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梁漱溟先生分析中国文化时指出,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这种早熟的文化体现在它早在几千年前就成熟了,直到可以与之比美的希腊文化、埃及文化,都衰亡或者变形了,它依然傲然立于东方。只是在近一百年前,才在西洋文化的崛起中,有了那么一点儿紧迫感。梁先生惊奇的是,这么一种早熟的文化,何以历经两千年的发展,既没有消亡,也没有成熟?
或许,我们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小雅.常棣》中找到一点启发。
常棣的花,盛开时不是韡韡然颜色鲜艳的吗?就像尔今与你要好的人之中,再也没有比兄弟更可靠的一般清楚明白。
或许,诗歌中“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反过来比的。尔今真心与你要好的人之中,再也没有比兄弟更可靠的了,这道理就像常棣的花,盛开时颜色鲜艳一样明白无误。
这样的话任谁听了,都会起警惕之心。然而,若是王上表明自己的心迹,让乐工谱成曲子唱给你听呢?
或者,换一下情境,若是你的顶头上司,拍着你的肩膀,偷偷讲给你听呢?
电影《建党伟业》中,毛泽东的扮演者,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政治就是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小雅.常棣》的背后,就是一位政治高手。“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就是要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据说,此诗是召穆公在周宣初年,为消除后王时代造成的宗族见的矛盾,凝聚人心,振兴王朝而作。这首诗掰开了,揉碎了,颠过来,倒过去,就是在讲一句话,那就是“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句话实在是有很深的文化与政治上的缘由。周人的政治制度为血缘宗法家长制。也就是说,从周王到诸侯,再到卿大夫,他们本质上都是宗族的领袖。而他们之间,又有着一层血脉上的兄弟关系。因此,在这个王朝,兄弟搞定了,或者说兄弟中的大多数搞定了,基本上整个王朝也就搞定了。
当年,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开会时被扔鞋子。这种事儿,应该只能发生在西方世界。因为,他们只有在竞选拉选票时,才会想起搞政治,“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只在真正危机到自己的执政权时,他们才想起搞政治。
中国人则不同。家族中的长者,会想办法把家族中的力量凝聚起来。国家的统治者,会想办法吧国家中的各种力量凝聚起来。这种凝聚,出于文化,出于传统,而非因为危机,因为本能。在中国,王朝的统治,没有人是真的为了自己享受的。就连历史上出名的昏君纣王、隋炀帝,仔细去追究,也都是治理方法与策略的问题。每一位统治者,都在研究如何调动各种力量,做一些能够惠及千秋的事儿。不同的只是方法和策略的问题,所有的往常都只有一个一如即往的方向,那就是向上生长。因此,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言,只有调校策略的课题,没有改变方向的使命。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化历经几千年,始终处于早熟状态,而不至于消亡的缘由。
让我们来看看召伯虎对于政治的微调之辞:
棠棣之花盛开时,花萼灿烂又鲜艳。普天之下人之情,不如兄弟永相亲。
战死沙场无所畏,兄弟之间深牵挂。无论是谁阵中亡,生者必会誓相寻。
鹡鸰在野起悲鸣,血亲兄弟急难中。平素最是要好友,遇此不过多叹声。
兄弟在家或有争,每遇外侮合力鼎。至于平时亲近友,关键时刻事无补。
死丧急难都平息,诸事有序归井然。和平此时亲兄弟,竟不如友感情深?
陈列佳肴行私宴,尽情畅饮亲无间。兄弟相聚众相对,到底血脉骨肉亲。
夫妻百年常相好,好比悠扬琴瑟合。兄弟亲热聚一起,才使和谐万般好。
诸事皆兴在家和,妻儿欢愉无挂碍,前后思虑究根底,想想是否靠兄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