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辰21天写作训练营Vol.1】
现在都市工作生活压力巨大,有些人就想寻一片山林,过起男耕女织、田园牧歌的生活,因为我们总觉得古人是可以通过土地实现自给自足。
以前我也觉得这个说法没啥问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静而满足。但是有一个词是地地道道的农村词,它似乎和所谓自给自足并不一致,那就是赶集。农村过节都要赶集,拿出自家的东西或进行物物交换,或进行货物买卖。那为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最终伴随着民间贸易的产生,而不是所谓的自给自足,我在何帆老师的专栏中看到了许倬云教授的《汉代农业》中给出了答案。
“告缗运动”——重农抑商,强行进行财富二次分配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商业繁荣。为了军事需要各国修建的交通系统促进了货物的流通,国家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市场红利,而货币制度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进一步促进了以城市为重心,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
稳定的国家政治环境使得人口增长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中国谷、稻等作物都是需要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就是关系到国家安定的大事,重农抑商的政策成为必然。汉武帝时期,由于征战匈奴,资金入不敷出,国家就只能收税,首先推出的是“算缗”。缗是串铜钱的绳子,后来变为统计财产的单位。具体征收方法就是基于富豪家中的财产总额按比例征收。人性都是类似的,富豪就开始想办法瞒报财产以躲避政府收税。汉武帝岂是好惹的主,搞起了“告缗运动”,任何人都可以告发隐匿资产之人,政府承诺抄收的资产与告发人五五分成。汉武帝借助“告缗运动”聚集了大量资金,也导致了大批富豪一贫如洗。
不做生意做地主
在“告缗”运动的打击下,富豪也在寻求新的出路。土地不属于征税对象,于是富豪们不再做商品经济,转而投向了政府支持的农业,大肆买地,进而推高了低价。普通农民买不起地,就只能在越来越小的土地上刨土求食。因为每个人只能在越来越小的土地规模上耕种,产出有限,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就需要靠农村市集来满足,乡土社会中有的不只是土地,还有集市。
历史概念并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词语,了解了背后的故事、缘由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如果现在还是想去男耕女织、田园牧歌,还是带上手机,网上购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