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生命力只有一种。被看见时就会变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热情、创造力、爱。不被看见时就变成黑色的生命力,变成恨、攻击、愤怒和破坏。看见彼此,是父母和孩子都要学习的事。
事件:十七岁的死亡
4月17日晚10点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一名17岁的学生,纵身一跃从桥上跳了下去,当场丧命。
监控显示,车子在桥上停了半分多钟,然后孩子从车后座夺门而出,妈妈紧追其后,却连他的衣角都没能摸着……妈妈瞬间崩溃,捶地大哭。
据记者了解,当时妈妈正驾车带着男孩,因为男孩在学校跟同学发生了矛盾,妈妈一路都在指责他。
网友们分为两派:
一派指责母亲的教育方式,在车流不息的桥中间强行停下来教育孩子。
一派认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太过极端任性。
我们都是片面旁观者,无法清楚的知道那对母与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所以不要去指责这位母亲可能用了怎样错误的沟通方式,更不要去评判是这个孩子“太脆弱”。
思考:放大自己的情绪,忽略对方的情绪是人的惯性
在伤害孩子方面,没人比父母更具备天时地利与人和了。
在激怒父母方面,没有人比孩子更具备炉火纯青的技艺了。
对孩子来说,那些不分青红皂白的机关枪式批评所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就像此次事件一经报道,网上就铺天盖地的共鸣——关于那些童年时来自父母的挖苦、指责。
而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多少来自成年世界的压力无法对孩子启齿,倾尽一切只求你能有出息,我都是为你好,为什么你总是狡辩、顶嘴、跟我作对?
这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孩子有孩子的情绪,父母有父母的情绪,你们互相影响,但并不相通。
一个是成年人的思维和一个还没有成熟的孩子思维,在情绪面前都容易放大自己的感受,而忽视对方的需求。
如果当时妈妈能看见孩子濒临崩溃的情绪,如果孩子能看见母亲指责背后的心情……
小贴士:换位思考,同理反馈
管教孩子时父母往往会忘记,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充分理由的,这些理由往往是孩子为了减轻“当下的痛苦”(比如撒谎)。
这些理由在家长看来不可理喻,但我们还是需要去理解这个理由到底是什么,并表示出尊重。尊重不是说你认同他、放任他。而是当你理解了孩子的种种感受,你才能更好的教会他正确处理这些感受的方法。
对于孩子,从小教会他们如何换位父母,能减轻更多亲情的带来的“伤害”,父母说的道理,孩子也更能听懂、执行。
如何和孩子达到“看见彼此”的状态呢?
分享一个我们教孩子的换位工具,来自大果《人际密码》的课程。非常简单方便的小操作,平时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练习(家长也要练奥)!在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按照步骤冷静分析。甚至于看到路人、电视上的剧情、新闻报道等都可以拿来一起讨论。
step 1:换位思考
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先客观的了解事情的经过(态度要平和)。
· 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 对方看到了什么?
· 对方听到了什么?
· 对方下的想法和情绪是什么?
step 2:全身倾听
认真倾听的想法,避免倾听误区
· 误区一:一边做别的事一边听。
· 误区二:只听简单的表述,不思考和理解背后的意思。
· 误区三:选择性的听,只听自己在意的部分
step 3:同理反馈
· 说出你换位对方的结论(我知道你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样的情绪)
· 给出建议(确认自己判断正确,提出自己的想法)
愿”看见彼此“成为一切育养中的主旋律
而非只是日复一日的镇压与对抗
愿所有的爱
都不会化成伤害
关注大果情商公众号:biggereqget育儿干货,畅聊更多育儿话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