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十三闲
写作即透过文字来记录思想、探索生命的一表达方式。
当我们提笔的我时候,常常会思考,素材究竟来自于何处呢?
有人说:来源于生活,文字是自己生活的写照,所遇见的人,走过的路、柴米油盐里的点滴、于琐碎中掏出一些智慧、感动或是不幸、欣喜或是沮丧…这些都统归于直接经验。用或朴实或温婉或直白的文字把一个个小细节串联起来,抑或是写下你的思考。
也有人说:来源于你的阅读,你笔下美丽文字的流淌来自你的阅读,读什么样的书笔下有什么文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当下。这是一种间接经验,文化的传承大概以这种方式吧,很多的作家在创作之前已经有了相当的阅读量,用这样的方式来支持自己的创作,天才作家马尔克斯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也如此。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延续文化可以看得更远,但个人思考和写作的生命在于自己。你呢?你的文字素材来自于何处?
本周话题:你倾向于用哪种方式来积累素材?一起聊一聊你笔下的文字。欢迎各位简友参与话题讨论,精彩的观点将会出现在下方的留言中~
简友话题讨论精选(ps:排序不分先后)
驿路奇奇:个人觉得在创作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有可能用到,只是每个人侧重不同:如果是直接经验感情上可能更丰沛些,而间接的经验用在创作中则需要多揣摩,自己设置情境,尽可能融入其间。不过,间接经验要用的不事雕琢,还是比较难的。
张二白很白:于我而言,写作的素材源于灵感,但灵感只是某个时刻的一个小片段,或许是一个标题,或许是个话题,要把他具体组成文章,又还需要血肉和骨架,而这些素材则源于生活,又源于看过的书,阅过的人,或许人生经验不足,看的书不多,那就需要独立思考,能经常对生活和工作有独立思考的人,距离写出好的文章也不远
流水煮香茗:我自己比较喜欢书摘。能引起共鸣和具有结论性的语句我都会保存下来,写读后感的时候特别得心应手。
雅俗儿:我的文章主要来源于生活和阅读。生活中与人、事、物的接触,会让我有很多的看法和感悟,给予和收获会给我带来的愉悦,人生的多姿多彩总能给我很多惊奇,不写不快!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我无法经历的书中人物经历了,我无法看到的书中人物看到了,我无法听说的书中人物听说了,阅读带来的是很多人生,这样的体会怎么不写?
风信子逸轩:1.读书笔记 2.写日记 3.思考生活和回忆自己的经历。提问式思维很适合作为文章得题材。多问为什么。很多问号,就变成了我的动机。日常生活中小问号或小挑战,往往会激发成我的行动力。在生活里很习惯性透过眼睛、耳朵、文字一直在搜集,当下也许不清楚搜集什么,但过程很有趣,不断浇灌施肥养分。然后把这些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往往都能成为我创作的来源。
水清心宁:我觉得两者都有。当然,写散文时我更多的讲述自己的过去。讲述过去时为了让自己的感受(情感)表达的更加具体可感,我会调动自己阅读中积累的一些东西。如果是写小说,虚构的东西更多些,甚至我只是选用生活中的某一个熟悉的人,给他一个特定的场景,让他按我想要的性格去选择做什么。
小楼西的帐篷:素材即使事件不来源于生活,感受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感受是一方面,讨论灵感和想法的人特别多,本质上是因为这些没那么难。有些灵感是不世出的,是错过就没有的,但很多人所谓的灵感,就是脑洞,就是花点精力一个小时能产生五六段的想法。他们不如好好积累素材,写小练笔,帮助还大些。
田宝谈写作:在复盘能力的统领下,将经验自我与记忆自我相结合。写不出来就从这三方面找原因。
零露-清扬婉兮:我觉得深刻和打动人文章的作家,特别下说一定作者自身的阅历。没有阅历,拥有大量知识和技巧,也可以写出美文,总是会差那么一点灵气在
心技一体:积累素材,我们叫文献综述。关于积累素材,我举两个反例吧,离开具体的对象或学科内千百年积累的语境,以为凭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就能掌握“真理”,这是一种有普遍性的恶趣味。特别恶趣味的两种文章:1.是谈读书的,以为“读书”就是精读,泛读,挑着读,挨着读,合着读,拆开读,画圈圈,做笔记,参加训练营,打卡喊口号……2.是谈人生和哲学的,试图构建贯通中西学科的体系,解释世界本原,诠释哲学终极真理,打破经典理论的局限性,破译三千年来的未解难题,畅谈人类与文化的未来方向……这种文章谈的都是一个空的东西。读书的方法谈得天花乱坠,但是读的都是些程度很浅的书。
图特亚斯坦:积累素材如果对写作有用的话,自然很好。但不必要为了写作而刻意积累素材。史铁生不是为了写《我与地坛》而自废下肢的,海伦凯勒也不是为了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而戳瞎双眼。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死前写本好看的自传而认真生活。写作只是“思余”,不能代替人生。素材是靠挖掘的,也不是靠积累的。活成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否则就考想象。如果实在愚钝非得增加阅历和阅读才能补拙,倒不如下个决心,直接转行公、检、法、医或者心理咨询,这些职业每天都有源源不断哭天抢地的素材等着你。
奔赴撒哈拉:有时觉得一个人、一件事蛮特别的,就会多观察几眼,记在心里,回家整理成文字,或许以后某一篇文章用得上。素材积累是基础,但要形成文章还需要有一个突破口,也就是主题或是中心思想。这应该就是所谓创作的过程。
吃货猫:我觉得写作有两种,一种天生的作家,所看所听所闻皆可化为灵感成为文字,比如张爱玲和李碧华。第二种是后天的勤奋努力,大部分的人都是属于后者,包括我。所以我会留心身边的人或事,厚积薄发慢慢积累。但对于我来说,写文字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某些看法和观点,如果这些看法又恰好能够帮到人的话就更好了。
腹有经纶气自华:写作可以记录生活,那些快乐的忧伤的,都可以写进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可以是宣泄的工具。尤其一些不快的事,写完之后反而没那么难过了。写作也是独立思考的反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都可以付诸笔端。生活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比较高的境界了。
心海涤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笔万言的毕竟是少数,哪怕真的已经下笔万言了,在写作之初,也是通过不断读书不断体验生活来积累素材。据说,人要读三本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人生之书。这其实就是是说我们的积累,要读书,好好读手里的书;同时也要关注生活,把生活点滴化入我们的思考,如果可能的话,记入日记最好。最后,还有人生。人生需要光亮,光亮常常生发于交流,和朋友,和伙伴,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讨论,一起温暖,一起走下去。暮春者,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近乎山水,读乎诗书,咏而归。
阳光万丈:我的文章素材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从书中记录的优美的句子和名言警句,还有平时写的日记。
十里姜场:来自亲身感受,窃以为,好的文章,终归在内容上下功夫,技巧要有,只是外在,能写出声同感受的文章,达到共鸣,算是好的。也就是说接地气,而不是一味灌输心灵鸡汤,中和现实矛盾,把人事无限美化,生活是美,但还没有美到用文字粉饰的程度。所以,围绕内容,真正写着有良知的关怀众生的作品,或许是我们这些写文字人的担当。说美的眼睛能发现美,有道理。但也得有很多美的客观存在,如果,美的东西,上面爬满了虱子,这个就不美了。美,有时是一种纯粹的心灵感受。尤其对于掌握手握文字大权的人来说,可以在主观上写得很美。所以,正视现实的丑,将其往美的方向引导,这可能也是我们的责任,而不是一开始就粉饰。
作一滴水:若论起方法原理,厨师、导演以及作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材料素材是一切的基础。
写文章前,要有物可言。每天会发生许多趣闻,也会经历无数邂逅。遇到的不一定留下什么,但会触动灵感,残存在记忆里,哪怕只是碎片,也会成为日后的引用。时常会读到一些书,看到几篇文章,即便是一句话、一个段落,也可能在自己的文章里用到。所以说,懂得写作之人,必先懂得收集素材。
学会挑选材料方为关键。
学得会取舍,才能写出好文字。有一种方法叫做归纳概括,写申论写公文经常用到。如果从选择材料角度讲,写作能力其实就等于归纳概括能力。如果先有了题目和想法,便可以根据相关度去搜寻有关的故事、观点、新闻、评论等等支撑内容,所谓议论文的套路。如果收集了大量素材却未用到,便可以排列组合、优化对比,提炼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当然,不同体裁需要不同素材,因题选材便好了。
善用材料之人称为大师。
作家的过人之处,不是文字的简单堆砌,而是将它们排列得错落有致。我们学习写作,究竟该学什么?谋篇布局当然要学,但最直接、最核心的问题,却是如何规划组织材料。比如,同样是写共享单车,有人喜欢引用别人的评论表达观点,有人擅长阐述原理剖析诟病。材料如何搭配、怎样组合,不同作者有不同风格,找到自己熟悉的方法,运用自如就是成功。
归根结底,做菜也好,导演也罢,还是写作,都是对材料的娴熟运用。
晴空恨水:其实,写作素材于我并没有特别的偏好。
最最开始的时候,还小,喜欢读书,但那时的经济条件不好,买书看是件奢侈的事。可能小时候记忆力好,只要是语文书上的课文每篇都能背下来。但凡找到一本书就反复的看,故事都烂熟于心,但那个时候还没有边看边记这种意识,全靠记忆力。真正做到读书笔记大概从五、六年级开始然后一直保持这种习惯至学生时代。这应该就是我写文字素材的雏形。
后来,除了从书中看到自己喜欢的语句把它摘抄下来之外,就是生活中的一些所见所闻,或者自己的经历。我们那时候几乎是学习劳动两不误,早自习完了摘茶叶,放学了刨花生,农忙了收割麦子干农活等。
然后就是写日记,记录学习,生活,友谊,伤春悲秋以及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其实生活中到处是写作素材,一首歌,一场电影,一处风景,一场爱恋;亲人,朋友,陌生人……可能很杂乱,然而于我而言这就是文字素材的全部。
周小北baby:个人认为是生活,只有亲自经历过,或者亲眼目睹,身临其境的才能用文字将所见所闻跃然纸上。
当然阅读也是可以的,但个人认为阅读可以磨炼文笔,可以提升写作方法与技巧。至于素材,别人写过的你或许很赞同,却不一定能感同身受。
蒲_2636 写作的素材应该是来源于生活,也就是写作应与生活结合,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文章喻理要能上天,文章内涵要能落地。拿我们的日常写作来说,工作中、学习中写论文、写公文,自不必说,就是严格与我们当前的实际结合起来,不能虚化,是严格跟工作和生活同步的。而就拿宽泛的文体来说,即使写小说,也需要能和生活关联起来,要打通与读者交流的通道,也就是越能“心心相印”、“感同身受”,读者越喜欢,越入迷。而即使写现在比较缥缈的玄幻剧,实际上外景虽是玄幻,但里面的感情故事、人物喜乐,也都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爱还是爱的那个人,恨也是恨的那段感情。实际上,写作是一种能力,是巧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技能、技巧。写作的技能和技巧,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更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上百次、上千次的实践得来的。很多优秀的文章也正是经过多少人无数次地实战,“百炼成钢”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写出了《实践论》这一英明论著,精辟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强调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而且得出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一英明论断,并作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由此可见,人们的真知灼见,真才实学,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之外,更主要的是实践。如果只是从书本上学到了一些东西,或是掌握了一套深奥的理论,不付诸实践,那只能是高谈阔论。
逆光下的背影:写作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是我的理解。不是非要经历什么大事才可以写出好文章的。只要用心感受,认真体会,生活处处皆是文章。
为什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可以那么美?因为他的描写中融入了他对家乡的感情。很多时候,写作者写的并不是看到的真实的事物,而是看了之后在头脑中加工之后形成的事物,是融入了个人主观感受的事物,不一定真实,但是能让读者感受的到。
心中的小火苗:我平时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读过的书和阅读过的经典文章,觉得写的精彩的会多读几遍,甚至会通过写书评、记笔记等方式加深印象;二是个人生活积累。一般我写文章都会联系个人所见所感,总结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发表自己的深入感受,让文章接地气;三是熟悉的音乐、看过的影视类节目或者与人交谈引发的思考。通常在写作时也会联想到听过的动听的音乐词句、影视类节目的精彩片段和与人交谈中别人的那句不经意说出的触动我的话,这些也都成为了我的写作素材。
从大家的精彩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写作素材来源广泛,不管是在琐碎的平常生活中、或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抑或是从书中受到启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风格。我也相信,我们对于文字的喜欢,会让生活在平常之中开出花朵。
最后鸣谢谈写作工作组为谈写作社群活动付出的努力。
主编:驿路奇奇
专题总管:田宝谈写作
1、3群策划执行:张二白很白
2群策划执行:捌拾柒
谈写作话题活动回顾:谈写作活动帖汇总
如果你有好的话题也可以简信给主编驿路奇奇,也许下一次话题就是你的建议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