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语文百群读书会
《父母挑战》当孩子“偷窃”时,有必要让他愧疚吗?

《父母挑战》当孩子“偷窃”时,有必要让他愧疚吗?

作者: 达妈刘艳平 | 来源:发表于2020-04-07 23:48 被阅读0次

无论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多么遗憾,如果他愿意即刻开始做正确的事,他就不会产生内疚感。我们必须把内疚感与积极的懊悔区分开来:它涉及的始终是过去发生的事,而非考虑将来应该如何做。孩子或许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他意识不到自己行为背后有什么意图,他依然维持着同样的意图,致使同样的错误重复出现。因此,加深孩子的内疚感会阻碍他改进。我们必须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意图,而不是说教。

这一段原文是从第二章《道德意识》中摘录出来的。德雷克斯在文中所提到的道德问题,常在孩子身上发生的那些,比如偷盗、说谎、破坏公物等,常常让我们这些第一次做父母的觉得摊上大事了。所以,我们通常会会十分严肃、如临大敌一般地给孩子做“思想教育”工作(比如说教、耳提面命),如果屡教不改的话,有的家长可能会直接上家伙,把他打一顿,让他产生内疚感,这样他就知道自己错了。当他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就知道要去改了。

德雷克斯却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意图,而不是说教。

不过,我个人建议,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发展水平:虽然孩子3岁以后,就有了基本的道德意识,但这个时候他更多地是人云亦云,听老师的、听爸爸妈妈的,真正对道德有主观判断是在7岁以后。一个4、5岁的孩子,从幼儿园拿了一个他喜欢的小球回来,和一个7、8岁的孩子,拿了同学的一支笔回来,背后隐藏的信息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分不清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他的,他是没有这个清晰的界线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那就是我的。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和善而坚定地帮助孩子告诉孩子,这是“别人”的,不是“我”的,再和孩子一起还回去就好了。

而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你、我、他的界限已经足够清晰。如果经常发生类似的情况,我们就需要来看看,这个孩子,他到底缺什么?当然,我们所说的这个“缺”,可能更多地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

——是不是平时爸爸妈妈太忙没时间陪,一旦出现这样问题,爸爸妈妈就十分关注TA?

——还是平时跟同学的关系相处得不太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或是家里平时对孩子限制太多,他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力量?

俗话说,缺哪补哪。当我们能够看到孩子缺失的是什么时,就去补足他那一块的需求就好。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不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补足他的需求——如果有这样的诉求,那代表着你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补充自己育儿百宝箱里的工具了。

但是,比较可怕的是,许多家长在发现孩子的这类行为之后,会做两件事:

一是快速地给这个性为定性:“这是‘偷’你知道吗?”“你怎么能偷东西呢?”

二是一定要让这个孩子知道错,甚至通过打骂来羞辱他,让他感到愧疚。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由得又想起简尼尔森那句十分经典的话: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一个错误的信念:认为要让一个孩子变得更好,就要让他感觉更糟。

在正面管教的家长课中,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理念:“感觉好才能做得好”。我们企图通过惩罚让孩子“知错”,事实上却是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剥夺了他从内心反思自己错误的过程。这个孩子原本自己会反思的,但现在,他会把这些精力都拿来对付家长或者攻击自己。

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怎样的呢?第一、不贴标签、不下定义。不把孩子的行为直接说成“偷”;第二、言传身教。告诉孩子这是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同时帮助孩子一起送回去;最后,回到根源,找到孩子的内在需求是什么,然后缺哪补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挑战》当孩子“偷窃”时,有必要让他愧疚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ma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