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听评课交流活动,感受颇多……
首先是三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课题为《2.3多项式》,是一节概念课。
第1节课是来自本校教师刘老师的课,设置的思路也很常规,从4个情境引入,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多项式的概念,然后逐步引导把握,掌握多项式的要素。整个课程设计的是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习题的设置也是一步一个台阶,但总体听下来,感觉效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总有点差强人意,整个一节课学生的状态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逼发。
邻桌的黄老师说,如果这节课换成赵老师,同样的内容效果会好点。赵老师上课富有激情,上课的状态很投入,单凭这一点,就牢牢的把住了学生。
其实刘老师上课还是很干练的,但从刘老师上课的状况可以感觉出一种教学思维定势,总是感觉学生不具备自我学习和交流的能力,老师一直在不停的引导,在概念的探究过程中少有学生的独立及交流活动,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跟进状态。偶尔的独立作业时,刘老师也一直站在讲台上,如果能下来走动走动,观察指导一下学生的活动情况,可能学生的状态会更好一些,否则总感觉有老师在上面审视着自己,做不到完全放飞自我。
从知识的本位来讲,刘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都是到位的。
在这节课当中,除了缺乏有效的激情以外,更重要的是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将教材和学生真正的融合起来。
概念的生成过程,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经历体悟,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并自我总结。总结不到位,可通过引导一步步让学生达到理想的点。也就是说整个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突破 ,调动学生多感官学习,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强化对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与交流中突破重点与难点。
对于本节课学生的易错点及难点刘老师都有清晰的把握,但对于这些问题,采用的是最简单、最低效的反复强调模式。
整体来讲本节课的教学是以知识和教师的讲为本位, 而不是以学生为本位,所以最重要的问题是理念上的问题。
第2节授课老师张景文老师,语言幽默诙
谐,有激情,课的一开始就快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学情把握到位,利用两个自学环节,逐步的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整个过程当中都是学生在发现,学生在总结,学生在交流,充分的给予了学生信任,当学生产生问题时,并不急于纠错,而是让学生翻书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平等对话,始终相信学生具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引导、点拔,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求索的状态,老师自始至终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了深度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同时发展了能力。
在本节课当中张老师做到了教材与学生的深度融合。
源于理念,精于把握,成于方法。
最后一位韩老师,语言表述精准,利落有力,具备启发性,整个上课的状态非常的富有亲和力。
课程的设置也是层层递进,对知识本位的把握深入,两次用了微视频,力图做到多感官触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较流畅。但整个过程还是以老师主导为主,学生是被动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在对学生活动的建构上,没有做到和教材的有效融合,所以整个一节课也感觉缺少了学生上课主动时的那点活力。
平时上课的过程中,自己是课程的主动实施者,虽然也经常性的反思,但今天作为旁观者,对同一节课进行对比听课,让我一下子有了顿悟与提升。
反观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也找到了自己很多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很多时候,并没有将学生视成一个平等的个体,很多时候自己的急躁让很多学生错失了表达的机会,其实在本质掌握的基础上,只要给予学生时间,很多综合性问题,学生都能自主解决,但自身的急躁,总是做不到平静的等待,急赤赤地去开启引导模式,最终让学生形成依赖状况而不愿深思。
我们身边的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从深层次上转变理念 ,总想着通过反复训练、反复强调,让学生记住,大多数知识教学停留在简单的记忆与模仿,没有做到深度的学习。
其实教学就是一场修行,和做人一样。在生活当中我们知道对一个人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自己走向成功,这会让成功者价值感爆棚,从而走向正向发展之路。
这样的关系没有负担,却相互心有所系。
在教学中我们也要这样去做,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归纳并应用,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内心的价值感得到满足,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在整个过程当中,老师除了及时的点拨、引领,就是要做到及时的嵌入式评价,这个评价不是简单的“你太棒了”,而是在跟进学生活动的过程当中做到与学生共情,及时发现学生,用最自然的语言去激发,如没想到你能突破到这一个阶段等共进的言语。
每一个人都渴望被发现,教学中我们给予学生这样的情感满足,就会极大地推动学生更有劲头的探究,而不是浅浅的、公式化的干巴巴,你真棒!
当然这种评价要做到极致,还是要与诚挚相伴,真正跟进、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而不是只做个旁观者,等待结论的产生。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融入自己的情感,真正使教材与学生做到有效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