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我标题党了
今天题目有点标题党哈。但是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上完大学人的一个普遍感受。中国的大学,可以说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已经不够适应目前的这种社会发展形势,也就是内在的需求和外在的增长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不协调性,急需一种新的教育体制来替代当前的这种形式。但哪种形式又是比较适合的呢?我想大多数的教育界专业人士可能都有自己的内心想法,到底哪种更好也是需要实践来验证的。
不要总当“陪跑者”好吗
喜欢听船长的课,是因为他总是能一刀就切中你的痛点,而且刀刀见血。我们都知道开车上路的目的不是压遍所有的马路,大家同意吧。同理应用到学习上,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也不是学完所有的知识。一方面也不可能知识是学不完的,越学会觉得自己需要学的东西越多,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但恰恰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于是就会造成现在很多人茫然,见什么课买什么课,朋友圈谁推荐什么自己也要看什么,谁看了什么书自己也要看,谁看了什么电影自己也要追……你是在做你自己还是在做别人?人家看了一本书觉得好有可能是因为和自己的专业相关,所以推荐。人家看了一部电影觉得好,可能是因为编剧的构思比较新颖,或者说里面的服装设计很出彩,更或者是人家在学关于电影的配乐,这恰恰是人家关注的点。而你呢?别人推荐一个学一个,到头来。你把这本书看了,觉得没啥啊,根本没有推荐的那么好啊。去看了那个电影,什么嘛,简直太垃圾了,一度都想半路从电影院跑出来,感觉太不值了。我想十有八九的人都有可能跟我有过同样的经历。
我在这里不是说别人的推荐不好,别人的推荐不能看,不care。所有的东西都是有两面性的,一个东西好也不可能一直都好。都需要我们用批判的眼光来看。风能吹灭蜡烛,但同样风还可以使蜡烛越烧越旺啊。
四年大学你学到了什么
很多的时候我们大学毕业了,甚至于参加工作好几年了,依然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永远做追在别人后面的跟跑着。诚然,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作为普通大多数的我们在一些重大就决策上也还是需要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的。我们都知道家族有家谱,食物有食谱、各种光有光谱、音乐有乐谱等等。也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成系统有规律的。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不就是找到他们之间的规律,然后更好的去应用吗。但是,从小学到初中大学,甚至硕士,很多的人就是在搬砖,我们在搬一块一块的知识碎片。总以为砖越多、碎片越多,我头脑里的知识就多了,其实你那些充其量只能叫做碎片化的信息。砖要用来干什么,当然是盖楼啊。你只是搬过来了,碎砖、瓦片、破瓷砖、各种石头,他们就是一个个的破砖,没有钢筋水泥,没有架构,没有被统一的利用起来就等于白学。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记东西那么快或者说学一个东西很快,那是因为她的脑子里有个系统,他已经在看到这些一大堆信息的同时把知识归类了。
人类天生具有分类的能力
我接触到了很多的牛人大咖,他们都是分类的高手。就是一样能看到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其实就是把他们进行归类。说到这茬个题外话,其实人类从小当你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天生具有分类的能力,当我们在告诉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那个是熊宝宝的时候。当他再看到两大一小三只熊的时候,他自己就会说熊爸爸熊妈妈和熊宝宝。
为什么很多人越长越大反而很多能力都慢慢退化了呢?当然就是因为你没有去用啊。当我们习惯于把看到的事物进行分类的时候,这个其实就是在提升自己的维度。因为你需要调用你的脑子来思考,它到底属于哪一类,它重要不重要,它对我有用没有用…?当你在思考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自己的弱点在哪,自己擅长的地方是什么,自己急需补充的是什么。当然光有这一步还不够。很多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但是行动上的侏儒。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应用了,学到了就要用,不会的就要去学。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不愿意去做。
被我说中了吧,你可能也上了个假大学根据布鲁姆的分类法,其实关于知识的应用,这一步骤是应该在高中就培养起来的习惯呀。到了大学我们要学会去分析事物了。但是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记忆理解上。当然我们学习新东西总是需要有这样的步骤,先去记忆或者理解,这个情有可原。但是,最主要的就是但是,我们没有发现知识的谱系,我们去把他们进行分类放到不同的维度里来理解,以至于我们接触任何的新东西都在从第一步骤开始,一直到你参加工作。你学到的东西就还是一些点、一些块,一些没有关联的碎片。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词也就是知识的迁移。当你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学会一个新东西的时候,你学这个知识的方法就可以把它迁移到你学习任何一项知识上。当然可能你一开始的时候学习这个方法会很难,但是一旦你掌握了它,那它的增长就不是几倍式,而是几何式的增长啊。这类似技术的革新,应用到自己的身上就是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打破原来的思考方式,一点点培养自己一种全新的习惯,一開始绝对会很难,但是一旦你跨越了那个极限点,你会爱上这种感觉的。
祝你早日当上“领跑者”
我觉得我的大学就白读了。我连这些最基本的思考方式都没有去好好的应用。以至于…还好,现在开始就不晚。
也希望你早日走出自己的迷茫区,步入知识的快车道。越抽象的东西可能学起来越难,但是一旦学会它的应用程度就是你难以想象的。就是因为我们太追求什么所谓的一听完就可以拿来用的“干货”,以至于很多时候会迷失自己,丧失思考的能力,成为墙头草,随波逐流。
这是一个任何东西都追求“快”的时代。但是快的方法,需要因人而异。你所理解的快,其实并不快。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上,高瞻远瞩,用更高的维度,更远的眼光来思考问题。
Good luc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