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只有一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我只能凭借自己的写作体验,谈一点对小学生写作的感受。
写作是一个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表达思想感情,展现思维活动,体现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脑力劳动过程。然而,与自由创作和专业写作不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写作,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用书面语言描写客观事物、表达内心感受的学习活动。几乎任何语言学习的评估考核都会通过写作这种方式来实现。因此,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写作应注重鼓励学生使用书面语言反馈信息和表达自我,注重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教师应适当地给予写作技巧和方法上的支持和引导。
在IB学习文件《小学项目的实施》中,关于语言教学实践中的写作也有这样一段文字说明:写作是我们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而产生和发展。儿童是通过写作学习写作的,仅仅掌握一套孤立的写作技巧是无法将他们变成作家的。只有通过写作表达思想观点的过程中,学生们才能发展、运用和精通各种写作技巧,不断地提高书面表达的效果。
综合上述两个文件中的观点和表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写作的关键在于想表达。如果一个人连表达的欲望都没有,即使给他优美的语句、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框架,他写出来的文章也只是空洞乏味徒有其表,就好像橱窗里造型精美的餐具,没有美食就没有意义,让人得不到实质性的味觉享受。
至于怎么表达,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技巧,而且方法和技巧都会随着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虽然小学生写作不需要过于复杂和深远的情感与立意,但是对生活的基本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如果只把写作当做解一道奥数题,那就违背了写作的意义。
一切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这是我常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我建议他们多观察和记录生活,哪怕只是一个小片段,写出来可能只有50到100字,他们都是可以随时随地有感而发的。比起平铺直叙的“流水账”作文,一味地追求辞藻华丽,使得情感空洞,更容易损害学生未来的写作能力。
我当老师的时候,没有开设单独的写作课,也没有规定学生们必须每天写日记。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和周遭还没有形成自我追踪式和自我反思式的体验,他们的作文大多只是记录眼前事实和表达当时当刻的心情。如果硬性要求他们写日记,反而会让“流水式”更加泛滥。曾经有一个学生在连续三篇日记中写出这样的结尾: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从如此冷淡、略带点黑色幽默的句子中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太多想要表达或分享的。对于他来说,每一天都平常度过,平常到无话可说。
这个时候,老师需要给予一些帮助,引导学生尝试用内省的方式去观察和记录生活,将阅读的体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在作文中的呈现可以是词语和结构上的,也可以是思想和情感上的。
在教学中你会发现,写作的效果与学生的性格、爱好有一定的关系。有的学生大大咧咧、热情奔放,比较擅长简单直白地记叙他热衷的事情,比如他喜欢踢球,那么让他描写一场春雨,还不如让他描写一场足球赛更引人入胜;有的学生情感细腻、多愁善感,比较擅长描写景物和人物,善于从细微处着手,而且非常懂得寓情于景;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爱看科幻类书籍,往往比较擅长天马行空的想象类作文;还有的学生平时喜欢总结和评论某人某事,他写的作文往往短小精悍,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篇“微博式写作”——140字精华版,虽然字数不够很可能成为他作文考试的“硬伤”,但如果引导恰当,也不失为一种概念式短文训练。
或许,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应该逐渐摆脱传统模式和传统理念的影响,不要过于重视技巧和方法的粉饰,而是巧妙地挖掘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诉求,想办法将他们引入一种乐于表达、享受表达的胜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