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记得高中地理课,学到季风气候的时候,有一道作业题就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东南吹来的带着暖湿气流的夏季风受山脉阻隔,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由山脉划分。
(1)诗人生平
“王之涣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祖先因为做官,移居绛州(今山西新绛)。他的出身算是名门望族,家中世代为官,但他自己在仕途上,却郁郁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
王之涣的诗歌大都散佚了,只有六首传世。不过惊世之作有一首就够了,足以让后人把他记住。
(2)文学常识:边塞诗、凉州和玉门关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描写边疆地区事务,早在汉魏时期就出现了,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首边塞诗有两千余首。”
边塞诗的内容很丰富,有的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有的描写戍边将士的乡愁,有的抒发闺中思妇的哀怨,有的写边塞风光,也有的写戍边的艰辛。在战场一展抱负的豪情壮志和反战的情绪都有可能出现在边塞诗中。
凉州,古称雍州、姑臧、休屠,今武威市,又称雍凉之都、天下要冲,简称雍凉。雍凉文化的发源地,曾经中国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军政、经济、文化中心。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我对西北的了解十分贫乏。直到看这本书的时候才知道,凉州在古代是不输于京城的繁华大城市。不过想想也可以理解,中国这么大,每一个地区都会发展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西北地区有些地方的自然条件是不如东边优越,但是那里有其他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上丝绸之路带来的贸易,发展成大都市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3)回到《凉州词》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开篇就气势雄壮,夺人心神。边塞诗仿佛总是与黄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能是黄河发源于西边,也可能是黄河流经的地方比较苍茫,又在甘肃一带从中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落到第二级阶梯,产生壮观的瀑布和惊涛骇浪,与边塞更加相符。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城”在滔滔大河与连绵高山中显得渺小又坚韧。城池都这么渺小又孤独了,在城池中的人又会是什么感受呢?
《古诗课》学到这第八首诗,我突然发现很多名诗都是前两句可以分别解析,但是三四句总是不得不连在一起解释,因为它们语意贯通,分开来就感觉少了什么。
第三四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有一种设问的感觉,先说“何须怨”,然后自问自答。
羌笛,羌人发明的一种笛子。羌人是汉魏以来活跃在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杨柳,指《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
孤城中的将士听着《折杨柳》的曲子,回想起自己与亲人折柳送别的情形,那种孤寂便更加涌上心头。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一种拟人,玉门关外是茫茫戈壁,中原地区的人都不愿意去,甚至连春风都不愿意去。史杰鹏老师认为这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劝解,被禁锢在边塞苦寒之地的人们只好在言语上豁达一点,调侃一下:干嘛吹这首不应景的曲子呢?
当然也有人从深层次解释这首诗,比如杨慎说“春风”指君王恩泽,带上了对统治者的抱怨。这样理解好像也挺有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