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孩子们不能上学,老师们不能上班,让很多人焦虑、不安。
我的家乡,地处太湖流域南岸,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是我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源地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江南的五月,已是初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养蚕的好时候。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发出了开展家庭养蚕活动的倡议。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小时候家里一年要养四季蚕宝宝,春蚕,夏蚕,早秋蚕,还有桂花蚕,父母农忙的时候我们都要被拖着去干活的,采桑叶,喂食,绞柴龙,采茧子,整套程序样样都能搭把手的。
01
图片来自网络蚕卵孵化 迎接新生命的诞生
接到老师的通知,我们便连夜跑回乡下,要来了蚕子(蚕卵),小心翼翼地装在盒子里,上面用黑布盖好,顺便还带了一包桑叶回家。
在焦急的等待中,二周后的一个中午,孩子突然发现盒子里面都是白亮亮的空壳,我们俯下身子仔细看,一条条黑黑细细的蚕宝宝,已经挣脱了束缚,从卵壳里面钻出来,勇敢地来到这个光明的世界。
刚出生的小家伙,比蚊子还小,凑近了才能看得清,黑乎乎的,身上还有毛,其丑无比。
盒子里还有一些正在努力出壳的蚕卵,露出了个头,扭动着,伸展着,可能是身子被壳卡住了,小家伙努力地拉抻着身子,直到把身子拉得如一根细线,历经艰难,终于出壳了。
看着这些其丑无比的小不点儿,孩子满是惊讶:“妈妈,我们是不是搞错了,蚕宝宝是白色的,这黑黑的会不会是小蚂蚁啊?”
在孩子的印象中,蚕宝宝是白白胖胖的,当他看到刚刚从卵壳里面爬出的,又黑又细的小东西的时候,一下子颠覆了他的认知。
“哇,你观察得真仔细!蚕宝宝小时候的样子,就像蚂蚁,所以刚刚出生的蚕宝宝,它的名字也叫‘蚁蚕’。”,我及时地给出了“蚁蚕”的概念。
“妈妈,你看,这里还有一些蚕宝宝卡在这里,好像死了。”孩子略带伤感地说着。
“并不是所有的生命经过努力都能获得生的权利的,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这些新生命,祝福它们成长的路一帆风顺。”孩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这么小的蚕宝宝,会自己吃桑叶吗?”孩子看着这么大一张桑叶,又看看这么小的蚕宝宝,不觉又担心起来了。
“那你觉得可以怎么办呢”我问,孩子想了想说:“我们把桑叶撕得小小的,蚕宝宝是不是就能吃了呢”
“这想法不错,我们试试吧”我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并鼓励孩子进行尝试。
当我们把撕成小块的桑叶放在蚕宝宝的身边,看着小小的蚕宝宝扭动着身体吃着桑叶,听着它们吃桑叶发出的悉悉索索的声音,孩子的高兴劲就别提了。
02
图片来自网络艰难蜕皮 感受生命成长的不易
蚕宝宝一天天的在长大,一个星期后的一天早上,孩子大叫起来:“妈妈,妈妈,不好啦,蚕宝宝都死了!”
我赶紧走过去,一看,蚕宝宝们一个个仰着脑袋,一动也不动,孩子试着用手去拨了一下它的小脑袋,可是蚕宝宝还是纹丝不动。
孩子难过地说:“蚕宝宝真的死了,怎么会这样呢?”
看着孩子难受的样子,我又一次给出了理论上的支持:“蚕宝宝不是死了,它是在睡觉呢,我们说它‘眠’了,蚕宝宝的一生一共要‘眠’四次,它眠一次,就要蜕一次皮,这是第一次,我们叫它‘头眠’”
“原来,蚕宝宝是在睡觉啊,难怪它不吃也不动”,我的解释给了孩子最直接的经验,孩子豁然开朗,也激发了他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听说蚕宝宝要蜕皮,孩子充满了好奇,一有空就去看,当他拨开有些干瘪卷起的桑叶的时候,看到蚕宝宝的头上出现了一道裂缝,惊呼我过去。
我们看着那道裂缝慢慢变粗,一会儿,中间钻出来一个小脑袋,“蚕宝宝是不是在蜕皮啦?”我轻轻地说:“是的,我们不要打扰它。”
于是,我们俩屏住呼吸,静静地注视着蚕宝宝,蚕宝宝的小脑袋扭来扭去,使劲地向前伸,可是身上那层有点黄色的表皮,紧紧地粘在它的身上,蚕宝宝的腿也是使劲地往前爬,可表皮还是脱不了;它又开始翻滚起来,可是表皮还是紧紧地裹在身上;蚕宝宝并未放弃,不断地重复刚才的一套动作,身子扭动,脚向前爬,用力翻滚,就这样,蚕宝宝努力了将近五分钟,终于把表皮脱了一半。
蚕宝宝继续努力着,直到把身上的表皮全部蜕下。“蚕宝宝成功了!”,我们也如释重负,击掌庆祝。
蜕完皮的蚕宝宝,变得白白的,胖胖的,微微扭动着身子,一幅慵懒的模样,旁边是它刚刚奋力脱下的黄黄的,皱皱的“旧衣服”。
我们亲历了蚕宝宝蜕皮的整个过程,感受到了它的艰难,它的努力,孩子从中获取了最真实的知识和经验,并且感受到了生命成长的不易。
03
图片来自网络吐丝作茧 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
经历了四次蜕皮以后,蚕宝宝的身体变得黄色透明了,放在上面的桑叶也不吃了,大便比平时的大很多时,头不停地摆动,头部的肌肉随着摆动来回伸缩。
“蚕宝宝要结茧了。”孩子又一次兴奋起来了,这个知识点我已经在前面提到过了,等蚕宝宝的身体通透了,就要结茧了。
“我们一起来给蚕宝宝们做个结茧的房子吧。”,孩子立马响应,我们在家里找了个长方形的鞋盒子,中间用硬纸板隔成一小间一小间的,每条蚕宝宝住一间。
蚕宝宝开始吐丝了,小房间里的蚕宝宝一个个昂着头,晃着脑袋,一根根又细又长的白色细丝,从蚕宝宝的嘴巴里,源源不断地吐出来,
我们静静地围着盒子,屏息凝神,注视着蚕宝宝吐丝。
忙碌的蚕宝宝们,有条不紊,耐心专注,我们静静地看着它,把一根根细丝绕来绕去,它的身子在里面扭来扭去,不断地吐丝,先是薄薄的,透明的,慢慢地,茧子越来越厚,直到把自己一层层的锁进白白的茧子里。
孩子不免有些失落,伤感起来了:“蚕宝宝把自己包裹在自己织的茧子里面,是不是就死了呢?”
我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再找了一下图片资料,给孩子讲了蚕宝宝作茧自缚后的故事:
蚕宝宝安安静静地在自己建造的家园里,温暖又舒服,它的身体颜色也在在里面发生变化,这个时候的蚕宝宝就叫蚕蛹。蚕茧里面的蚕蛹是不会死的,不吃不喝10天,慢慢地就会长出翅膀,破茧而出,变成蛾子。
但是农民伯伯养蚕,并不是为了让蚕蛹变成蛾子的,而是等到茧子成熟以后就会采下来,上好的茧子卖给加工蚕丝的厂,然后工人叔叔阿姨们,就用蚕丝做成蚕丝被子,真丝衣服;只有小部分的蚕茧要留下来,生小蚕宝宝的。
所以大部分的蚕宝宝吐完丝结完茧,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还记得我们背过的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一起背起了古诗,虽然有些心酸酸的感觉,但是对这小小的生命多了一份敬仰。
04
图片来自网络破茧成蝶 感悟生命轮回的绚烂
我们的几个蚕茧留下来给孩子观察,一起感受破茧成蝶的过程。
在焦急的等待中,又过了2个星期左右,那是一个欣喜的早晨——蚕蛾出世了!淡黄色的身体,一对像羽毛一样的触角,大大的腹部。
看着蚕蛾用尽了所有的力气,破茧而出的瞬间,孩子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看着蚕蛾在空中飞舞,它们正在孕育着新生命,也预示着蚕宝宝的生命即将结束。
05
结语
现代的孩子,住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森林里,生活在动画片电子游戏中,很少有跟自然接触的机会,很难懂得人生的意义和真谛是什么。
作为老师,我们平时把时间和耐心都给了其他的孩子,是疫情,让我们有很长的时间和自家的孩子在一起,在养蚕的过程中,我第一次这么静心地,投入地,心无旁骛地和孩子一起探究,看似“浪费了大量的自己的时间”,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亲子财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