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评课论说语文教学
深入方能浅出——《纪念白求恩》评课

深入方能浅出——《纪念白求恩》评课

作者: 语文的味道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16:42 被阅读496次
    深入方能浅出——《纪念白求恩》评课

            肖培东老师说:“浅浅地教语文,不是教浅浅的语文。深入的,是我的理解;浅出的,成你的感悟。”可见,要想浅出,自然而然地成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更需要老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课堂的统筹驾驭。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今天聆听了一位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教授的《纪念白求恩》,赵老师作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个人素质比较高,教态自然大方,这堂课有亮点也有不吴。

      一、学生预习有收获,课堂强化见效果

            钱梦龙老师在《教书的价值》一书里写道:“我教语文几十年,几十年来目睹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学新理论、新思想纷纷登台亮相,但我始终坚守一个立场,我教的是语文,它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因此,我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我认定的语文教学之‘根’。凡是可能动摇这个‘根’的理论、学说,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无论其立论多么高深莫测,无论其包装如何精致华丽,我都不予理会。”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赵老师的这节课中,注重字词积累,夯实了语文基础。字音的检查预习环节,一男生一女生分别朗读,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全班齐读,强化次数达到了三次,真正把字音的掌握落到实处。在词语解释环节,通过检测学生预习的形式,真正的放手给学生,在全部词语含义理解的基础上,赵老师又留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进行强化记忆,并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此环节中能对几个易错字形进行强化,比如“拈轻怕重”的“拈”字,“殉职”的“殉”字,那么学生的基础知识地夯实会更实。

    二、教师要求指令明确,学生落实有着落

            课堂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指令清晰与否。清晰的课堂教学指令应包含三要素:一是明确的任务——应明确布置学生应完成的具体学习任务;二是约定的时间——应与学生确定完成任务大约的时间;三是恰当的检评——恰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赵老师在课堂上多次发出指令,每项指令都包含了三要素。比如,整体感知环节,“请找出各段的评价白求恩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即段意)”并要求3分钟完成。肖培东老师说:“好的课堂要用问题来推动,要问成一个个探究性的、能思辨的、能辩可争得问题。”赵老师用一个问题发出明确的指令,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带着问题去探究文本,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实效性。

    三、沉入文本有抓手,指导朗读有方法

            文本和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命门。“只要老老实实讲清楚文本和语言文字,其他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一切从语言文字出发,但又不简单地停留在语言文字上。”赵老师这节课能够紧紧抓住文本,带领学生层层递进,通过表格形式感受白求恩与其他人的鲜明对比,体会对比论证的作用。并运用改句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双重否定改为肯定,对比朗读,体会毛泽东对白求恩的赞叹和佩服。

              在朗读环节,这堂课朗读形式过于单一,缺少深层次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有很多词语和句式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去朗读,以读促思,借读促赏,运用重音朗读、比较朗读、反复朗读、替换词语朗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品读词语和句子,白求恩人格的伟大是通过学生深入文本反复朗读而得出的,不是教师反复强调某些句子得来的。肖培东老师说:“我读文章,都会努力寻找最细小的语言点,一个字,一个标点,如母亲的心。”好的课堂应该充满朗朗地读书声,好的课堂应该在“词语里死去活来”。而本节课学生始终停留在文本的表层,对文本不深入,导致学生始终徘徊在文本的门外向里张望。“阅读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阅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

    四、课的终点是目标,课的起点是学生

            00后的孩子没有听说过白求恩,内心里也不会觉得白求恩到中国救助医疗有多么地崇高和伟大。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感受白求恩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有些难度。当文本与学生有距离时,作为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去做。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在备课的时候要时时想着学生,时时关注学情,以学生读懂了多少定位课堂的起点。

          《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对白求恩的事迹提及很少。因为这是毛泽东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于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撰写的一篇文章,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崇高精神,完全没必要再长篇累牍地去介绍白求恩。但是几十年之后的今天,让现在的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文本和学生之间就必然隔着一道鸿沟,更谈不上领悟本文所蕴含的思想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在执教《纪念白求恩》时,补充了白求恩的日记摘录及一封给聂荣臻元帅的信,白求恩的形象更加直观形象、清晰明了的立在了学生面前。有了这个环节的铺垫,教师再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会感受到白求恩的形象更真实,能够更好地理解白求恩的崇高品质,最后齐读第四段学生情感才能得到升华。

            正是因为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导致课堂中学生的情感浸润不足,在朗读上很难达到情感地抒发,学生对于白求恩形象的认知是模糊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光让学生走进文本,最好还应该走出文本。李镇西老师说过:“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如果我们课堂上不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合,教育不会真正发生。

    五、思路清晰一条线,统筹课堂靠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做到思路开阔,条理清晰,聚焦一点,深入浅出。师生才能在课堂中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互相激活,学生的成长才能看得见。

          《纪念白求恩》重点难点就是夹叙夹议写法的理解和掌握。而本节课赵老师的设计稍显琐碎,始终牵着学生一会找记叙,一会找议论,课堂缺少一条明晰的线贯穿始终。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将文本材料进行整合,聚焦一点,长驱直入,一线串珠,这种对文本驾驭和统筹能力是需要青年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才能做到。

          那么作为我们青年教师拿到文本如何去备课呢?不如借鉴和学习肖培东老师的“肖八条”:

    第一,这篇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理解它的文本特征、文体特征)

    第二,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即内容、主旨);

    第三,这篇课文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即写作动机、写作背景);

    第四,这篇文章是怎样去写的文章(即语言特色、写作手法)。

    第五,编者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即了解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

    第六,这篇课文最大教学意义在什么地方(即思考它的教学价值);

    第七,最能体现文章主旨和写作特色的语段是哪几个(即注重教学聚焦);

    第八,读这篇文章,学生自己可能读懂的和需要老师教懂的分别是什么(即做出学情预判)。

            肖培东说,什么样的课称之为好课?“有琅琅的书声,有真诚的对话,有主动的揣摩,有深刻的反思,有精神的升华”。好课的背后必然站着一位好教师,好课基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功底。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坚持阅读,潜心阅读,积淀自己,提升自我,才能在研读文本中游刃有余,深入浅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深入方能浅出——《纪念白求恩》评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sx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