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职后,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我之前的业务都被其他部门的同事分管了,系统发送了短信通知。
接这个电话,很意外。
是凯琳,比我年长很多,但入职晚两年,并且不在同一个部门。但共事以前就脸熟,因为她住我父母隔壁单元,低头抬头总免不了遇到。
但无论在哪里遇见,她总是目不斜视,从不打招呼,仿佛从不认识。
不过无所谓,即便同乘一个电梯,遇到点头微笑的同事,也只是礼节,他不一定知道你姓甚名谁,在哪个部门,哪怕尊称你为老师。没有过多的交集,大家都只能如此。
我的通讯录里有凯琳的手机号码,是某次一起搭顺风车,她拨给我,我存了,只是一次都没打过。
车程有些距离,所以听了几嘴她的故事。她的儿子高考考上了C 市的C 大,其实C 大也是一本,但离家太近,没有考学的感觉,但她的儿子好歹也考上了。
后来,单位的电梯和走廊里很少碰见她,在妈妈家楼下遇见她的时候,她脸色蜡黄,本就消瘦,更显得憔悴。
有过那次搭车的经历,再见面,眼神遇到了就自然地开始说话了。原来,她子宫里长了很大一个肿瘤,手术后还需要定期复查,所以她请了长假在家休息。
没想到她回去上班了,还换了部门。
她在电话里完全是另外一个人,声调和语气热情洋溢,可能日后还有些数据需要问我,所以提前联络一下。她主动报出我的住址,夸张地说,啊,原来咱们住在一个小区,还极力邀请我去她家里玩。
我尴尬得不行,一边接电话一边重新看了来电显示,确实是她。其实她已经自报过家门,只是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敢相信在电话里热情甜蜜的和在日常擦肩而过的那个冷若冰霜的,是同一个人。
我惊愕不已。
因为直到说了再见,她也并不知道打这通电话的对象是我,所以她没有提到曾经拼车或经常相遇的经历,只好勉强套了个住同一小区的近乎。
我默默替她惋惜,浪费了那么好的素材,不然可以表演得更好,起码还能再说三分钟。
经常刷到那句文案,做我的客户,让我来宠你。
细品,最美的情话也比不上这句。
人生就像万花筒,改变一下角度,际遇就完全不一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