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特质---以《邓稼先》教学为例

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特质---以《邓稼先》教学为例

作者: 秋之准备 | 来源:发表于2018-11-18 20:35 被阅读707次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安排了十八篇记叙文,下册安排了十篇。选入教材中的文本除了契合单元主题之外,在语言表达、写作技巧、情感体验等方面各具特色。教什么、如何教才算好?我认为,要引领学生品味文本的特色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品鉴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教学《邓稼先》一课,对此感悟颇深,现以本课为例,谈谈记叙文的教与学。

   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历史为引子,用朴实无华又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纪实类的记叙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文章篇幅长、内容深,有大量遥远冰冷的时间,没有生动鲜活的语言和事件,很不讨人喜欢。因此,引领学生通过品味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感受邓稼先伟岸的人格是教学本文的主旨所在。叶圣陶曾经说过,国文教学的目的,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从“感知---品味---课堂练笔”三方面开展教学。

一、整体感知  初识人物

教学写人类的记叙文,重在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知人物特点及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课文篇幅较长,需要积累的四字词语较多,根据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选用二到五个四字词语,概括文章的内容。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记忆,也锻炼了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文章采用小标题的独特形式,抓住了这一特点,就抓住了分析人物形象的线索,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此为抓手,通过让学生用“邓稼先是一个_____的人”这一句式来替换六个小标题,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品格,初步把握人物形象,明确邓稼先是“齐丈夫”。

采用通读和浏览的阅读方法,从两个不同方面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感知概括,这一做法交给了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也训练了学生提炼关键词句概括课文的能力,激发了参与兴趣,效果显著。

二、品读结合,走近人物

多次研读文本后,我觉得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原因在于未读懂、读透。教师的责任就是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可读之处,深入品读“这一篇”的语言,“带领孩子们在文本中去出生入死一回,以彻底颠覆孩子们的初读感受,让他们灵魂震颤,让他们从此对淡朴的文本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王君语)。文章的前半部分语言是冷静而理性的,作为科学家的杨振宁尽可能地抑制着要流露的深情。我们要透过朴实平淡的语言,感受人物人格的高贵。课标要求“不同学段都应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余映潮老师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品析语言不能脱离朗读,把品和读结合起来,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习得语言、陶冶情操。教学《邓稼先》时,我设计了这一主问题:“跳读课文,找出哪些地方最能表现邓稼先的“奇”,读一读和大家分享”

生1:“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从这些时间的真实记录中,我读出了邓稼先“奇”在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伟大品格。平静的语言中蕴含着深情。教师指导学生读清几个时间,字正腔圆,尾句语速要慢。

生2:“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从这两件事中,我觉得了邓稼先“奇”在用朴实无私的人格魅力产生的强大力量。

师:你觉得这一段要重读那些字词呢?

生:我觉得要重读“对吵对打”,体现当时情况的严重、恶劣,重读两个“竟”,读出邓稼先的精神力量。

师:说得好!请大家共读这段话,注意重音。

生3: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我觉得邓稼先“奇”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师:这一句你重读了“确切的情况”、“再去证实”、“已证实”、“最早”、“极少”、“没有任何”,突出了人物品质。大家也来试着读一读。

生4: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打动我的是那一句坚定无畏的:“我不能走”。为了祖国,他无畏无惧、不怕牺牲,堪称“奇丈夫”。

师:你觉得邓稼先说“我不能走”时是什么语气、神情?能不能补充这个句子:他_________ ,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生1:平静而又坚定

生2:镇定坚毅地说……

……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文本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使他们领悟到自己在初读时所忽略的、未感知的、不理解的东西。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中,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记叙文教学更应把朗读教学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邓稼先》一课中的引子,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对表现人物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的关键语段。而这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原子弹、氢弹的成功设计形成鲜明对比,字里行间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学生在朗读品味中,升华了对邓稼先人格魅力的感知。

三、课堂练笔,礼赞人物。

    记叙文教学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课堂第一要旨。课堂练笔与课堂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用时短、效率高,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极佳方式,所以,我个人特别喜欢课堂练笔,尤其是在记叙文教学中,可以进行续写、想象、扩写、连词成句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标明确了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的重要性。在《邓稼先》一课中,我安排了以下练笔环节:①给邓稼先写“墓志铭”。②为邓稼先写挽联。③出示感动中国人物之钱学森的颁奖词,试一试,为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创作,把对人物品格的感知升华为赞颂的文字。

示例:墓志铭------朋友,此墓中长眠着的老人,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站立”的人。他用他那“大写”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气,在中国的大地上“站立”起了两朵“大写”的蘑菇云。从此,让中国“大写”,让中国人“站立”。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挽联------一腔热血奋斗戈壁草原。两弹元勋挺起中国脊梁。

颁奖词------他,一个在几十年前鲜为人知的名字。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对中国,对儿时的誓言,对科学事业,都是无愧的。那是亿万中国人牢记的日子: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成功,也正是他为中国留下了永垂共和国史册的光辉篇章!

记叙文的最终教学目的在于学以致用,通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写法的分析和归纳,感受文本特质,在朗读、品悟、练笔中学会读记叙文、会写记叙文。

相关文章

  • 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特质---以《邓稼先》教学为例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安排了十八篇记叙文,下册安排了十篇。选入教材中的文本除了契合单元主题之外,在语言表达、写...

  • 他是国家最高机密身份被隐藏62年 今向全世界揭秘

    今天是邓稼先诞辰94周年。 从这篇报道中,我强烈感受到邓稼先为国献身,不图回报的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像邓稼先这样毫不...

  • 《邓稼先》微型课教案

    《邓稼先》教学设计 宜君县第一中学 南楠 【教材分析】 《邓稼先》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 《邓稼先》主问题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邓稼先功绩与品行,学习邓稼先舍身许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忠诚纯正的人格; 2、...

  • 《邓稼先》教学后记

    学无止境!———题记 对于长篇课文,尤其是传记类的文章。我一贯的做法是给学生讲解人物的形象为主。但是同事的一番谈话...

  • 《邓稼先》教学反思

    文/明天会更好 2019.2.27 《邓稼先》是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杨振宁为我国两...

  • 《邓稼先》教学思考

    一:语文课堂的反思。 今天讲解了邓稼先这一课。这一节课的内容啊,并不好讲。和我们传统的认识呢,是相违背的。一般来说...

  • 《邓稼先》教学思路

    课前观看视频《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25分钟) 1.两位卓越的科学家导入课题。 2.浏览阅读,把握“文眼”。本文六...

  • 《邓稼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览全篇,梳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人物主要成就。 2.勾画、批注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揣...

  •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领悟其崇高的品质。 2. 学习人物传记及小标题式写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特质---以《邓稼先》教学为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xn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