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作者: 4月的小猴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9-19 18:23 被阅读0次

2020.09.19

想真正了解两性关系,想预测我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事情,想和他长久的走下去,所以选择了这本书。

一.亲密关系的圣杯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克里斯多福·孟

许多人终此一生,花费大量精力在寻觅伴侣这个似乎永无止境的冒险旅程中不断地寻找、失去或离开某个人,如此反复循环,直到觅得理想的伴侣或至死方休。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想要亲密关系,并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与陪伴,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予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

二.月晕现象

闪闪发光之物,并非尽黄金

吸引磁场——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爱与被爱→想要变得特别(没有你我怎么活)→为了吸引别人而伪装自己

制造梦想的机器——从孩童时期,每个人在都在时刻描绘着自己梦中情人的形象,一旦找到有潜力满足我们需求的候选人,我们就着手将他们塑造成我们心中的理想伴侣。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如果我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我对他/她有所期望,而在她做到之前,我无法快乐起来。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互动中,最悲哀的是,在“小小的我”得到满足之前,我们不愿意去爱我们的伴侣。紧抱着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让自己去爱,就这样,我们把自己推向亲密关系的地狱。

压力,失望和愤恨——期望=愤恨的前身。换句话说,期望终究会转变成愤恨。梦想得不到满足,我们一定会感到愤愤不平。愤恨是悲苦、不满足和失去信任感的组合。

人类的三大利器:想象力、意向和直觉。想象力能让我们突破界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意向是向某个方向前进的意愿;至于直觉,我们内在有一种力量,我称之为“灵魂”,它会引领我们得到平静。

意向——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绪需求之后,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愿不愿意放弃这项期望呢?”换句话说,我愿不愿意不再把满足这项需求当作伴侣的职责?我愿不愿意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呢?我愿不愿意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成为我快乐的源泉,而不再把伴侣当成予取予求的对象?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的直觉会告诉你该如何放手。你该做的已经做了,剩下的就交给你的灵魂去处理。

想要安全度过“月晕现象”阶段,就要学习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然后,你能和情人分享的事情就更多了。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但并不是滥用忍耐力),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学会放手和接纳之后,你一定会明白,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心中。

三.幻灭—不再被错觉所迷惑→平静和满足

偏差行为——,尼尔森说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1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当你因为欲求不满而愤恨时,你会重新感受小时候的你在同样情况下所感受到的沮丧。

信念:想法的果实——种下想法,就得到行动;种下行动,就得到习惯;种下习惯,就得到人格;种下人格,就得到命运

阿诺·培顿在他的著作《拥有一切》中说,一个普通人脑子里每天都有大约五万五千个想法,其中大多数是旧有的想法。许多想法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存在我们脑子里。你的脑袋就像一台可以永远录音的录音机,不断重复播放相同的想法。

过去的创伤并不会随时间逝去。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过去的创伤

过去的魅影——,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但如果我们用健康的方式把伤痛处理好,我们的信念也会随之改变。

回家——“如果离开家的时候,你并不感到平静,那么你其实并没有离开

愤怒——从表面上看来,争执的两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于双方共同的痛。如果你感到愤怒,怒气其实是在保护你不去感受痛苦。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诚实,并选择面对痛苦,我们就会了解这是治好旧痛的机会。

1.我想要什么?

我想要什么?我希望自己是对的,还是希望自己快乐?我要冲突还是和谐?自卫还是互信?孤立还是亲密?我想要单赢还是双赢?我想要妥协,还是完善的解决之道?

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卡尔·荣格赋予“投射”这个词一个新的意义: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4.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好处是——一是你可以不再把伴侣看作敌人,而让对方跟你站在同一边。既然你的情绪由来已久,这就能证明,早在你认识对方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对方自然也不是造成你负面情绪的祸首;二来,跟伴侣分享你的情绪由来,能让你更清楚自己情绪的每个小细节。

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一个很好的处理方式是,心里有什么感觉就说出来,尽量不做保留,也不抗拒。除了说出情绪的由来之外,你还必须说出情绪的强度、组成和它所造成的效应,但要小心不要在过程中放纵了情绪。

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称作“空虚感”的地带,它是我们开始追求完全的“自觉”时才会遇到的感觉。寂寞、无助、绝望、迷失等。如果我们能坦然面对这些感觉,人生就可以有很大的改变。尽最大能力将感觉表达出来,可以让我们在更了解自己的同时保有自我,不致迷失。

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不管你要去哪里,爱都会找到你

当你深入了解人心时,你就会发现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都是人的意愿所造成的。

报复——当你觉得伴侣的行为是想伤害你的感情,当你觉得伴侣的话或举动让你受到刺激、背叛或侮辱,那么很可能你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已经转变为报复。如果你因为伴侣的痛苦而沾沾自喜,甚至十分高兴的话,那么你就是在报复对方。你甚至会装作理性地说:“我只是想让她知道,她这样对我的时候,我有什么感觉。”“很好,我很高兴知道他受到了伤害,这样下次他就会注意一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她明白不应该这样对待别人。”“是他先伤害我的啊。”

赢在心态上——痛苦虽不能避免,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

——逃避痛苦、不愿面对的倾向,只会延长我们所受的考验与苦难。许多人在面对痛苦时都倾向于逃避、挣扎、发怒或反应过度,因而使痛苦加剧。我们可能会尝试抽离自己的情绪;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用外交手段来解决,让双方都不受伤但也不满意;责怪别人并要求他们改善;或干脆祈祷问题会自己消失。也有些人可能会用怒气来麻痹自己内心的痛苦,幻想痛苦会就此消失,不再浮现。

指南——你比较希望自己在这件事上是对的,还是比较希望自己能够快乐。如果你坚持要当对的一方,争吵就永远没办法结束。

————决心只有一种,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决心。百分之五十的决心是不算数的。

————有时候,沟通中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诚心道歉。如果你能承认曾经犯下的错误,就能省下一大半的力气,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冲突马上结束。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伴侣的错误!如果你肯坦然承认错误,那么罪恶感就能转变为同情心,让你体验到真正的宽恕。

————伴侣对你说的话其实是你对自己说的话。如果伴侣说你自私,而你为自己辩驳,那就表示你内心深处一定也相信自己是个自私的人。自卫的辩驳只会让你的信念更坚定,同时也加深了你对这个信念的恐惧。

————“反方”是感觉丰富的一方,往往倾向于放纵自己的悲伤、恐惧或愤怒,且相信这些感觉都是千真万确的;感觉敏锐的反方,可以帮助正方以较轻松、平静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情绪,并用同情和了解的态度来安抚、鼓励正方。正方则能帮助反方,让他不致因为过分放纵情绪而陷于低潮。正方热情洋溢的乐观态度还能鼓励反方一步步走向真爱。

————只有不快乐的、受了伤的人才会攻击别人。最好的响应方式就是感受并自行消化心中的不快,而不反击回去。同时,以同情、了解的态度来应对,用温柔的语调诉说真心的话——对方的攻击会转变为真诚的感觉分享。

————争吵需要两个人参与,要解决争执却只要一个人就够了。即使你的伴侣缩在壳里不肯出来,即使对方还想一直吵下去,或是完全不了解有效沟通的原则,都不要紧。只要你有用爱来解决问题的决心,你就能想出实现目标的方法。

四.内省

没有人会满足我们的需求,没有人会让我们快乐,也没有人该为我们所受的伤负责。在外四处寻找之后,我们终于了解到,我们所有生活经验的因和果只可能存在于一个地方——我们的心中。

“既然要爱,就要爱他的全部。”

——克里斯多福·孟

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

自我放逐——,“没有人会注意,也没有人会关心。真悲哀,没错,事情就是这样。”

——《小熊维尼》中驴子屹耳在大家都忘了他的生日时说的。不管怎么努力,你都无法让周遭的人来满足你的需求,那么你可能会干脆选择放弃。

失败和无力感→内省的开始

受害者牢笼——遇到问题的时候,你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受害者也必须与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有外力“奇迹般地”出现来帮助受害者,否则单凭自己的力量,受害者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是你为什么要迫害自己呢?纯粹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人可以怪了,而迫害自己可以让你不必感受当受害者的悲惨。。拯救者会用分析、周密的计划、容忍和卓越的道德感,来帮助受害者站起来并继续向前走似的。拯救者总是努力地设法平息迫害者的愤怒与不满。许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天早上我醒来时觉得肩膀很酸(问题)。我爬下床,喃喃自语地抱怨(受害者)。在我走往浴室的途中,我开始对自己的身体生气(迫害者),并且开始猛力按摩肩膀(迫害者/拯救者)。洗澡的时候,我用热水冲肩膀冲了很久(拯救者)。

公式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问题不能够解决,是因为我们在非常有限的知识来源中寻找答案,却不懂得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和直觉来突破问题的框架。只依赖旧有的知识,人们永远没办法成长——唯有吸收新知识才能成长。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生活中出现危机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灵魂要发放礼物或经验。每当灵魂向它的目标迈进一步,危机就会发生。至于灵魂的这一步所造成的痛苦会有多深,完全视我愿不愿意降服而定。如果问题会让我失去些什么,而我却不愿意放弃,那么我就会与问题对抗;而与问题对抗,就会耽搁我得到灵魂赠礼的时间。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如果你觉得伴侣在迫害你,不管是用攻击、批评、责怪、嘲讽或其他的方式,那么请仔细地聆听伴侣对你说的话:有什么是你心里的批评家没有说过的吗?如果伴侣是拯救者,那么他/她给你的忠告,有什么不是这么多年以来你没有告诉过自己而又拒绝了的吗?而如果伴侣扮演的是受害者的角色,那么你难道不觉得对方和你自己——即使是很久以前的、早已被遗忘的小时候的你——很像吗?是不是你无法接受的那一部分自己,在很久以前被你埋葬,现在却反映在伴侣的身上呢?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

对问题百分之百地负责能让你得到力量,跳脱三角监牢,跨入自由的天地。

① 这个烂摊子是别人的责任,所以应该来收拾残局的是他们。

② 这个烂摊子是别人的责任,所以他们是坏人,我只是个无辜的受害者。

③ 这个烂摊子是别人的责任,现在,虽然受害的是我,我却必须收拾残局。

④ 这个烂摊子是我造成的,可是我实在没办法控制自己。

⑤ 这个烂摊子是我造成的,可是我可以超脱这种情形。

⑥ 这真是个烂摊子。我该怎么处理呢?

⑦ 烂摊子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耸耸肩)。你要学会怎么处理。

⑧ 这个烂摊子不是任何人的错。我有能力处理它,并在过程中让自己成长。

⑨ 这个烂摊子是我引来的。现在我可以做出对自己较好的选择。

⑩ 我创造了这个烂摊子。

这个烂摊子是我的一部分。

我得到平静了,真的!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我们已知的事物并不能让我们得到平静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我们已知的事物并不能让我们得到平静,或让我们了解自己是谁。只有在我们把误认为是“知识”的答案都抛开时,我们才能得到无限伸展的自由。了解自己的过程,从问问题开始——探询在信念之外的其他可能性的问题,如:“这件事的事实是什么?”“有什么礼物或经验,是我的灵魂想借着这件事赐给我的吗?”“我该怎样才能平静地接受痛苦?”“有没有什么能解决冲突的、不争的事实是我可以向伴侣表达的?”“我真正想从这个状况中得到的是什么?”“我该怎么去爱我的伴侣?”“我现在所能感受到的最重要的感觉是什么?”“我现在该采取什么行动?”“我是不是该宽恕什么人?”“我该从这个状况中了解到什么?”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左右为难——不管选了哪一个,你都会觉得自己失去了某样重要的东西。首先,要选择真理。还有就是要愿意接受两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是两个都不选。因为两难的境地往往会让你相信你就只有两个选择,再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但如果你愿意两个都不选,而且决心追寻真理,你就可以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并发现无尽的可能性。

用心引导去做,不管造成多大的骚动,都将会为每个人带来好的影响。

在两难的时候,如果你能不把自己当作悲剧的主角,并且表达决心,像这样说:“我愿意接受这两个选择中的任意一个,或都不选。我最想要的东西就是真理。”

为家庭死忠——我们为了得到家人的接受和归属感而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小时候的学习大都从模仿得来。所以很自然地,当需求没有被满足而感到沮丧时,我们就会模仿周遭有相同感觉的人的处理方式。我们认为在家庭中没有一席之地就等于死亡。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我们会努力地依照代代相传的标准模式来塑造自己。然而,因为这种塑造的过程是出自对归属感的需求,所以它会掩盖我们灵魂的真正目的,并埋没我们的天赋(有创意的、自发的、充满爱和真理的方式)

#如何判断是不是被死忠的观念所限制#:如果你没有表达出你真正的天赋;如果你所做的事没有创意,也没有受到启发;或者,如果你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不经思考就做出的选择。

两难的境地会让人在两个选择之间来回游走,但死忠则让人根据固定的模式来行动。

如果选择真理,你就能从陷阱中解脱出来,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这不只是为了你自己,也是为了养育你长大的整个家庭。

如果我们想要的是感觉和浪漫,以及“月晕现象下的爱”所具有的其他特性,那么我们当然可以考虑重新开始寻找我们的“理想伴侣”。但如果更想要的是来自灵魂的爱,那么我们就该重视伴侣、排除死气沉沉的状态。在事情看起来一点希望都没有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做到重视伴侣呢?只要有意愿。把它当作你最想要的事。只要真心想要,你就能得到。

牺牲——#如何判断是不是在牺牲#当别人要求你做一件事,如果你说“不”就会有罪恶感,说“好”又不觉得快乐的话,那你大概就是因为罪恶感在做牺牲。

真心诚意地付出,是你不会觉得心力交瘁,也不会因为得不到感激而愤愤不平,也不是为了偿还罪恶感才付出。这样的付出是完全不求回报的。你是听从自己的心在做事,因为你知道,这样的付出对每个人都好(“每个人”也包括你自己)。如果你的动机是为了爱或为了了解爱,那么你就只会注重付出的过程,并且了解只有在真心付出的时候,你才会用开放的心去“接受”

#为牺牲画上句号#自觉以及负起全责。如果能为自己的生活百分之百负责的话,我们就会了解,牺牲者的角色其实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虽然不断地牺牲既伤神又没有回报,但我们还是会继续下去,因为做出牺牲很容易,但要面对我们看似高贵的行为背后的折磨和罪恶感却难得多

亲密关系的律动就像钟摆——你牺牲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有放纵者,牺牲者才能存在。如果伴侣放纵自己的怒气,你不必把维持和平当作神派给你的责任。如果你的伴侣嗜赌成瘾,你也不必把加班贴补家用当作自己的责任等等

离中心愈远,牺牲或放纵的程度就愈严重。既然牺牲与放纵具有共生的关系,如果去除其一,另外一个也无法继续存在。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让灵魂的爱带领我们回到中心,回到有爱存在的地方。

依附——在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如果失去了父母的爱,那么你就会因为失去归属感而痛苦,并且觉得自己一定是不够好,才没有人爱。于是你就会放弃一大部分的自己,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你认为父母会喜欢的样子,而发展出一种不真实的结合关系,这就叫作依附。会有依附情结,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爱(这是一种罪恶的感觉),所以你必须改造自己,来赢得你所需要的爱和关怀。

魔镜魔镜——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们怎么评论别人,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如果我觉得别人太爱批评而讨厌他,就代表我讨厌自己爱批评的习性。

竞争——竞争都源自于想要证明自己比较特别。

以怀疑为手段的阴谋——

1.怀疑的心理一直存在你心中。

怀疑的心理等于是小我的所有想法的缩影。小我的想法都是以怀疑做出发点的,所以其目的就是要控制你所有的知觉,让灵魂无法影响你

2.在你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更强大。

3.怀疑的心理会把你过去的创伤投射至你的未来。如果你在之前的亲密关系中遭遇过失败,那么怀疑心理就会企图说服你这一次也一样会失败。

4.怀疑的心理是小我用来维持你的自我局限观念的工具,它会让你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

5.怀疑的声音会用实际的事物来造成你的恐惧心理。在亲密关系中,怀疑的心理会让你把对方的行为、肢体语言或脸上的表情当作你无法亲近对方的证据。

6.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

如果你这样说:“我无法相信伴侣的爱,我想他/她早晚会伤害到我。”那么其实你真正表达的意思是你不能相信自己。你所谓对伴侣的“信任”,其实是一种期望——你希望对方的行为不会对你造成威胁,或使你的旧伤复发。事实上,你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处理伤痛或爱你自己的。

7.对自己的怀疑就像胶,让你和你对家庭死忠的观念粘得紧紧的。

8.如果向怀疑的声音屈服,这就表示你不再相信生命。

如果你不再相信生命,就是相信死亡。这会让你放弃自己,也放弃生命(死亡的诱惑)。

9.怀疑的心理会支持“不足”的想法,让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不被爱,也不可能成功。

如果你抱持着“不足”的想法,就会有想竞争的冲动,使你处于两难的境地,害怕冒险,而且感到沮丧。

10.如果怀疑的心理能与爱整合在一起,它就能转变为明辨的态度。

在怀疑的心理与你的灵魂之光整合之前,你可能常常会由于死忠的观念、自我欺骗、天真无知、恶习或恐惧而做出不适当的选择,因为这些事物都会让你受到怀疑心理的控制。相反,当怀疑的心理受到灵魂的影响而转变之后,你就能用纯真的心去仔细检查你所遇到的每个事件,不会再受欺骗或误导。

————如果维持目前的亲密关系对你有所帮助,那么你的灵魂就会支持你往这个方向走。如果离开才是比较好的选择,那么你的灵魂就会引导你往那个方向走。我认为你的心和灵魂最关心的不是你在亲密关系中的去留,而是怎样做才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

五.启示

Let(允许)——你所做的事,应该是听从你的心的引导而做的事。如果你能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你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为做事而做事→总是在追逐着某个重要的目标。但一旦达成之后,这个目标便显得一点也不重要了,于是我又转而追逐下一个遥远的目标。不管我达成了——或没有达成——多少的目标,我从来没有停下来问

个人的感觉、欲望与冲动往往会干扰你,每次你放下期望,选择原谅而不责怪他人,或是表达真心的感激而不批判人时,你就选择了重要的事物,而把个人的事物摆到一边。爱总是静静地待在幕后,等着你选择它,把它放在首要的地位。爱不会强迫你、操纵你或夺去你的自由意志。它只会静静地等着你主动邀请它。

个人事物与重要事物的区别

你永远不需要去寻找、追逐或赢得爱,因为爱不会躲藏,不会跑走,也不会向你要求任何代价。你只要在心里为它留一块空间,爱就会自然地注入你心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qy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