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的祁王一共只有两个镜头,一个是他喝下毒酒,一个是他向梁王建议裁撤悬镜司。但是他的精神一直鲜活在剧中,因为主角就是为他平反来的嘛!他的陨落,让无数人痛心,他的理想,多少人追随。可是,如果他活下来,真的会是一个好皇帝吗?
图片来自网络.jpg识人不明
我觉得祁王最大的失败是没有看清他父皇的真正面目。因为不懂父皇之心,所以才会在看到圣旨后让宣旨太监读了三遍,才会说出“父不知子,子不知父”这样的话。
反观太子和誉王,一有错,先向父皇表示自己绝没有藐视皇权的心思,都是为了梁王着想,都是被逼无奈才出此下策。然后再各种推脱,把梁王的注意力全拉到党争上去,自己好脱身。而祁王,连皇上动了杀他的心都不相信。这到底是聪明还是傻呢?
金殿鸣冤的时候,靖王说的话让人感慨。他说:我敬仰皇长兄,他当年没做的事,我自然也不会做……但我绝不会成为第二个皇长兄。金殿陈冤的安排可以看出景琰的成长。他不会逼宫造反,有他的忠诚、正直,但他也绝不会坐以待毙,眼睁睁地让他人成为刀俎,自己做毫无挣扎能力的鱼肉。
以当年祁王萧景禹的实力,绝不是没有自保的能力。可是他宁愿以死证清白,不愿屈服,主要是因为没有认清皇帝的真面目。俗语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要成为明君,正确的方法不是时时以自己的心思去揣测他人。如果连下属的谋逆之心都察觉不出,怎能坐稳王位?
识人之能,是每一个当权者都要学会的技能。总是以善的方面评价一个人是好事,但不能因此看不清他罪恶的嘴脸。
图片来自网络.jpeg政治敏锐性不高
如果我们客观一点看待问题,就会认为梁王这么做无可厚非。
祁王辅政,顶多算是个“二把手”,梁王这个“一把手”看不下去“二把手”的威望超过自己,下决心除掉他是非常正常的。要怪只能怪祁王,他政治敏锐性太差,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梁王决定封靖王为太子的时候说,他知道收敛,这一点,与景禹不同。言侯曾说,靖王不同于祁王,多了些沉稳,少了些洒脱。梅长苏跟梁王说,祁王有什么政见不统一的时候,都是当面指出来,绝不会背后耍手段。凡事都有两面,全看个人怎么看。我觉得,可能正因为这一点,才惹恼了梁王。
领导们都爱面子,最喜欢听的是赞扬和支持的声音,最讨厌的是当面顶撞他的人。祁王与梁王政见不统一,当着群臣争议,梁王必然感觉自己的皇权受到了极大的侵犯,再加上当时拥戴祁王的人很多,争执之时,如果梁王占了上风还好,如若被祁王占了上风,势必一顿气恼,时间一久,杀机毕现。
所以说,祁王不适合当“二把手”,没当好“二把手”才被“一把手”解决掉的。可见,祁王的政治敏锐性实在太低了。毕竟理想不能代替现实,朝堂也并不是辩论。千万不要把权力当成儿戏。
图片来自网络.jpg太过理想主义
祁王,身上具备一代贤王的品质,具有振兴国家的远大抱负,可是理想还未实现,人却已经陨落。
祁王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太过理想主义。
他以为政见不同不是多大的问题,大家可以坐下来一起谈谈。
他以为所有官员都是一心为公,毫无私心杂念,大家有共同的目的。
他以为政治清明就需要从自身做起,以自身的力量感染他人。
可是,他忘记了,他还不是最高领导者,他也忘记了,匡扶朝纲,不是仅仅靠理想就能实现,必须要有血的祭奠。
如果他做皇帝,也许真的能开创新的朝代,成为一代贤王,前提是必须有梅长苏这样的人为他开路。虽然领导的性情决定着朝臣们努力的方向,但是有些黑暗手段,身为帝王还是不得不防。
身为领导,可以怀有理想主义,但行为却一定要坚持现实主义。祁王,怀抱着伟大理想,却没有认清现实,结果只能失败。
要想拨乱反正,要想达到真正的清明,必须要看清现实,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诊好顽疾,开创新的时代。
网友评论
首先,祈王的识人不明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待识的人是他的父亲,一个九五至尊的天子。都说帝王心深不可测。梁王,疑心重,祈王又怎会想到最后终他性命的会是他父亲?他出于对皇帝的尊重,对父亲的敬仰。识人识物的能力在梁王面前可能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