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呀,在农村长大,就是一个乡下丫头。每天最热衷的事就是趴在地上看蚂蚁。
那个时候农村穷呀,物资匮乏对于我们来说根本没有好坏之分。自已喜欢的东西,事情就是好的,反正大人忙于生计才懒得管我们。
那时我在家百般无聊时,就喜欢趴在地上看蚂蚁。现在想来,趴在地上那有多脏呀。身上每天搞得脏兮兮的,估计那时小孩子都差不多,邋里邋遢没人管束。
我一有空就趴在地上看蚂蚁们搬食物,每次都是一只圆头圆脑的小蚂蚁,顶着两个触角,在墙角处来回走动。一会碰碰那个,一会碰碰这个,于是我就给那些找食物的蚂蚁们取名“小不点。”
这些“小不点”一旦发现食物,它们就异常的兴奋,先在食物旁边来回走动一番,几个来回走下来,也不休息。继续围着食物左右闻触着,甚至还要爬到食物顶上观察一番。现在想来,它会不会是在丈量食物的大小,估算一下需要多少只蚂蚁过来搬运。呵呵,估计是我多想了,蚂蚁们应该没有这么聪明。
“小不点”经过仔仔细细地侦查,确定美味佳肴后,又马不停蹄地向自已的巢穴奔去。这时它们前进的速度,远远比觅食时不知快上多少倍。在回去的途中,经常会遇到自已的同类。不,准确地说,是自已一个巢穴里的兄弟姐妹们。
它们用头上的触角简简单单触碰了几下,就这样,那些半路上行走的蚂蚁,好像受到了什么指示。刚刚还漫不经心的样子,立马像上了发条一样,一个劲的往食物方向走去。
那个“小不点”依然马不停蹄地继续往巢穴里赶,看着它进入墙角处的一条缝隙里。没过几分钟,一大群蚂蚁,浩浩荡荡地从巢穴里面走了出来。
那第一个发现食物的“小不点”混在蚂蚁群里,也不知道是哪一只了。它们准确而又迅速地赶到食物现场,立马一只只分工明确的干起了活。有的钻到食物下面,有的爬到食物后面,有的来到食物侧面,抬得抬,拖得拖,推得推。看上去特别齐心合力。可你仔细观察就不免发现有偷懒的,有少数蚂蚁爬到食物顶上,干吗,指挥吗?不,肯定在偷懒了。
看着它们那么吃力的搬运食物,我于心不忍,出于好心,徒手抓起食物帮它们放在巢穴附近。这下可不得了,它们吓得一哄而散,一个个急急忙忙从食物上爬下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原地团团转。
每只蚂蚁的触角相互触碰交流着,可能它们惊恐地在讨论,这到底怎么回事,食物长腿了?这样来回折腾了半天,它们终于安定了下来。这时,又出现一个“小不点”探头探脑的来到食物旁边,警惕着开始重新触碰食物,确认安全后,再重新去招呼小伙伴们,继续搬运食物。
食物好不容易搬到洞口,它们又招呼出很多蚂蚁,一个个井然有序地把食物分解下来,搬运到洞里储藏起来。
我还经常性搞恶作剧,比如在它们回家途中,散上点花露水。因为我在《十万个为什么》看到,蚂蚁是靠气味辨别回家的路。于是想做个实验,看看到底是不是和书中说的一样。
果然,那些蚂蚁刚开始还好好的,走到花露水的地方,不得了了,在那里急得团团转。就像迷路的小孩一样,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前进。基本上它们就只会在原地打转,非要等到气味散后,才会重新找到回去的路。
我每天就趴在地上看着这些蚂蚁,看着它们忙忙碌碌的样子,总会猜测在蚂蚁的巢穴里又是怎样的呢?
甚至有一次,我还真的挖到一个蚂蚁穴,看到了它们地底下的另一个世界。(明天继续,蚂蚁们的真实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