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2日
今天是暑假的第一天,心情格外的好。虽说我平时工作也不忙,压力也不大,但还是那么那么地大爱放假生活。那才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属于自己的生活。
上午继续做家务,虽然我做家务的速度慢、效果差,但就是乐此不疲地干,一边用Pd追剧一边收拾整理,一头午的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
下午我盘腿坐在地板上的泡沫垫子上,伏在茶几桌前开始我的“文化之旅”。看看书、写写字、唱唱歌,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是我个人认为的)。
前面电视机也开着,播放着现在大火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看一眼,不看一眼的。我主要喜欢靳东,逢他戏必看,但我不喜欢马伊琍呀,导演和我作对,把他俩拉一起演,这让我看是不看。
最近写文章总感到词汇匮乏,真是应验了那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提高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同时写好文章还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作保障。我是理科出身,在这两方面均有大欠缺。当然这是借口,理科生文学好的人多了去了。
既然有了自知之明,那咱就从基础一点一点地学吧!把儿子上初中时用的《词句知识大储备》《成语词典》等找出来,从头开始学习。不学不知道,一学习才知道,就是初中语文知识我也有很多不会的啊!
儿子上学时用的所有课本我都扔了,只有语文书全都留下,我就准备等我退休了,闲来无事时,悉心研读这些书,从字、词、句、章学习。弥补我热爱语文,一辈子却教数学的遗憾。
我规定每天抄写十个成语,200字以上的佳句,要是能背下来就好了,可惜我真背不下来。这就是年龄的障碍,即使当时背下来,过段时间就遗忘了。
就像背歌词一样,我现在能记住歌词的歌都是我年轻时就会唱的歌。现在会的歌就没有一首能记住完整歌词的。我还是那么膜拜“童子功”,尤其敬佩那些青少年时代就不断地积累,而如今饱读诗书的老年人。
我原来单位有个老大哥,比我大十多岁。虽然他只是个普通教师,但在群众中威信相当高。曾经是我们学校出类拔萃的教学能手。他虽然是教英语的,但是他对古典文学及诗词信手拈来、了如于心。
你就问他吧,那就是活字典,背起《木兰诗》《陈涉起义》《出师表》等古诗、古文一字不漏,呱呱地。就是《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老三篇也是如此。我把他视为“神人”,那就是过去时代的“录音机”。这是啥脑袋啊?他却说:就是小时候背的,到现在老了也不往。
所以一个人小时候有些古典文学的熏陶真是太重要了。我说的不是死气白咧地硬教孩子背,而是用环境、氛围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浸润,让他不知不觉中热爱并喜欢,进而达到自觉主动去学习。
这种自带的“磁场”是终身受益的,董卿就是饱读诗书中的典型代表。从小没有受过熏陶的成年人无论如何也学不来。只能遗憾终身啦。
我们知道“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是呀!老了,学习像燃着的蜡烛,只能放出一缕光,当然也比黑暗中摸索强不是?何况我现在是在壮年与老年之间,还没完全“廉颇老矣”的程度。
我这个岁数学习就为了修炼心情、陶冶性情、享受怡情。如果可能的话,顺便为下一代积累点可传承的精神财富。而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极尽的努力工作去赚更多的钱,留给儿女物质财富才不愧为“好父母”。
一谈“精神财富”就让感觉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地“矫情”的味道。我根本就做不到,只是有个想法,用一句流行语言形容就是“低劣的能力托不起宏伟的梦想”,这是人产生焦虑的根源。好在咱是精神理想,不容易产生焦虑;易产生焦虑的,都是对物质梦想的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