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农民劳动得了收获、工人劳动出了产品、医生劳动治好了病、教师劳动教好了学生,其他工作都是一样。
——谢觉哉
1.
人这一辈子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几十年光阴,大体可以划分为求学、工作、退休三个阶段。
大体来说,从就业到退休,中间有将近40年的时间,是人生最精彩宝贵的一段光阴,如果不能享受工作,那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可以测验你是否喜欢或者享受现在所从事的工作。
假设今晚你意外地发现,自己买的彩票中了500万大奖,明天你还会去上班吗?
这个问题促使你思考:你是迫不得已,还是真心喜欢目前的工作。
如果你真心喜欢,那你的答案肯定是还会继续去上班,并且会投入更多的力量去把现在的工作做得更好。
如果不喜欢,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2.
很多人谈到快乐、享受,认为一定与休闲、娱乐有关,但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发现,成年人的心流体验,更多出现在工作中,而不是休闲。这种现象被米哈里称为“工作的悖论”。
很多企业家拥有了大量财富,但是他们仍然继续努力工作,原因肯定不完全是赚更多的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家能享受在工作中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乐趣。这也印证了很多老年人退休后,还是闲不下来,还要被返聘,继续贡献价值。
为什么工作中反而更容易产生心流活动呢?
因为工作中的每个岗位一般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过程中可以不断获得用户或上级的反馈意见,而拥有目标和反馈是产生心流的两个重要条件。
米哈里访问过很多运动、艺术、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而这些人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可以说,我一生每分每秒都在工作,也可以反过来说,我从未工作过一天。”
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甚至说:“我向来十分认同‘谢天谢地,今天是星期五’这句话,因为对我而言,星期五就表示我可以不受干扰,连续工作两天。”
3.
那么如何能享受工作:
01.寻找意义
生于阿拉巴马州的玛瓦·柯林斯,原是芝加哥一所公立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后来成为美国最有名的教育家之一。
科林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那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成才,因为她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深藏着一颗闪闪发光的赤子之心。
因不满足公立学校只注重 I Q 测试和成绩排名的教育理念。1975年,柯林斯在家里成立了城西预备学校,来她这读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被其他学校开除的学生。
这使得柯林斯办这所学校的意义更加不一样,她希望帮助这些学生能重新返回正常的学校。对这些孩子来说,城西预备学校,成为他们最后的希望。
柯林斯相信和尊重孩子的理念,给学生们带来了自信,也创造了奇迹,这些不被看好的学生,纷纷考上大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1979年,CBS《60分钟》制作了一期15分钟的节目介绍玛瓦·柯林斯的故事,她一夜成名。之后两任总统罗纳德和老布什分别给柯林斯打电话,请她做教育部长,柯林斯两次都拒绝了,理由是,“我太喜欢教书了,我属于教室。”
1995年,一位慈善家捐赠了数千万美元给柯林斯,现在美国很多地方都有柯林斯的奇迹。
02.停止抱怨
正如柯林斯上课的第一天,便对学生说,“我们要练习自信。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能成功,承担生活的责任。停止抱怨,停止抱怨政府,停止抱怨老师,停止抱怨父母,成功与否全在你自己。”
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不如把跟人抱怨的时间拿来用心工作,干出成绩来。
任何单位的管理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么选择留下来好好干,要么干脆选择离开,另谋高就或自己去创业。
03.乐在其中
人生最好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做好现在的工作,因为下一个更好的机会往往就蕴含在现在的工作中。
每一份工作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尽量多想好的一面。比如本人所从事的管理咨询工作,在很多人看来也是一件“苦差事”,挣钱不多,出差多。往好的方面想,也有很多好处,出差多可以到处游历,可以经常见识各个领域的很多朋友,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人无数”。
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成为岗位能手也是享受工作的好办法。
上个世纪北京西单有一个叫张秉贵的名人,江湖人称“一抓准”,为什么有这个称呼,就是因为他在当营业员时练得一把好手,就是顾客买东西时,张秉贵可以不用称称,一把抓起来就知道重量,名声传出去后,很多外地游客还专程赶到那去亲身体验一下他的售货艺术,被誉为“燕京第九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