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取材于真人真事)


像许多经典电影一样,开场总是那么美好。
大片绿茵茵的草坪,草坪上有几个年轻人在练习击球。
草坪上最热闹最引人瞩目的地方端坐着一位美貌、典雅的淑女,她身旁摆一张白色方桌,桌上堆满了水果、红酒。她身穿白底红花裙子,头戴白色花边遮阳帽,悠游地望着远处男人们在运动。
一看这位淑女,就明白她养尊处优的身份。她还有几个爱她的哥哥。
在草坪打球的人群里,有一个极为帅气的青年,他被淑女的美丽迷得有点神魂颠倒,目不转睛了,连接发球都看不准。
男青年与淑女一见钟情。
她和他一同去了肯尼亚。戴安娜嫁给了罗宾,并怀了他的孩子。
当孩子还没有出生,罗宾28岁时,悲剧发生了。
他突然患上小儿麻痹症,也叫脊髓灰质炎,那时还没有疫苗。发病后,罗宾头部以下丧失了全部行动能力,呼吸要靠呼吸机维持,还失去了语言能力。
罗宾和戴安娜被这突如其来的病打蒙了。
他逐渐恢复语言功能后,耳语式发出的第一句话是,“让我死吧!”

罗宾万分绝望,妻子戴安娜没有放弃希望。她把刚出生的儿子乔纳森放在罗宾枕边,可是,父亲看都不看儿子一眼。戴安娜以无比的耐心和信心安慰照顾罗宾。她问他,现在最想怎样?罗宾说,“想回家。”
戴安娜一反往日娇生惯养的小姐做派,干练地四处寻找合适的房子。她在一块儿宽阔的草甸边上物色到一幢旧式房屋,房子周围看起来安静、舒适、少人打扰,方便许多朋友来聚会。
夫妇俩经过波折,终于从医院逃离出来。
回到家,戴安娜千辛万苦但很快乐,儿子会在厅里走来走去了,还有一只可爱的狗狗,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
亲人朋友常来聚会。罗宾已经捱过最初绝望的日子,对活下去有了热情。
夫妇俩讨论出门旅行的事。旅行必须有轮椅,轮椅必须能携带呼吸机。戴安娜的哥哥们帮忙把推床改成轮椅,带上呼吸机,把一整套装置推到轿车上,一家三口带上小狗就出发了。
汽车自驾不算完美,还要把轮椅推上飞机,去更远的地方。

他们漂洋过海来到德国,希望将发明的带有呼吸机的轮椅推广开去。
在德国,罗宾参观医院。
他看到一排排被称作“铁肺”的东西,将脊髓灰质炎患者像鱼儿一样平放在大铁盒子里,有点类似于今天医院里做CT的舱(一定是密闭舱),病人只有一个脑袋伸在外边,他们依靠“铁肺”的正负压被动呼吸。
罗宾看到他们十分难过。
他参加了国际重度残疾人大会,动情地讲述自己在家中、在旅途的生活,并且推行他研发的携带呼吸机的轮椅。
他的建议和技术被采纳。
罗宾是这类患者中最长寿的人,他活了36年。
可是,有一天,罗宾却向家人提出一个严肃话题。他谈到了“安乐死”。
经过激烈争执,家人终于平静下来,他们深深理解并尊重罗宾自己的意愿。

一个晴好的日子,罗宾房前的大草坪来了许许多多的亲友,大家在看似欢快的气氛里,在歌舞声中,在聊天时,朋友们向罗宾一一道别。背地里,他们在流泪。
某日,罗宾的呼吸道又一次大出血,血漫金山,妻子万分紧张帮助止血。医生曾预言,罗宾将在血泊中湮没而亡。戴安娜在清理秽物,罗宾叫住了她,告诉她是时候“告别”了。
戴安娜无奈地点点头。
罗宾给医生朋友打电话。
中午11点半,医生准时来罗宾家。妻子和儿子默默地离开家,去露天坐坐。
医生行动结束,示意他们回家。
戴安娜先让儿子与父亲告别。罗宾对儿子说了一些话,最后说,“乔纳森,我永远爱你!”“爸爸,我也永远爱你!”父子俩紧紧相拥。
接着,戴安娜与罗宾告别。罗宾笑问,“亲爱的,你一定没有想到这一生是这样过的吧?”妻子说,“是的,你也一定没想到这一生如此吧?”
“是的。谢谢你!”这是罗宾最后的话。
12点,罗宾在戴安娜深情的热吻和注视下安然离世。
写在后面:
2017年《一呼一吸》电影上映,制片人乔纳森是真实故事里的儿子,他亲眼见证了父母一生的爱情。
1955年小儿麻痹症疫苗才被发明出来。此前,患者因无法自主呼吸,在美国和德国选用“铁肺”帮助病人呼吸,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
《一呼一吸》表现了罗宾用病体寻找更好的生活,追求生命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