物的觉悟。邻居大伯知道后,想砍掉古树偷卖。奶奶知道后,用矮小的身体和双手环抱树桩,挡住邻居锯掉。邻居自然去拉扯奶奶,为了保护古树,奶奶的一个指头竟然都被扳断了!
这样的性格也导致了最后悲剧发生。
爷爷渐渐将家里的余粮败光,父亲结婚时,穷得只能自己和泥造房。父亲第一个孩子,我的哥哥出生后,奶奶是格外疼爱。
但家庭是破裂不堪的。一天,奶奶与爷爷因为家产的事再次争吵。奶奶气急败坏,喊到:我不如死了去!爷爷也在气头,说:那你去死吧!
灰头丧气的奶奶已经彻底绝望,她安排好了家事后,当天下午喝了农药永远去了。
父亲眼里泛着泪光说,他最后悔的是,那天奶奶要他上山砍柴,他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拒绝了奶奶。奶奶只得一人上山背了柴火下来,荒凉的山路,落寞的身影,当时谁人能知。
3
在讲述过去纷争时,父亲并没有痛恨爷爷,他依然爱着自己的父亲。
爷爷原是安徽桐城人,生于清末民国初,太爷爷是个工匠,手艺支撑着整个家庭。可惜,太奶奶在爷爷四五岁时去世,太爷爷遂将爷爷托付给太姑姑,自己南下皖南小镇谋生,另建家庭。
爷爷在太奶奶的照顾下,十分想念太爷爷。在爷爷十多岁,他离家出走,坚决要找到太爷爷。
一路战火纷飞,他一边乞讨,一边打听,边走边生存,终于,数年后他真的找到了太爷爷。
太爷爷见到爷爷也是感慨万分,不仅尽量弥补缺失的父爱,还传授他的绝活漆匠。爷爷学成后成了小工头,不仅有名气,也算衣食无忧了。
但是,习惯流浪生活的爷爷根本不喜欢安稳的生活。虽然他在三十多岁才娶妻生子,但他依然享受轻松自在的生活,不爱婚姻的约束,是“今日有酒今日醉”的忠实信徒。
父亲说,爷爷其实非常聪明,记忆力惊人,在年岁已高的时候依然可以记得小时候老家村边的邻居,老家住址,也能说出氏族的部分字辈排名。后期,父亲根据这些零碎资料找到了我们祖宗祠堂和家谱。
爷爷应该是个天性浪漫之人,他不仅写着一手好字,还爱在雨中漫步——下雨天,他是从来不打伞的。
他的老年生活就是抽烟喝酒打麻将,只要过得快乐,就可以了。
4
爷爷奶奶的坟头的山路,我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这里曾是我生长的地方。
每到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山路又开始杂草重生,绿树成荫,父亲会砍伐新树老枝为上坟铺路。
每次上坟,父亲会生三堆纸,一堆是祖宗,一堆是奶奶,另一堆是爷爷。小时候我会磕头,然后许个愿,现在我不磕头许愿了,反而是拉着父亲让他跟我说说爷爷奶奶生前的事。这时,父亲眼睛会望着远处,陷入回忆中,深情地讲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