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创业的过程当中,由于需要,整个人经历一些转变。我出校园不久,之后又是以工程师的身份打工,之前在跟一些合作方沟通的时候,对方委婉地提示: 我身上的书卷气。这也促使得我花一些时间去思考,从文人到商人,行为方式,意识,都会有什么不同。
近期在一些事情上我看到了自己,也有了一些突破和感悟,在这里记录下来。我发现一个内在空间上的很大的区别就是,商人的立场 言语 思维角度是动向的,如同液体一样,非常的灵活和巧妙。液态空间的角度的一个好处就是,这种灵活度能够很快地根据当下的情况,做出解决问题的最优选择和最大的利益的选择。大部分成功的商人都有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将面子 尊严 这些看的很轻。这需要一个很强的能力就是迅速的放下,放下过往过节的情绪,
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当下的合作和共赢。因此,可以看到很多行业里的日常竞争对手可以结成行业联盟,联合起来 对竞争行业或者自己的上下游施压 为自己的产业争取利益。也可以在解决完外部敌人之后,回头来,面对自己竞争对手黑招毫不留情地反制和清算。甚至,两者就是同时进行。而双方在商场上拼个你死我活之后,下了班又可能以朋友的身份,做下来心平气和地吃个饭。因为双方都知道对方是在各自的公司而战,而不涉及私人情感。
至此,我对‘商场如战场’ 这句话又有了新一层的理解。从前在书本和电视剧里看到这句话,理解大抵是商场的竞争和彼此的厮杀很残酷,双方各有谋略和战术。现在换一个角度来看,在商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如同将军或者士兵一样,大家为了一个各自公司的利益或许杀得眼红,可是双方也知道商场不是谈仁义道德,更不是私人情感的地方,为各自国家而战的将领,反而可能对彼此英勇谋略惺惺相惜,但这只限于战场之下。早年看过一些文章,一些互联网大佬在自己公司为员工鼓舞士气 打击竞争对手的时候 也在背后将对手公司ceo骂的狗血淋头 骂成个傻逼,但是行业龙头聚会的时候,大家仍旧推杯换盏,惺惺相惜,谈笑风生地探讨正略合作。这里不是说,商人虚伪,因为我观察到在公司里那个骂人的也是真,那个心平气和谈合作的也是真,只是场合不同。商人的角色和立场是多变的,而且在每个当下所做的决定都是非常的清醒的,符合当下自己所要追求的最大的利益。
每个时刻放下过往,只看当下。这点其实是非常不容易。它需要非常多的磨炼,才能让一个人不受情绪的左右,针对当下做下最冷静 最理智的决定。在灵修的过程当中,我认为我认为对我而言,最难的一点就是unclutch --放开情绪。你能在对方骂了你一顿之后仍旧做你该做的事情 争取你该争取的利益 不受情绪左右吗? 如果你需要一股外来的对公司的帮助,你能够为请求一个你讨厌或者伤害过你的人帮助吗? 你能对一个讨厌你 有过过节的人,冷静地陈情弊害,尽最大可能去争取对方立场的转变吗?很多人是做不到的。我最近也越来越察觉我的很多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理性,甚至有时候为了怄一口,时不时生出“老子不伺候了”等非常情绪化的想法。多少人每天为了邻里邻居的只言片语挂怀许久,为了同事的一些行为心存芥蒂,久久不愿释怀,情绪和立场逐渐固化,最终情绪淹没了理性。
而我观察到很多成功的商人是能够做到的,放开情绪和过往,每时每刻,只看当下。哪怕戴上的是面具,能顾不断切换不同的面具,也不是每个人能够做大的。真正非常的成功的商人往往是内在空间非常的强大 坚强,能够随时放下过去,且不惧人言。这种流动的空间与许多开悟的人空间非常的相似。
美国的亿万富豪格伦斯登白手起家,为了向人们证明向上流动的机会依然存在,他发起了挑战,就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打赌可以靠一己之力以100美元的起始资金建立起一个价值百万美金的企业,期限为90天。他在节目当中分享过一个故事:
if things go wrong, don't go with them.
当事情出问题时,不要随之起舞。
在压力下能不能保持冷静,正是区分专业与否的分水岭。
作为一家借贷抵押公司的老板,他在金融危机巅峰的时候,他怒气冲冲地离开了一场谈判,说“我再也不会跟他们合作生意了。” 但是他需要这笔生意来让公司度过难关,所以最后他的条件被全部退回,对方回头在他谈判的价码上又加了五成的费用。
他回想这件事情,总结的经验是:
为什么?
因为我失去了我的冷静。 所以我只好吞下代价。
这几天跟一个合作的小伙伴深入地探讨一个关于公司和商业协作的问题,她从父亲辈儿就开始从商,而且生意经营的很大,所以她的骨子里有一种商人的灵活的洒脱。那天我们聊起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我非常希望知道对方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但是她说了一句:何必对过去追根究底呢? 现在对方提出了未来的计划,只要确保这个未来是可行的。对方对于过去的解释不代表100%相信,但是她接受了对方的一个解释。所以决定不将经历浪费在过去。
当时,我惊异于她的冷静和果决。
在古吠陀的社会系统中,将人口分为按照社会角色和能力分为了不同的族群,并且不建议一个人多兼多个社群和角色。比如说婆罗门(僧侣/老师/研究知识的人)不建议同时兼做商人。因为两者的空间 状态和行为方式相差的很大。一个追求真理的人 需要一股较真;而商人恰恰需要灵活。当追求真理的人 研究者 僧侣开始从商的时候,他说知识的权威性就会受到质疑。因此,文人 老师 研究者和商人的空间是非常不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