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小学教育文集教育
比赛一下,看谁先……

比赛一下,看谁先……

作者: 梅花香_ad7b | 来源:发表于2018-05-05 18:56 被阅读31次

    “比赛一下,看谁先……”这句话是不是特别耳熟?对,因为老师经常这样对学生说。

     教育心理学家们专门对教学中的“竞赛”做了研究。查普曼等人以五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学生分为两个等组,进行为期10天的加法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竞赛组的成绩每天都在墙上公布,并在优胜者和有进步着的名字旁边贴上红星;无竞赛组只做练习。实验结果,竞赛组的成绩明显优于无竞赛组。

    因为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因为这种效果即使没有专家定论,也是显而易见的,班级教学很重视“竞争机制”的运用。老师希望同学们树立起成为获胜者的信念,你争我赶的学习,相互鞭策着前进。在百度上随便一搜“教学中的竞争机制”就会出现很多相关论文。在一节公开课上来一个小组比赛,组织得当,很可能就是个加分项。

    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个人的、小组的、临时的、长期的各种比赛,成了维持一个班级秩序的重要方式,我上学以及教书这么多年的经历,都没有哪个班的老师没有用竞争或者说比赛来辅助管理。

     我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是分组比赛,作业、背课文、的纪律都有相应的加减分规则,一个星期统计一次比赛结果,分数高的厉害,分数低的失败,失败的小组就要扫地,还有在名誉上进行一次谴责,从组长到组员都站在台上进行一次“精神洗礼”。

    上初中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纪律上的比赛,我一度很不理解,觉得一个班级怎么可以如此散漫,但也不是没有比赛的,同学之间的主要是比考试成绩了。

     上了师范,总是被一个叫“操行评分”的制度折磨得焦头烂额,班委干部加分的机会总是更多,平头百姓不得不面对总是竞争不过的现实,而这个“操行评分”的重要性并不逊于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奖学金的。直到现在,心里都还有对师范这个班级深深的不喜欢:有竞争,而且是不公平的竞争,而且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不需要竞争的竞争。

    再回顾从小到大的三个阶段,比赛没有点燃我对学习的激情,最多就是增加了我不得不学的时间,而这种体验是不愉快的。

    今天班主任老师把半期考试发奖品的照片上传到电脑上。照片中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头顶皇冠(p的)手拿奖品,笑得很开心。只有yzq这个女孩子微微低着头,没什么笑意。我说,“只有yzq没有笑,她好像平时也很少笑呢!”班主任老师说,“你看她名次在哪去了嘛,原来都是一二名的角色,现在都第七名了。”

    可能真是这个原因,yzq一直都比较要强,都希望自己能做得比别人更好。

    我当时就想,如果这些孩子不是那么关注名次就好了。可是他们总是很在乎自己在排在哪个位置——哪些人已经超过了自己,哪些人还在自己后面,为别人超过自己而焦虑,为还在别人前面而庆幸,庆幸之余还有可能变成对比自己名次靠前的同学的嫉妒和总是排在自己后面的同学的鄙视。如果总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恐慌,更无法心平气和的对待学习,更难学好。

     我想,学生能够不关注排名,而是关注自己的学习本身,那该多好。不会产生那些焦虑、庆幸、嫉妒、鄙视、恐慌等不健康情绪,不会因为这些不良情绪妨碍他下一步的学习。

    关注学习本身,进步时的高兴是为获得知识,为攻克了学习上的难关而高兴,而不是排名提前,“我又战胜了几个敌人”而高兴。

    后退时的难过也是为“我为什么没有掌握这个知识”考虑的问题是我怎么来获得知识,怎么解决学习上的难题。而不是而不是“她怎么又超过了我”,不是想自己的排名提高得快一点,在自己不能提高的时候,忍不住希望别人慢一点。

     我是这样看的,检验学习效果时关注学习本身每个人都有因获取知识而有成功的机会,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更有利于实事求是的对待自己的学习,更有利于维持长久的学习热情。如果关注排名,那多数同学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名次,很难体验到成功,更容易失去学习的欲望,成为真正的失败者。

     其实,专门提出这个问题来思考的时候,多数人都同意:不要在乎是第几名,只管把自己的学习搞好就行了。其实所谓的学习压力,更多是跟同学相比较带来的压力,而不是因为掌握不了知识。如果掌握不了那么多,我就少一点,如果我在这方面不行,就坦然的让他成为我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可事实上,容不得人这样悠闲,同学们都在学习啊,如果进步得慢了就相当于落后啊,压力就来了。我们也都看到过,过于在乎自己学习情况的学生,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又特别是女学生,往往学习压力过大,生活很痛苦,也承受不起失败的,结局很悲伤。

     大家知道《三国演义》周瑜就是总是比不活诸葛亮被活活气死,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本身是多么优秀,雄姿英发、俊彩飞扬!假如他不把自己生命的意义定为胜过诸葛亮,该是活得多么精彩。尽管这不等于历史事实,但人们都不怀疑事情的合理性。

     那个有名的词汇“别人家的孩子”来自哪里?便是家长把自己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产生的。而多数孩子从“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得到的不是激励而是伤害。假如不与别人家的孩子争这个高低,不会出现那么多叛逆的孩子总是跟自己的父母过意不去。不会让家长总是为自家孩子总是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而采取过激的教育方式,让自己成为孩子最不想交流,最陌生的人。

    确实,所有的动物一生下来就要面对生死考验,在竞争中生存,从这个角度看,让学生学会竞争才是合理的。但自从人类诞生,人的生命就有了另一个意义:人不再是为活着而活着,而是为更好的活着而活着,我们不只是需要拥有生命,更需要享受生命。而知识,更主要的功能是让人学会感受美好,而不仅仅是作为竞争的武器。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学会追求知识本身,享受学习的过程。

     人生总会有比赛,但在他们长大之前,我希望我教他们首先感受人生的美好,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每一个人天生已有跟他人的比试之心,只是有强弱的不同。但是我不要看到这种竞争机制的短期效果而加以强化。心理学家在研究了“竞赛”学习的好处的同时也指出了竞赛产生的“副作用”。但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只保留优点,而去掉“副作用”。在此,我选择让学生进步得慢一点,“副作用”少的方式。

    教师总是想把学生教好,能短期快速提高学习效果,“竞争”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但竞争之心就像兴奋剂,有力但不持久,总用这种方法来刺激学生,就像用揠苗助长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我觉得是不值得提倡的。 与其让学生总是想战胜他人,不如让他们关注自身如何进步。我觉得老师要做的是要把这种攀比之心转化为提高自己。

    我觉得在学习的时候要尽肯能的让孩子们忘掉——忘掉跟同学比起来谁输谁赢,忘掉在考试成绩的排列中处在什么位置,忘掉一切可以忘掉的比赛,让他们只是在为掌握知识,在为提升自己而学习,不是为了要打败谁。

    一间教室,因为比赛调动的激情是非常的好看——很好的课堂效果。即便如此,我宁愿学生学会静静的思考。我们的课堂散漫一点,我们的心态悠闲一点,我们的学习轻松一点。不希望学生成为一个总想超过他人的“要强”的人,而是一个在学习中逐渐变得强大的人。

    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因为回家没人管,总是不完成作业,要说学习成绩,那是谁都比不过(当然有跟他一样差的)在作文中写道:“我以前总是不爱学习,现在我知道错了,我以后要认真学习。”如果他是从学习成绩的排位上来认识自己,恐怕很难让他再产生“我要学习”这种想法了。

    我们班上有很多单亲或再婚家庭,这些孩子差不多都不爱做作业,他们“失败”了那么久,跟他们的同学相比,差得那么远,假如我每天都提醒他“你们学习很糟糕,你比所有的学生都差,你们快点追赶他们啊”而可能就完全不会想要学习了。但是他们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都比较积极——这来自学习本身的吸引。

     我的教学较少用到比赛,教学效果不像运用了“竞争机制”的那么立竿见影,但是我觉得这种进步的动力更有人情味,更有韧性。要不要选择“竞争机制”,可能各自有各自的看法,这不仅是教学的实践问题,也是教学观念,甚至是人生观的问题。不下定论。

    有人问:你这是要取消竞争,消极避世吗?回答:不是,但这另当别论,今天是说不清楚了。

     题外,我想对某些家长说句话:你们这些孩子都很正常,不是天生不及格的料,多花点时间来关心他们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比赛一下,看谁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ee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