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复课,儿子的情绪很不稳定。
时而亢奋,时而低落;一会儿吵着要去学校,一会儿又说不想见到同学……于是,六一期间我赶紧放下诸多职场书,精读了一本教养孩子的书籍——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库克教授夫妇合写的《儿童发展心理学》。
开学前,老师嘱咐我们说:成绩不重要,一定要帮孩子梳理好心理。
其实这次疫情,大人尚且偶尔心慌,焦虑,心里没底……更何况处处以家长为范本的小朋友?
所以,这小孩的心理,究竟该怎么梳呢?
幸好我找到了这本《儿童发展心理学》。
大概是看到作者不仅是4个孩子的父母,同时还是学校的心理学教授、心理系主任、副校长。库克夫妇有着常人很难积累的,与各种孩子相处的丰富经验,再加上专业的理论知识,相信一定能帮我解决眼前的难题。
01 让“养孩子”像查字典一样简单
与传统畅销书不同,这本书更像一本心理学系的教科书。
书中以各个发展阶段为线索,详尽地讲述了孩子从母亲怀孕到青春期结束的所有身体与心理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了产前发育、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童年中期和青春期。
在每个阶段,作者又依次带着我们去关注孩子的生理、认知、社会情绪3个方面的发展。
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成人的,但没有人一出生就会养育孩子。
即使你当了许多年的家长。
因此,这本书特别适合有孩子、准备要孩子的朋友们常备。
遇到问题拿过来查一查:这个阶段,这个方面,孩子情况属于什么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02 比身高体重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定位好孩子所处的阶段,你更看重书中讲述的哪个方面呢?
是有关身高体重的生理发育?
还是会了多少汉字,加减乘除运算是否熟练的认知水平?
亦或者在遇到问题时,他是否能自我平复,不慌不乱地解决呢?
也许是因为从小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儿子的吃穿用我很少精挑细选地过问。总觉得到了岁数,就该长这么大了,稍微高一点、矮一点,都是基因决定的(哈哈,有专家别拍我哈)。即使天天补钙片,也管不了多大点事。
因此,从个人角度来看,我更关注最后一项,也就是【社会情绪】的部分。
在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方面,家长的引导方式与技巧,对孩子来说,非常关键!
记得有一阵,儿子每天晚上会突然坐起来哭闹,嘴里嘟囔着,还叫不醒,活活急死第二天还得上班的大人!
“你别哭了,有什么事不能白天时跟妈妈直接说吗?非得大半夜地用这种方式吗?你倒是醒醒啊~”
困急眼的我冲着孩子吼起来,而回答我的,只有更猛烈的哭闹。
事实证明,用大人的沟通方式去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完全行不通!
那该怎么办?
03 没有不哭闹的孩子
虽然在和儿子斗智斗勇的路上,我时常感觉筋疲力尽。
但看过这本《儿童发展心理学》后,我竟不禁感叹自己的幸运。
看着能独立读书,身体健康没毛病的儿子,我暗暗对自己说:不就是偶尔闹个脾气嘛。谁还没有任性的时候?
别光听那些“别人家孩子”的故事,现实中本就没有不哭闹的孩子。
重点是,面对孩子的哭闹,我们该如何抚慰和引导,才能帮助他走出这次低谷,并且在未来的漫漫人生路上,学会自我调整。
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引导情绪和引导行为。
1、引导情绪
孩子不能像成人,能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最近,我表现不乖,是因为幼儿园的新环境,让我压力很大。”
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行为的背后,还有个叫做情绪的东西,更不要说用语言表达出来了。
这就需要我们来做引导,帮助他们发现行为背后的根源问题。
比如,孩子因为来闷在家里,不能出去玩,乱发脾气。这时我们可以和他说,现在的这种感受叫做“生气”。而在生气的背后,是没有实现愿望的“失落”。经过这样的引导,我们的孩子就会有一张“情绪清单”,上面写满了他自己经历过的各种情绪。
这时,你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张清单上的词语没有好坏之分,认识它们、表达它们就好。
下一步,就该帮助孩子从不同的情绪,发展到合理的行为了。
2、引导行为
同样都是愤怒,有的人会爆发出来,有的人则会默默的生闷气。
因此,当孩子出现“哭闹”“不听话”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适时地提醒他想想:
除了现在的做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呢?
注意,这时一定要把改变的重点放在行为上,而不是刚刚打了标签的情绪。
没有错误的情绪,只有不恰当的行为。
就说这次复课,很多孩子出现了焦虑,喜怒无常的情况。
当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我们可以这样和他沟通:
我理解你现在心情,妈妈刚复工时,心里也是忐忑的。但这并不代表你可以跟我没理由地发脾气。所以,现在我想请你想一想,除了刚才的行为,你还能做点什么来帮助自己不焦虑呢?
这样一步步地引导,相信孩子一定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压。
今天,我只跟你聊了自己在养育孩子时,最关心的【社会情绪】部分。在这本《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还有更多有关孩子养育的,各种方面发展的指导与讲解。
感兴趣的话,不如找来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与惊喜。
毕竟,没有人天生就是父母。在养孩子的这条路上,你我都还是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