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作:
从年后回到工作岗位开始算起,截止目前,共筹备并演出了8场音乐会,4部20场歌剧,数场公益演出(皆为本职专项工作)。领导分配的行政工作数件,包括写总结(岗位总结、部门总结)等等,消耗了自己更多真气(哭),但也倒逼自己要加快完善、提升职场生存技能的脚步。
例如写作能力(包括训练逻辑思维)、excel表格制作、ppt制作、思维导图等。不仅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也可运用到自我充电的提升方法中,学会归纳、提炼等能力。
关于个人时间管理:
由于人员变动造成短期用人荒,到7月前,自己新增一场音乐会演出、四场歌剧演出任务。并要求在不耽误自身工作的情况下,完成这些任务。
平时高强度的排演任务,加上年初搬到了通州,导致下班后可控时间进一步被压缩。目前的解决办法是可以在白天上班路上看书,其他时间暂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偶尔不太忙的阶段,回家也不会特别累,适当进行了体能锻炼。一旦工作强度加大,回家后身心得不到有效缓解,于是惰性进一步加大,就会只想着尽快补充睡眠和休息时间。在个人时间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和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学习。

关于读书:
1.《徒步中国》终于走到了“又一秋”
上半年一个人生大事就是买了车,虽然是个电车。对我来说会开车就像儿时第一天上小学、高考考取大学一样,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因为你再也不用日复一日的挤地铁、坐公交了,你可以自由支配出行时间和路线,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也许是长久以来被支配太久的压抑情绪集中爆发了)。
《徒步中国》,这本从我刚到北京上班就买了的书,终于在第三年跟随作者雷克走到了他的新“又一秋”新疆。不同的是他是徒步而行,我是在车里体会。我也只能在每天白天上班的路上,依靠日光抓紧阅读。眼看着旅行就要结束,心里也很期待尽快开启下一本书。虽然我也同时在读好几本书,但这本书读的实在是太慢了,而且我接下来的目标是提升职场技能,所以我需要通过更高效的阅读方式,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学以致用。
2.《阅读力》让自己第一次没有把书全部读完就收官
这本书是在某天晚上不上班的时候,去书店淘到的。因为需要尽快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摒弃过去让自己痛苦、纠结的阅读习惯,于是焦点就集中在了搜刮这类书籍上。其中还有一本日本作家写的《快速阅读术》也一并购买了,那本书还没有读完,主要讲的也是用更轻松的心态来看待读书这件事情。
《阅读力》这本书我起初并未抱太大期望,因为粗略翻起来,感觉论述内容过多。但为了让自己尽快提升能力,加上也被摆放在新书推荐的位置,就果断买了。

没想到这本书是我阅读经历中最快的一次,利用两个下午的工作间隙就基本读完了。书中以阅读历史为主线,方法论中包含着名人轶事,进一步贴合了自己的喜好。包括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家们是怎么给青少年推荐书单的等等,都让我觉得很受用,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都是如何阅读的。当然书中大量推荐了各类书籍,这些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否略过阅读。总之,尽量告诉自己:选择书中对自己有用的片段,做好标记,然后尽快放下。
不要质疑,我还没有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下一阶段就是强迫自己做此事的开始……
《这样读书就够了》明确了自己下半年的读书原则
昨天,把这本去年双11购买的书在地铁上第一次给拆开了。半个小时的通勤时间让我忙不迭后悔,为什么不早半年开始看?

书中主要记载了关于拆书帮的理念,你可以把它当成是一本培训师养成计划,也可以当作是教你如何高效阅读的自我提升书籍。当然,成为自己的培训师没什么不好,万一学得好,将来不小心也能培训了别人呢。
之前翻简书时,也曾看到有评论说这本书不过如此,也有说多么好的,我昨晚看了40页,也记了些笔记,进行了思考,我个人的观点是,不要人云亦云,听之任之。要结合自身,把书中自认为有用的地方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利用,那就是好书。至于不认同的观点,大可先暂时放弃,待时间和逐渐增长的经验去判断你当初的认知是否正确。
虽然还没看完,但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我基本明白了:就是要摆脱过去把一本书(特别是商业类图书)通读到底的概念,要建立快速阅读、主题阅读的意识,利用有限的时间大量的获取知识,并结合自身经验,转化为自己所用。你可以说它很功利,但这对于职场人来说确实具有普适性。

昨晚定的618图书满减抢券闹表起作用了,你不可能时时记得要做的事,而一旦错过,就会损失很多,所以要善于利用一切工具。
总结:
1.摒弃浮躁心态,建立清晰逻辑思维;
2.加强身体锻炼,保证有效战斗力的可持续性;
3.有限时间内做更多提升生存能力的事;
4.乐观、包容、体谅、尊重。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不断鞭策自己。你并没有很努力,你比起那些精力比你好,还比你更拼的人,还差得很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