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看到知乎上的一道小学的奥数题,大意是这样:小明早上起来,烧水10分钟,叠被子2分钟,刷牙洗脸5分钟,穿衣服2分钟,问怎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第一反应这是一道合理化安排时间的问题。烧水的10分钟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在烧水期间再去做其他时间,所以最短时间是10分钟。
这道题的答主回答的是:烧水快点烧8分钟;叠被子快点可以只用1分钟,刷牙洗脸快点只要3分钟,穿衣服1分钟,最短用时13分钟。边写还边想万一有同学烧水只要5、6分钟,岂不是比他的答案更短?
看到这个回答时,作为一个笑话我顺手转发给了大白,可是接下来的对话却让我陷入思考。
他:穿衣服可以跟其他事情并行不?
我:不行吧,穿衣服要用手,只要用了手,刷牙肯定不行。
他:你会选择先穿衣服还是先去烧水再穿衣服。
我回忆了下平时的习惯,答:先烧水再穿衣服。
他:那农村的孩子在屋外面拿大锅烧水怎么办?是不是得先穿衣服?有没有试过一只手刷牙,一只手叠被子?
对呀,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可是为什么最开始我没有想到,题目也并没有做这些限制条件,为什么我没有想到?

常在路上遇到有小朋友问父母问题,家长通常会直接告诉答案,可是小朋友再追问家长答不上来的时候,就会假装没听到或者打岔过去。
小的时候,我们都充满着想象力,想象树叶会变黄因为它想换衣服了,想象自己和黑暗中可能存在着的怪物去斗争,想象天空的云彩是有小人制造出来的,也可以通过故事书里的人物再造出不同的故事。可是什么时候开始,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固定的答案,树叶变黄是因为日晒减少,黑暗中不会有怪物,云彩是因为水蒸气聚集,等等等等。
这些所谓的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会帮助我们考试时得到高分,可是同时也成为了一块又一块砖头,一点点垒成一堵墙,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隔在了墙外。
有一段时间,习惯于刨根问底,戳穿真相说实话,我的解释是“职业习惯”。然而在曾经的设想中,生活与工作,是两个世界。下班之后,职业的帽子应该已经远离生活。当这个习惯带到生活中,并没有带来好的影响,反而变得不像自己。被工作垒砌的墙困住还不自知。

当逐渐学会分离上班和下班后的生活,在生活中找寻感兴趣的事,才找回平衡的节奏。好像是一栋房子。当上班时,进入墙里工作,想象力不属于上班时间。下班后,从房子里出来,这个时间里放任自己去天马行空。手账本里可以随意粘贴胶带,衣服随心搭配,按喜欢的节奏来看书。
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生活里,逐渐学会打破壁垒。学着从房间里走出来,试着体验墙外的世界,不要在无人时,仍然带着枷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