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鸟伯乐再就如何设计小说情节这个主题给我们上了一堂课,现将课程内容归纳总结,和各位文友交流学习,也以备后用。
开课时,卓老师特别强调我们回想一下,在《露天电影》中,为什么孙伯让和秦山原的矛盾如此之深?为何他要用《夜歌》作为复仇的引线?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最后的?经过分析,我们得到了之所以两人之间产生矛盾,最根本的原因是林秀秀。
那么,在设计两个男人的重逢上,作者还采用了“意外发生”(尿急)和“主动去”(提前下车)这样的方式,让秦山原主动走进扎下,很自然地让故事发生。而且,通过对特定人物的特定事件描写,一层层深化人物个性。比如对秦山原作为放映员时的风流事的叙述方法,不是用传统的倒叙形式,而是通过设计重返旧地时孙伯让的“指引”给我们带来大量信息,读起来新鲜上头。
这里就要说说贯穿全文的线索。
秦山原是主角,他自然是明线。然而,一个故事只有一条线显然不够好看,所以孙伯让出现了。但他一直是条暗线。那么怎么让明暗线交织呢,并出现高潮呢?于是作者就设计出晚上他们同住,并且还让孙伯让的家里有一面雪白的墙。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墙面?这里就和之前交代过的秦山原教会孙伯让放电影的情节联系起来,而且为什么选《夜歌》来复仇,也在后文中进行了交代。
这样再梳理一下,我才发现,好小说里的每个细节都是有用的,所有的铺垫之间都是有因果关系的,这个才是所谓的“环环相扣”。
卓老师这里强调了一个很关键的写作技巧:在设计情节的时候,一定要多去思考我们故事的“因”会导致什么样的“果”?而且这样的“果”越多越好,相当于接下来的选择会更多,如果只能有一个走向,即唯一性,就太绝对了。选择越多,发挥的空间越大。同理,反过来再推敲,这个“果”的因是什么?在哪里出现最恰当?如果“果”转为“因”的时候,会不会又出现了不止一个可能性?只有这样推敲,情节才能层层推进,让人产生思考。
在写作时,除了因果关系会影响情节,主题的选定也会影响情节设计。我们在下笔前想要设定的主题方向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因为它会决定故事走向。
主题通常是可以用一句话讲明白的。但是同样的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很多文学作品可能主要事件都是在处理相似的矛盾,但是好的作者会多一些思考,用更为深层的、深刻的思想情感去展现他的想法。比如《露天电影》,其实讲的就是一个男人怎么报复另一个与他妻子有染的男人的故事,但徐则臣的写法就完全不同。这里可能还有许多元素,比如爱、自尊、信任、淳朴,甚至是懦弱、勇敢这些不同的人物个性和片段,都是要融合到文章的大主题里去的。
比如《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一个扶弟魔主题式人物,如果我们给这个人物披上以往一贯常见的悲剧色彩,我觉得也不是不行,但就很局限。相信作者在写这个人物时,也考虑了许多,诸如用什么样的事件体现她身上除了忍辱负重外的性格特征,从而把她的形象刻画得更为深刻鲜活,给读者的认同度更高。
说回来,我们需要在写故事时,好好检验选择的事件是否能支撑起相关主题。主题方向对了,情节才能顺畅。
同时,什么样的主题有看头?你喜欢看索然无味、平平无奇,还是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的文章?
无疑,后者!
如何把握主题意蕴,通篇紧密连贯呢?
我们则需要在结构上下功夫。结构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故事。比如一棵树,即使树叶落光了,它的主干和支干也是相通的,是一个整体,让人看着顺溜。试想下,那些歪歪扭扭的,不成规则的树木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
小说的结构有很多种,但是最常用的就是三幕式。即开端、发展和结局。无论长短篇小说,都是这样的。
下边简单聊一下三幕式结构的写法和特点。
第一幕,即开端。开端的作用是设定,给全文设定基调、社会背景,交代主角人设或背景、困境等。但这里不是高潮,因为后边才会深入。
第二幕,即发展。这也是最好看的部分,此处大量的冲突出现了(大小冲突都可以有),彼此交织,高潮迭起。
第三幕,即结局。结局其实并不是说平平淡淡就走到底了,因为那样不好看。这里边其实可以是和前情(最初设定)作补充的。这里还可以设计“特殊事件”。但它的出现是为了完善人物个性,提升故事意蕴的,一般来说,开放式结局比较受用。
在这“三幕”的推进中,我们始终要关于情节的发展。要充分体会前一个情节的诱因对后一个,甚至是后几个情节会产生的影响,这样的“流动”才是正确的,否则就经常会出现写着写着卡死了的问题。另外,我们还需要重点思考矛盾冲突出现的节点。它肯定不应该在第一幕,也不应是最后一幕,因为情节推动矛盾的发生,矛盾导向故事的走向。它们之间是相互推动的作用,而我们就是“幕后推手”。
卓老师还提到一点,高潮的出现是渐进的。我理解的意思是,无数个小矛盾的堆积最后造就了大矛盾的爆发,所以它是有个向上的坡道的,是由愈高潮发展到高潮的,这其实也是个推演的过程,尤其在推理小说中比较常见。
小说有三幕式结构,并不意味我们只能设计三个情节。
以《露天电影》为例。
第一个情节中,诱发事件是秦山原尿急,所以他发现了界碑,进入扎下村,重遇了那些旧人。这里边是埋了很多小冲突的,比如那场家宴里的两个与秦山原有染的女人,比如小孩儿,比如他对很多过去的事情表示遗忘等等。
第二个情节就是孙伯让出场了,席间并无波澜,反而很欢腾,这里还出现了一个小冲突,就是造访的妇女主任,秦山原若有若无的联想其实也在影射他的人物个性。但席后孙伯让邀请同住这件事则把情节继续推动至下一场了。
第三个情节是预高潮,秦山原在孙伯让的带领下,“巡游”了当年他在扎下风流过的旧地。在这个部分,故事的走向也更为清晰了。
第四个情节则是高潮。孙伯让播放《夜歌》,对秦山原复仇。
第五个情节是结局——秦山原认怂,尿裤子。
用如上的方法去检查我们的文章,相信一定可以看到问题和机会点。但是,每多学一点,我就感觉自己不会的更多了,哈哈,任重路远啊。
卓老师留的作业是用三幕式结构分析《如果大雪封门》,真正的挑战来啦,一张导图试试看会不会引来卓老师的“大砍刀”。
无论如何,终于写完了,今天这个作业我觉得稍稍有点费脑,那就说明这部分还是欠缺的,继续加油吧。
网友评论