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简书潜游有一阵子了,先来说说我对简书的大致印象。
首先,简书绝对不是那种第一眼看上去就无形中给人一种“高逼格”的压迫感的互联网产品。一方面它本身的设计很简单,另一方面发表在里面的文章大部分也很简单,属于速食产品。所以阅读和写作这两个功能,在简书上我比较倾向于后者。我们经常在首页推荐看到各种文章,篇幅不长,互动较多,属于阅读社区方面的性质更加突出。如果想要安静阅读的话,我会弃了简书,选择网易云阅读或者掌阅书城等专门的阅读类软件,第一:书籍资源更多;第二,大部分质量有保证;第三,全屏模式的阅读,除了文中偶尔出现错字别字、语序错乱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很少),基本阅读全过程都处于一种忘我状态,也不会出现在简书阅读时那种总有人在后面追着你的紧迫感,或者在阅读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就在脑子里急不可耐地过滤出自己的想法,想着一滑到底,同下方评论区的简友们切磋一番。
其次,就拿首页推荐的文章来说,我每次看首页推荐,都有一种比逛淘宝还惨的错觉。俗话说:不以面包为目的的婚姻都是耍流氓(这话好像是我说的),尽管我很喜欢简书这款产品,平时有什么精神文化消费需要首先想到的也是在简书上淘货,但是翻来翻去发现,无论是首页推荐还是专题连载,就那么几个话题,也不知道爬了多少层楼,最后不得不弃械投降,转移战场。最近简书开通付费阅读功能,昨天终于邂逅了一部我情愿为之买单的连载,作者高兴,我比作者还高兴,因为这至少证明此前在简书上投入的时间并不是愚蠢的一意孤行,简书确实是一个能生产出优质内容的地方。大概因为简书每逢有什么重大变动,官方都愿意和我们这些简友互动,潜移默化里,便有了我们是在陪伴简书一同成长的“归属感”,不知道这个词恰当不恰当,所以心里是想着它好,期待着它好的。简书作者发表的文章,有一部分称之为干货,譬如摄影、修图、绘画等方面的技巧分享,都属于碎片化分享,浅层次的东西,如果想真正学好一项技艺,还得自己静下心切磋琢磨才行。另一类自称“干货”,实际上是利用读者某种急功近利的心情大放“标题党”的,譬如“掌握这几项技巧,……月达到……”,这类文章的写作套路就那几个,掌握了套路,再把人家的文章拿来洗洗稿,不愁一天造不出一篇“干货”。还是那句话,如果真心想达到某个目标,最重要还得看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这个社会虽然是个科技高度发达、生活节奏飞快的社会,但每晚夜深人静,面对一灯荧然,人们是不会停下他们理性思索的步伐的。如果大部分所谓“干货”的文章只是停留在满足作者某种“白日梦”心理的层次上(是的,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成长,总不乏前仆后继的入坑者),那么便跳不出迅速被信息的海流湮没的命运。
我是个分外讲究细节的人,也是个执着于追求完美的人(在此澄清一下,我是天秤座),一方面源于基础教育阶段因细节上的失误而赚下的苦头,一度被我引为童年噩梦;另一方面上大学以后,遇上的导师正好又是个极严谨极认真的学术研究者(非为文科),在细节方面的讲究几乎成了一种癖好,但凡我们在行文文法、标点、格式或语句阐述等方面出现一星半点不恰当之处,统统逃不过他的法眼。四年里受他摧残侥幸存活了下来,却养成一种疑神疑鬼的写文习惯,连同老师那时候的法眼,我们做学生的也悉数修炼了出来。讲到这里有些人或许便能明白,为什么在阅读方面,倾向于选择掌阅或网易云阅读(两者相比,掌阅比网易云阅读的错误率要低)而不是简书。
下面罗列一下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典型细节问题(不限于简书)。第一,开头空两格是汉语言书写的基本规范。连写英文都知道要空两个字母的位置,在汉语上反倒忽略了,让人想不明白。第二,标点符号用错。符号用错现象多了去了,最典型的是跟双引号有关的符号运用,这里不一一罗列。第三是“的”“地”“得”三字的用法,迄今为止读了那么多文章,还没有看到一篇三字完全用对了的(包括昨天购买的连载)。本人才疏学浅,大致总结了以下几个用法,但不严谨。
形容词+的+名词
形容词+地+动词
动词+得+形容词(尤其不严谨)
例句:可怜的程序员飞快地码字,最后累得昏倒在键盘上。
最后一点,不提倡运用放大字号或加粗的方式以突出文章中的某些段落,那样看起来真得很丑,破坏了一篇文章的连贯性(原本像简书里那种天然去雕饰的文章版面设计,是很讲究整个版面的连贯性的),还有点神似零几年的报纸广告,而且是比较蹩脚的广告。至于具体该改用何种方法加以突出,笔者目前还在研究。如果害怕文章行文太长而略显单调,建议将文章精简,或者拆分成几篇,记得少用长段落。总之,真正热爱写作,真正认为自己的作品有内涵,热爱自己作品的作者,对于自己文章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同样珍爱的,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读者拿来细细咀嚼,而不是匆匆而过,一滑到底。
说了这么多,赶紧滑上去又检查了一遍,希望别说嘴打嘴,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注:一意孤行在此语境下是名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