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读书笔记7

作者: 白色石南 | 来源:发表于2018-02-08 20:43 被阅读43次

    第七天: 第20讲、中世纪欧洲文学

                   第21讲、唐诗(一)

                   第22讲、唐诗(二)

                   第23讲、唐诗(三)

     

       中世纪(公元476年至1492年)欧洲的文学,可谓是成就非凡。但丁,佛罗萨尔特,薄伽丘,长虹叟,托马斯马洛礼,维容等等,不但文学家,史学家人物众多,作品也是极其丰富。其中,但丁的《神曲》最为突出。

        才华横溢的但丁,活跃于佛罗伦萨的政治舞台,喜讽刺,评论,辩论。他的作品《神曲》是欧洲空前的巨型文学著作,涵盖甚大,哲学,神学,军事,伦理,木心先生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神曲》是立体的《离骚》,《离骚》是平面的《神曲》”,将这部作品的伟大媲美《离骚》,可见木心先生对《神曲》推崇倍至。但丁的一生是动荡的一生,他本人也是政治的牺牲品。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曾试图调和拥帝派与拥皇派的冲突 ,但终究无功而偏向了宗教派。这段经历也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作品的风格。他用宗教的语言,在流亡的途中写出了《神曲》。经历的曲折,生活的困顿,对生活的感悟,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达到空前的成功。在《神曲》中塑造了丰富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大部分的人物是活在地狱中的,这与他自己的政治生涯中的不如意是密不可分的。

        “现代智慧得以解脱的是什么?宗教的偏见,道德的教条,感情的牵绊,知识的局限。”即便象但丁这样有才气的伟大人物,也一样摆脱不了宗教的束缚。他用各式各样的人物象征着现实的处境,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爱从未明示过,直至她的去世都不曾得知但丁对她的爱,这样的深沉的无望的爱,但丁将其写在了«新生»里---“爱在心里,死在心里”是何等的绝望而又用情至深。

          中世纪的伟大文学家多是出于教会,他们有头脑,有才能,有好的心肠,再加上教会对文学与作品的保护与传承,也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条件来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圣.奥古斯丁写的«上帝之城»«忏悔录»、杰罗姆将«圣经»翻译成拉丁文,比德的«盎格鲁人教会史»等,都将教会的文件上升为文学作品,这也是本笃派对古典古著的保护成果。而此时中国的文学到唐代巅峰后即开始没落,五四后,中西的结合既没有了对中的承接也没有完整的学习西方中世纪的成果,渐衰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木心先生对中世纪欧洲的文学成就是持肯定意见的,认为宗教对文学的影响与传承是起的很重要的作用的,但,对文学作品中的宗教内容过多却是批评多过肯定,他认为文学家的艺术性也因此而受到了限制。

         木心先生用三讲来讲述了唐诗,这种格律与题材的诗句是我们每个人在小学时期首先接触的诗词,也是每一个人都会朗朗读出来几首的诗词。唐诗对我们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唐诗的辉煌,与单纯押韵的匠人格调有极大的关系。从齐到明,中国的中世纪,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最好的文学,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学作品成就最大的时期。木心先生用“唐是盛装,宋是便衣,元是裤衩背心。拿食物来比,唐诗是鸡鸭蹄膀,宋词是热炒冷盆,元曲是路边小摊的豆腐脑、脆麻花。”这种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几种形式的作品的风格。杜甫的诗是支撑起整个唐诗的骨架,对他的诗的理解要全面,忧愁,记事,怀情,唯美,各有提及,绝不能抽离来看某一个方面。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放入水中,取出来便失去了诗的韵味,这部名著中的诗是唯美的,神秘的,对仗工整,对整部作品起了极好的修饰补充作用。

         唐代是诗人倍出的时代,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等,不一而足。百花争艳,各有所长,也促进了唐诗整体的繁荣。中国诗的衰亡是正常,是宿命的,是必然的,究其原因,用木心的话说就是“艺术成长于格律,死亡于自由”,

    这里要做技术性的补充解释:诗的新韵律所以创立,主要因为梵文在发音方法上影响了中国,其发音比中国语言精密。后定平、上、去、入四声法,过去中国对诗的韵律并不多加分析,之后,讲究了。

    永明体,四声法,将每个字纳入声部,俨然诗韵的“宪法”,后人说某诗出韵,即否定的意思,其实束缚了后世诗人的手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回忆录.读书笔记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hx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